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章:公孫瓚大軍犯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青州百萬黃巾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散的散降的降,頃刻瓦解。

  東光一帶的黃巾大敗,也連帶影響了其他各路黃巾。他們在聽聞了消息後,紛紛大駭,不戰自走,尤其是廣川城外的那批。

  這批黃巾本來是陳諾借來對付姚貢的,如今他目的已然達到,也已順利掌控了廣川四門,所以這批黃巾也自然失去了作用。陳諾還絞著腦汁想法如何將他們打發走,這倒好,東光消息傳來,城外數萬的黃巾大駭,一夜驚走,就連孫輕也攔不住。

  反正之前黑山大帥張燕也已經得到了消息,言公孫瓚大勝,知道這批黃巾已成驚弓之鳥,再無戰力,沒有利用價值了,也就有了放棄的打算。於是,他派出了人馬通知孫輕回去,不用再管青州黃巾的事情了。

  孫輕也就趁機脫身,自回了黑山。

  但他也不想不別而走,臨走前,到底派人送了一封信給陳諾,跟他說明了原委。

  這公孫瓚一旦大勝黃巾,對於本來就不穩定的冀州來說,無異於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不但諸縣郡震盪,就連袁紹也是驚恐萬分。

  袁紹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是召集眾文武,商議出兵的事情。

  也幸得有青州黃巾這麼一阻攔,使得袁紹有了足夠的時間召集到各部兵馬,囤積了大批的糧草,以備來日大戰。

  雖然已經有了心裡準備,但袁紹仍是不敢輕易言戰。就算到了這個緊要關頭,他希望的仍是能緩則緩,不想馬上與公孫瓚硬碰硬。

  先不說田豐、沮授等人,只是麴義、文丑、顏良、張郃等大將,那可是待戰已久,早就想親臨前線與公孫瓚一決高下了,奈何袁紹一直壓著他們,不放他們,也就無可奈何的一直等到了今天。眼看公孫瓚都已經大勝黃巾,再不戰難道還要等他殺到自家大門口來嗎?紛紛請戰。

  袁紹當然不想看到公孫瓚將戰火燒到鄴城下,這是他早已經打算好的,但他之所以不急於出兵,還是有私心的。

  他本來將清河國治所從甘陵移到廣川,再派出陳諾協守,名義上雖則是抵禦公孫瓚兵鋒,實際上是為了更好的震懾住諸郡縣,嚴防他們趁機倒向公孫瓚。這個目的是達到了,本該在公孫瓚大勝黃巾後就應該叫回陳諾的,但因為陳諾修縣一戰破黃巾數萬,也就讓袁紹對於陳諾寄予了更大的厚望。

  陳諾他既然能夠憑藉小小的一個修縣擋了數萬的黃巾,那麼可否用於牽制公孫瓚呢?

  袁紹這個想法一旦冒出芽來,也就一發而不可收拾。

  只是他若是直接說出來,只怕諸將都會埋怨。而且,不但是武將,就連眾謀臣也都是一個個請戰,他也不好忤逆了他們的意思。袁紹無奈,只好發下命令,讓諸文武做好隨時出兵的準備。

  至於出兵的日期,則一時未能明確,今天拖明天,看來是遙遙無期了。

  袁紹這邊耗著,陳諾那邊可不能等待片刻。

  自從黃巾從他這裡撤走後,陳諾也立即意識到公孫瓚隨時都有可能發兵向西來攻打他的廣川。他此時一面休書與袁紹,希望袁紹儘快發動大軍支援;一面則是作書一封給趙雪,讓趙雪儘快將修縣的人馬搬到廣川來,最好一個也不剩。

  讓他兵分兩地備戰公孫瓚,那是自取其辱,而若能在公孫瓚來臨之前將修縣的人馬全都撤出來,不但不用分散兵力,而且對於城中百姓也是一件好事情。

  若是留下一座沒有任何兵力的城池給公孫瓚,沒有了威脅,公孫瓚自然也就不在意。而若是留下駐兵的修縣,不但不能保住修縣,只怕會引來大禍,所以將修縣的兵力全都撤出來,這才是最關鍵之所在,對百姓而言是好事情。

