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頁
甜妹兒嗅嗅翹鼻子,聞著實在嘴饞,看著也很手痒痒,它用可憐巴巴的眼神,盯著葉媽媽,意圖很明顯。
不遠處白老太太噗嗤一樂,「紅霞妹子,你就讓甜妹兒也學著弄,咱們說不定能培養出一個小炊事員哩!」
這手磨豆花記不得,讓小娃娃學,也不費時間。
葉媽媽瞟一眼甜妹兒的短腿,在石磨一圈墊上修食堂用的舊硬磚頭,然後手把手教她,推磨黃豆。
甜妹兒瞪大眼睛,學得特別小心翼翼
別小看這單調而重複的動作。
黃豆添放多了,不易磨碎,出豆漿就少了;水加多了,豆漿就稀薄了。
看著雪白的豆漿,一點一點大鐵鍋里,特別有成績感。
甜妹兒傻兮兮笑道:
「今個兒爺爺他們吃的豆花,是甜妹兒做的喲!」
葉媽媽把她抱到一邊,把舊磚頭重新堆起來,洗手,接下來再熬製。碧山鎮都喜歡先熬後點豆花。
熬豆漿特別講究火候。
火大,豆漿的渣會粘在鍋底,最後燒成糊狀,豆漿有焦糊味;火小,豆漿熬不熟,豆花還少。
當豆漿熬開後沸出鍋面,又香又濃的豆漿味,勾引著在做的所有人的味蕾,有人吞咽口水的聲音,比小聲說話聲音還大。
葉媽媽倒點生清油在豆漿中攪和,去掉散泡子,讓豆漿泡沫慢慢散掉。豆漿熬熟,再用布袋濾去豆渣。
「好想喝豆漿!」
甜妹兒目不轉睛盯著,熱氣騰騰的新鮮雪白色豆漿,恨不得一口把它們,嗷嗚,全部吞咽下去。
「這丫頭,來幫大傢伙嘗嘗,你媽媽做得咋樣?」
白老太太走過來揉揉她的頭髮,阻止葉媽媽的說話,用另外的勺子,舀一小點兒,涼一會兒後,就著勺子餵她。
甜妹兒吸溜入嘴,滿口濃郁的豆香,只覺得太少,一點都不夠,狠狠點頭,「媽做的太好喝啦!」
那小饞貓樣,讓其他炊事員們看得直樂呵。
點豆花是最重要的手藝,全憑經驗,因此由白老太太上手。
常用點豆花的材料是滷水和石糕,滷水點的豆花一般較硬,更適合做豆腐,石糕點的豆花較嫩,適合做豆花或豆腐腦。
白老太太將石糕水小心地放入豆漿中攪拌,豆花開始凝固,再用筲箕輕輕擠壓時,淡黃色的豆花水慢慢浸出。提起筲箕,一大鍋雪白的豆花就做好啦。
甜妹兒聞著香香的豆花味道,小臉的酒窩都笑出來啦。
「咱就服氣您這手藝,比鎮上國營飯店,好太多!」
「瞧這鍋白白嫩嫩的豆花,上次咱家過年做的,就老了點。」
……
這時候,記工小伙子一路小跑過來,帶著滿臉的喜悅,他對著楊槐樹下認真學習的張隊長,笑哈哈道:
「張隊長,泥瓦匠到咱村口啦!」
作者有話要說: 葉子:麼麼噠~
再去查一下資料,我才知道咱們市雖然有三條河,鎮上還有水電站,但是最常見的自然災害就是旱災。至於洪澇,泥石流……地震之類也有,不多。
時不時旱災,時不時幾千人存在喝水問題?
這還是我市嗎?不查不知道啊!
