第9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唐太宗是歷史上第一個親自撫養皇子的皇帝,更是唯一一個親自撫養公主的皇帝。

  可以說,這完全是因為長孫皇后。】

  李世民還是很難過,但是一定要表達自己的不理解。

  這有什麼好驚世駭俗的嘛。

  他都這麼慘了,當然要好好珍惜僅剩的親人了。

  雉奴和兕子還這么小,自然要親自撫養,而且一定要接到自己的內殿跟自己日日相伴,讓他天天可以看見才能勉強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靈。

  【可後世人搞事的第一原則,那就是,沒有愛情的一定要努力搞愛情。可如果是史書蓋章的真愛,那必須要逆反。

  你怎麼能有真愛呢,你的真愛怎麼能是你說的那個人呢。

  一定是假的。

  】

  李世民:???

  如果連觀音婢都不能說是自己的真愛,那真愛還會是誰呢?

  【某種程度上,唐太宗與明成祖這兩位靠自己努力得位的皇帝殊途同歸了。

  唐太宗真愛是長孫皇后,所以皇后一定是靶子,其實太宗的真愛另有其人。

  明成祖的真愛是徐皇后,所以他之前一定有個蒙古的白月光,只是勉強跟徐皇后一起過日子罷了。】

  李世民不理解,李世民大為震撼。

  什麼叫皇后是靶子,還另有真愛?

  哦,意思是說他特別寵愛和看重皇后,只聽皇后的,讓長孫家成為皇后的依仗是為了喜歡別人?

  怎麼這麼莫名其妙,他不明白。

  他為什麼要這麼幹啊?

  本就懷疑自己是明成祖的朱棣這下更確定了。

  他的皇后不就姓徐麼。

  什麼蒙古白月光?

  是說他之前喜歡蒙古姑娘?

  開什麼玩笑呢?如何可能!

  他和皇后分明是一見鍾情!

  【於是各位努力的編劇與作者奮力翻開史料,從其中找出了不少太宗皇帝的真愛。

  而巢王妃楊氏一下子引入眼帘。

  啊!弟媳!啊!你們大唐的不正經果然是從太宗開始的。

  啊!某些人信誓旦旦,他們懂了,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正是為了強奪弟媳。】

  李世民被天幕這接連幾個啊驚得心驚膽戰。

  這都是什麼跟什麼啊。

  巢王妃?巢王妃跟他什麼關係?

  他為什麼要為了巢王妃發動玄武門事變?他又不是腦子有問題。

  而且不覺得邏輯很奇怪嗎。

  觀音婢知道他要為了弟媳發動玄武門事變,還冒著生命危險親上城樓為將士鼓勁。

  是他腦子出了問題,還是觀音婢腦子有問題?

  估摸著按這個邏輯,他們兩個人都不太正常。

  還有,什麼叫不正經是從太宗開始的?是什麼讓後世之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所以後世的那些子孫到底有多不正經?

  第47章 唐宗其二

  【但我們現代人對於史料的編纂能力,比起古人,那絕對是甘拜下風。

  關於巢王妃楊氏與李世民之間門的那點不為人知的故事的來源,是《新唐書》。

  《新唐書》上白紙黑字表示,唐太宗李世民甚寵巢王妃楊氏,還欲立其為後。】

  此言之鑿鑿,差點沒讓太宗朝人仰馬翻。

  什麼?

  立巢王妃楊氏為後?

  別說他們同不同意了,陛下自己本人也絕對就不可能願意啊。

  而且……

  巢王妃楊氏不是跟李元吉的其他姬妾們住在一起,軟禁宮中嗎?

  若陛下有意寵愛,又怎麼可能聽之任之?

  實在是沒有邏輯。

  李世民本人已經麻木了。

  《新唐書》?這怎麼聽著還像是一本很正經的史書?

  你們就這麼造謠心真的不會痛嗎?

  【更有人言,曹王李明的生母,便正是這位巢王妃楊氏。只是礙於朝臣的反對,太宗陛下只能將這份愛意深埋心底,分封兒子,是太宗陛下對愛人愧疚的補償。】

  李世民:???

  雖然此刻他並沒有一個被叫做李明的兒子。

  但他有邏輯能力。

  這已經不是有哪裡有點奇怪了,這是哪哪都不可能啊。

  好吧,就且當他確實不知道怎麼糊塗了跟巢王妃有點什麼。

  但如果她真的當了自己兒子的母親,無論如何,他也會給她一個名分,不至於讓將來的孩子忍受污名。

  朝臣沒事也不會反對這個啊,畢竟他又不可能真的給巢王妃封后。

  還有,分封兒子,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

  【比較巧合的是,唐高宗將自己這位弟弟過繼給了李元吉,因而便更讓大家言之鑿鑿。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李明的母親的那個楊氏,就是巢王妃楊氏。】

  李治表示,這過繼兩個弟弟給玄武門之變中失敗的叔伯的詔書,他是突然一個字也寫不出來了呢。

  要不還是先把那兩位家裡的后妃都捋一遍,務必要讓過繼的弟弟的生母與之沒有半點干係!

  【不過,關於巢王妃之事,是《新唐書》的孤證,而《新唐書》成書於三百年之後,當年之事如何,僅聽《新唐書》一面之詞,未免過於武斷。

  畢竟成書時間門更早的《舊唐書》之中並沒有任何記載。

  尤其是我們看看李明在高宗朝那囂張的紈絝子弟表現,而唐高宗對這個弟弟也甚為縱容,很難說如果真有這麼個疑似要封后的母親,恐怕很難能夠如此瀟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