  本以為這次撤兵會很順利,但到底修縣百姓的舉動出乎了陳諾的預料,他們一時還不能明白陳諾的苦衷。

  由於有先前陳諾的愛民之舉,城中百姓聽聞他們的父母官要撤出城中,拋棄他們,他們也不幹了。那些不理解的,更是攔住了趙雪的隊伍,不放他們走。就這樣乾耗了一天,趙雪好說歹說也說不動他們,只好將消息報告給了陳諾。

  陳諾也是十分的吃驚,只得留下朱靈、潘璋等守衛廣川城,他則帶著典韋回了修縣。陳諾不回去還好,一旦回去,也就立馬被修縣的百姓前前後後給圍住了,更是不放陳諾走了。他們說了,就算要走,那也得將他們也一併的帶走。

  對於這件事情,陳諾有高興,也有憂慮之處。

  高興的是,他已經得到修縣百姓的心了。作為一個父母官,能在短時間能贏得治下百姓的如此愛戴,也實在可以告慰一番了。

  但憂慮的,則有好幾點。

  這第一點,若他讓城中百姓都跟著他到了廣川,雖然增加了廣川城內的人口和勞力,但同時,也增加了口糧的消耗。

  這第二點,就算他們願意追隨,那也不一定所有人都願意。而這樣一來,就有一半跟他走,而另一半則就只能繼續留在城中了。跟他走的尚能保住性命,而那些沒有走的呢,只怕公孫瓚大軍一到,因為走了一半的百姓,只怕要大發其火,罪責剩下的那些人了吧?如此一來,對剩下的這些人來說是不是太過不公平了呢?

  這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卻是萬萬不能輕易觸及。

  他能打仗,說明還有利用之處,像袁紹那個性格,或許還能留下他。而若是他不但能打仗而且還能收買人心,那就不是袁紹這樣外寬內嫉之人所能容忍的了,也必是欲除之而後快。

  所以,無論如何,他陳諾是萬萬不能觸袁紹這個眉頭的。

  他既然打定了主意,也就一咬牙,不再跟他們囉嗦,讓軍隊強行開路。

  那些百姓怕的就是他們這些官軍,眼看刀槍無眼,無可奈何,只好紛紛讓出了一條路。

  但他們也知道陳諾並不是那種欺壓百姓的貪官,並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倒是有那些膽大的,出面讓陳諾將當初那些在城內所招募的義勇兵全都帶去,算是讓他們替修縣百姓追隨陳諾走了這一遭。

  這夥人也不少有,六七百人之多,聽他們如此一說,陳諾也是十分的感動,不好再做推辭,一併收下了。

  他讓趙雪將修縣縣令大印給拿了出來,交於其中幾位年長之人,跟他們說道:「公孫瓚來時,你等再將此印綬捧還給他,可保修縣一縣百姓之命!切記!」

  陳諾說著,翻身上馬,夾著馬腹,呼嘯一聲,帶同趙雪等離了修縣城,奔回廣川。

  陳諾去後的第二天,公孫瓚的先頭部隊眼看就要到了。

  這先鋒官不是別人,正是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范。

  當日公孫范在廣川境內大敗給陳諾,心裡至今不忿,故而等公孫瓚收拾完了黃巾再起大兵之際,也就立即向公孫瓚要了這個先鋒官來當,為的是一出當初的一口鳥氣。

  只是,當他領兵一路奔來,尚未到修縣時就已聽聞陳諾撤走了,他卻是撲了個空。

  公孫范大怒不已,把對陳諾身上的火立即是轉移到了修縣百姓的身上,未到修縣就令士兵揚言,等到修縣之日,就是修縣百姓覆亡之時。

  他這命令無異於一道驚雷,修縣城百姓聽聞,皆是膽戰心驚,有膽小者連夜開城出逃。但有骨氣的畢竟大有人在,他們既然曾在陳諾手下為民,得了陳諾的眷顧,一直心念陳諾的好,不可或忘。如今眼看陳將軍一走賊人就要欺負上門,他們也是氣憤填膺,居然一夥青年竄在一起稍加商議,也就做出了果敢的決定;不等公孫范大軍到,立馬將修縣四城緊閉,準備拼死守衛家鄉。