墓碑頭磚是很多資料實事兒,有老人就說,因為如此,才有三年連續旱災。
葉子:嗚嗚嗚,明明有河,但是路途遙遠,山路崎嶇,夏季天熱……運不上去。
**
說到地震,汶川地震,葉子在教室里睡午覺,被老師叫醒,讓咱們跑啊,學校有一豆腐渣被震裂了,有學生不敢跑,是老師背一個,拖一個,強拉硬拽下樓。
雅安地震,葉子在大學睡早覺,直接背被震醒,幸好穿了睡衣,沒跟其他人一樣,裹著東西出去,只不過我與室友,一人穿了對方一隻鞋……跑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有位美女把葉子扶起來,麼~……
雖然震的沒中心那麼厲害,總是有很多感人故事。
至於不好故事,也有,有其他學校學生跳樓……咱們鎮中學,出了個敗類老師,把學生們關在……幸好沒事,地震,看得清楚人性。
第82章 食堂與吹牛
碧山村口, 出現十多位穿著灰卦大褲衩的高壯漢子, 他們的胳膊在陽光下暴曬得黑亮黑亮, 臉上有這稠密的黑森鬍鬚, 各個拿著混飯的工具, 顯得有些不修邊幅,甚至有點兒邋遢。
「李師傅, 楚師傅, 陶師傅……歡迎來碧山村, 辛苦了, 這兩天還得麻煩各位。」
「張師傅,哪裡哪裡!不幸苦不幸苦!」
因距離近,在村口迎接他們的是,小二黑的爺爺,碧山鎮最好的木工張老爺子。
最好的木匠接待泥瓦匠,一點都不比張隊長親自接弱。
為啥呢?
因為他們可算得上『同門師兄弟』。
根據傳說, 泥瓦匠、木匠、石匠的祖師,都是大名鼎鼎的魯班。
內行人從他們用的木尺上,就能看出具體是哪一行。石匠用的是二尺杆, 木匠用的是三尺杆,而泥瓦匠用的是五尺杆。
而且傳說裡頭, 在跟著魯班學藝的時候,泥瓦匠就是三種匠人的頭兒。因此,在有些鄉下蓋房,比如碧山鎮, 叫起喊歇,都得聽泥瓦匠的,他是主事的頭兒,這樣才能不引起三者的爭執與混亂。
「張師傅,你們村的食堂不修在這兒?」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不遠處白老太太噗嗤一樂,「紅霞妹子,你就讓甜妹兒也學著弄,咱們說不定能培養出一個小炊事員哩!」
這手磨豆花記不得,讓小娃娃學,也不費時間。
葉媽媽瞟一眼甜妹兒的短腿,在石磨一圈墊上修食堂用的舊硬磚頭,然後手把手教她,推磨黃豆。
甜妹兒瞪大眼睛,學得特別小心翼翼
別小看這單調而重複的動作。
黃豆添放多了,不易磨碎,出豆漿就少了;水加多了,豆漿就稀薄了。
看著雪白的豆漿,一點一點大鐵鍋里,特別有成績感。
甜妹兒傻兮兮笑道:
「今個兒爺爺他們吃的豆花,是甜妹兒做的喲!」
葉媽媽把她抱到一邊,把舊磚頭重新堆起來,洗手,接下來再熬製。碧山鎮都喜歡先熬後點豆花。
熬豆漿特別講究火候。
火大,豆漿的渣會粘在鍋底,最後燒成糊狀,豆漿有焦糊味;火小,豆漿熬不熟,豆花還少。
當豆漿熬開後沸出鍋面,又香又濃的豆漿味,勾引著在做的所有人的味蕾,有人吞咽口水的聲音,比小聲說話聲音還大。
葉媽媽倒點生清油在豆漿中攪和,去掉散泡子,讓豆漿泡沫慢慢散掉。豆漿熬熟,再用布袋濾去豆渣。
「好想喝豆漿!」
甜妹兒目不轉睛盯著,熱氣騰騰的新鮮雪白色豆漿,恨不得一口把它們,嗷嗚,全部吞咽下去。
「這丫頭,來幫大傢伙嘗嘗,你媽媽做得咋樣?」