  他們的舉動雖然莽撞,也讓那些老一輩人感到害怕,但一想到賊人的狂言,終是氣不過,也就沒有幾個出來阻擋的。甚至他們其中那些頗有聲望的老人們,更是鼓勵城中居民不論年輕力壯的,還是老弱婦孺皆都到城頭輪流守衛,堅決抵抗來犯之敵。

  也是他們『初生之犢不懼虎』,不知道公孫范大軍的厲害,居然整飭得有模有樣,不但組織勞力搬運石塊木料作為防禦之物,更是將家中的農具都拿了出來當做兵器,至於弓箭之類的也是像模像樣的生產製作,但都比較粗糙,多數是將樹枝枝椏砍下削細了當標槍來使。

  備戰了不到半天,公孫范的大軍已然壓境。

  讓公孫范想不到的是,陳諾走了,這群刁民居然不自量力,還敢據城而守,豈不是找死!公孫范大怒,也沒什麼好說的,立即督率著大軍猛攻。

  本以為,這群百姓是綿羊,他如今驅『虎』而來,頃刻可下。可他哪裡知道,最終他還是失算了,居然攻打了一個下午都沒有攻上城頭!

  他自有他的驕傲,但修縣百姓也有修縣百姓的驕傲。畢竟,人家修縣在此之前可是遭到過數萬黃巾的攻擊,最終還不是大敗在了他們的父母官手裡?雖然如今他們的父母官不在,但好歹修縣一戰威名猶存,他們也是憑籍著這點信念,這才不怕死與公孫范一直鬥戰了下去。

  公孫范一戰不能得勝,加上人困馬乏,沒奈何,只好暫時收了兵,將兵馬離了修縣遠遠駐紮。

  修縣經過這一戰,雖然暫時護衛住了城池,到底損失了不小,死傷數達千人之多,勝利的喜悅之餘,那更是哭泣以伴。

  城內損失慘重,城外攻城方也並沒有討到什麼便宜,也是留下了遍地的屍體撤走了。

  公孫范在大帳內來回的踱步,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修縣這群刁民還真是塊難啃的骨頭,如今沒有啃動還把自個的鋼牙也崩了個缺口,實在是不划算。若是再給他一天的時間,或許能攻打下來,但明兒他大哥公孫瓚就要領軍到此,到時候讓他大哥知道他就連一個小小的修縣都擺平不了,只怕會令大哥生氣。

  但奈何他雖然有再戰之心,而兵已經不能用了。不論他手上的這些兵,還是他大哥手上的兵,那都是剛剛經過了東光一戰,未及休整就殺奔過來的,本來就已經損耗了不少。這些不說,又加上連日的進軍,已經疲乏不堪,再加上白日攻城失算,士氣不免受到了些許的影響,現在已經不能再用了。

  但公孫范不這麼想,既然這群刁民不知死活,膽敢抗拒他的大軍,那麼多少要給些厲害讓他們瞧瞧。於是,就在當晚,公孫范再次組織了一次突襲。公孫范還以為這些農民跟黃巾軍一樣傻笨,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到他們殺到,城頭上肯定是沒有多少人防守的,那麼也就可以趁機給他們一個攻其不備了。

  只是他哪裡知道,這次偷襲他不但沒有得到便宜,反而損失了不少的人馬。

  修縣百姓也許是得到陳諾當初半夜偷襲黃巾軍的啟發,在此關鍵時刻也沒有絲毫的鬆懈,半夜裡也不回去,居然是留守在城頭上,分批次輪流守城。而一旦公孫范大軍到來,他們也就不顯得那麼的倉促了。

  倒是公孫范,偷襲不能得逞,也知道不能久持,只好將軍隊領了回去。等到第二天,公孫瓚大軍來時,公孫范也只能是親自向公孫瓚來領罪了。那公孫瓚一心要對付的是袁紹,只想早日與袁紹決戰與鄴城,他哪裡有空理會一個小小的修縣?