白老太太走過來揉揉她的頭髮,阻止葉媽媽的說話,用另外的勺子,舀一小點兒,涼一會兒後,就著勺子餵她。
甜妹兒吸溜入嘴,滿口濃郁的豆香,只覺得太少,一點都不夠,狠狠點頭,「媽做的太好喝啦!」
那小饞貓樣,讓其他炊事員們看得直樂呵。
點豆花是最重要的手藝,全憑經驗,因此由白老太太上手。
常用點豆花的材料是滷水和石糕,滷水點的豆花一般較硬,更適合做豆腐,石糕點的豆花較嫩,適合做豆花或豆腐腦。
白老太太將石糕水小心地放入豆漿中攪拌,豆花開始凝固,再用筲箕輕輕擠壓時,淡黃色的豆花水慢慢浸出。提起筲箕,一大鍋雪白的豆花就做好啦。
甜妹兒聞著香香的豆花味道,小臉的酒窩都笑出來啦。
「咱就服氣您這手藝,比鎮上國營飯店,好太多!」
「瞧這鍋白白嫩嫩的豆花,上次咱家過年做的,就老了點。」
……
這時候,記工小伙子一路小跑過來,帶著滿臉的喜悅,他對著楊槐樹下認真學習的張隊長,笑哈哈道:
「張隊長,泥瓦匠到咱村口啦!」
作者有話要說: 葉子:麼麼噠~
再去查一下資料,我才知道咱們市雖然有三條河,鎮上還有水電站,但是最常見的自然災害就是旱災。至於洪澇,泥石流……地震之類也有,不多。
時不時旱災,時不時幾千人存在喝水問題?
這還是我市嗎?不查不知道啊!
墓碑頭磚是很多資料實事兒,有老人就說,因為如此,才有三年連續旱災。
葉子:嗚嗚嗚,明明有河,但是路途遙遠,山路崎嶇,夏季天熱……運不上去。
**
說到地震,汶川地震,葉子在教室里睡午覺,被老師叫醒,讓咱們跑啊,學校有一豆腐渣被震裂了,有學生不敢跑,是老師背一個,拖一個,強拉硬拽下樓。
雅安地震,葉子在大學睡早覺,直接背被震醒,幸好穿了睡衣,沒跟其他人一樣,裹著東西出去,只不過我與室友,一人穿了對方一隻鞋……跑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有位美女把葉子扶起來,麼~……
雖然震的沒中心那麼厲害,總是有很多感人故事。
至於不好故事,也有,有其他學校學生跳樓……咱們鎮中學,出了個敗類老師,把學生們關在……幸好沒事,地震,看得清楚人性。
第82章 食堂與吹牛
碧山村口, 出現十多位穿著灰卦大褲衩的高壯漢子, 他們的胳膊在陽光下暴曬得黑亮黑亮, 臉上有這稠密的黑森鬍鬚, 各個拿著混飯的工具, 顯得有些不修邊幅,甚至有點兒邋遢。
「李師傅, 楚師傅, 陶師傅……歡迎來碧山村, 辛苦了, 這兩天還得麻煩各位。」
「張師傅,哪裡哪裡!不幸苦不幸苦!」
因距離近,在村口迎接他們的是,小二黑的爺爺,碧山鎮最好的木工張老爺子。
最好的木匠接待泥瓦匠,一點都不比張隊長親自接弱。
為啥呢?
因為他們可算得上『同門師兄弟』。
根據傳說, 泥瓦匠、木匠、石匠的祖師,都是大名鼎鼎的魯班。
內行人從他們用的木尺上,就能看出具體是哪一行。石匠用的是二尺杆, 木匠用的是三尺杆,而泥瓦匠用的是五尺杆。
而且傳說裡頭, 在跟著魯班學藝的時候,泥瓦匠就是三種匠人的頭兒。因此,在有些鄉下蓋房,比如碧山鎮, 叫起喊歇,都得聽泥瓦匠的,他是主事的頭兒,這樣才能不引起三者的爭執與混亂。
「張師傅,你們村的食堂不修在這兒?」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