  他聽公孫范如此如此一說,也是不耐煩了,開口就問:「怎麼,我不是聽說修縣已是一座空城了嗎,如今就連守將都沒有了,如何他們還敢抗拒王師?哼,我看是你小子又多事了吧?是不是未戰之前就放出了什麼屁話,把這群老實的百姓給嚇怕了,所以他們才不得已閉門緊守?是也不是?」

  「這個……這個……」

  那公孫范還想要狡辯,公孫瓚卻是懶得囉嗦,直接帶著人馬到了修縣城下。他讓人向那些百姓問明了原因,方才知道果真是這麼一回事。

  公孫瓚一聽,馬背上氣哼哼的瞪視了公孫范一眼,那公孫范頭一低,也不敢多說一句話了。

  倒是公孫瓚腦子轉得快,他拍馬上前,抬頭就將好話來安慰那些城上百姓,又道:「城中百姓聽著,本將軍揮兵前來是替天子征討逆賊袁紹,與爾等毫不相干。今日之事,想必是個誤會,所以本將軍也決定不做追究。只要爾等速速開城,我保爾等性命。」

  公孫瓚聲音本來就大,他這話一說出,傳到了每個人的耳朵里,也當真起到了作用。

  他們這些人沒事有誰會去惹什麼官軍,奈何是公孫范話說得太過猖狂,引起了他們的恐慌。想為了保命,他們焉能坐以待斃,不得已鋌而走險,閉門以抗公孫范大軍。事到如今,既然他們的主將公孫瓚都說開城無罪了,他們也就樂得做個太平百姓。

  這邊一旦有人鬆動,大家的心也就不齊了,還有些謹慎的人想要不做理會,奈何眾人都沒了戰意,也就放棄了。他們幾個年老的稍加商議,也就放下了手中『兵器』,緩緩開了城門,出城來見。

  那公孫范隱身在公孫瓚身後,眼看著城門緩緩開了,醜臉也終於是露了出來。

  他提馬上前一步,偷偷跟公孫瓚說道:「將軍,要不要……」

  他嘿然笑著,提了提手中長槍。

  公孫瓚根本就不理他,也當沒有聽見,他目光落在那些百姓身上,直等到那群百姓出來得差不多了,方才扯馬向前兩步。他始終傲視著他那顆頭顱,冰冷的再次掃視了修縣城牆,還有城牆下那群百姓一眼。

  他鼻子裡突然鑽出一聲哼,聲音冷漠至極。

  那群百姓手裡打著白色的降旗,倒是始終不敢抬頭,都是亦步亦趨的緊跟著出來的,等到了公孫瓚馬下,這才大氣也不敢喘的跪倒在公孫瓚馬下。他們本來就膽小,突然聽到這聲哼,那更是嚇得身子一顫,頭額上抹汗。

  公孫瓚這一聲哼不但讓百姓膽顫,就連他身後的那些將領聽來,也都是微微一愣。但他們立即從這聲冷哼聲里,聽出了凜冽的殺伐之氣。那公孫范聽來,更是氣血沸騰,掂了掂手中長槍,手也癢了起來。

  就這樣僵持了一夥,幸好領領頭的三老,其中一人突然將手高高一舉,向公孫瓚說道:「此乃修縣縣令大印,如今物歸原主,還望將軍笑納!」

  公孫瓚眼中的殺氣頓撒,他將大印槍挑過來,接過來一看,哈哈一笑:「陳諾他小子果然識趣,知道不是他的東西他不要,好好!本來將軍我還打算一併將你們這些頑固一舉蕩平了,現在你們既然將縣令大印獻了出來,我看也不必了,就饒你們不死!」

  公孫瓚接過了大印,將他賞給了旁邊一人,他也不想在修縣耽擱,又立馬讓公孫范在前,繼續向廣川進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