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頁
「這兩年仗打下來,我大頌立國以來歷經三世積攢的財富都花費的差不多了。官家不會再冒險了。」
「再打下去,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中,朝廷也不得安穩啊。」
榮祿伯聽下來,深覺有理,漸漸把提起的心放回肚子裡,只是按杜裊裊以往的風格,總會給人帶來意外。
他微皺起眉,揣摩道,「諸位所言,我都贊成。只是,這兩年杜裊裊借了陶家軍打勝仗的威風青雲直上,如今在朝野的地位,幾乎可比肩一國之相了,倘若她極力主戰,官家必會重視她的意見。」
「杜裊裊兩年前主戰,也不代表她此時就會反對和談。」一位頭髮花白的官員道。「依老朽看,杜裊裊作為監軍,此次返京,正是釋放休戰的信號,否則她應該留在軍中行使監軍之責,現在無仗可打,她當然可以回京了。」
這個觀點倒是新穎,榮祿伯反覆琢磨,欣然道,「此言有理啊。」
若真如此,便可高枕無憂了。
這兩年戰火連天,武將的地位不斷攀升,民間參軍的人數較早年也翻了好幾倍,習武從軍已然成為一條快速的上升路徑,開國以來重文輕武的舊習遭到摒棄,簡直是世風日下,有違祖制。
頌軍戰勝的次數越多,倒越顯得當初他們這幫主和派看走了眼。
榮祿伯緩緩沉下一口氣,還是得和平局面,才能彰顯他們文官的才德啊。
四月下旬,某個春光明媚的早晨,杜裊裊和安寧郡主帶著一隊女兵回到汴京城。
街邊的百姓忙著出攤,賣炊餅、包子的,白花花的煙火氣蒸騰。
吆喝聲、叫賣聲中,眾人忽然聽到得得的馬蹄聲,紛紛頓住手頭的活計仰首望去,一隊身穿盔甲披風英姿颯爽的女兵,騎著俊美健碩的戰馬,策馬揚鞭列隊整齊地從大街上經過,一路十分吸睛。
眾人看直了眼。
「是邊關的將士回京了嗎?為何都是女兵?」
「女將軍,當然帶的女兵。」
「咱們大頌有帶女兵的將領嗎?」
「我知道了,是杜監軍回來了。」
「杜監軍啊,走走走,咱們快去迎接。對了,把灶上蒸的包子也帶上,她們一大早就進了城,肯定還沒用過朝食。」
「聽說杜監軍帶兵進城了,大傢伙兒都去看了,我們也趕緊去送定勝糕吧。晚了就擠不進去了。」
「我才不送糕點呢,我要把親手栽種的杜鵑花送給杜監軍。她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回城的隊伍路過光化坊,剛走到州橋,就被夾道歡迎的百姓熱情圍住,杜裊裊和安寧郡主面面相覷,兩人連同跟隨的女兵,被投擲的鮮花扔了滿身。百姓們挎著裝滿特產糕點的籃子,一個勁兒地往她們的戰馬上送,被婉拒後,乾脆塞進馬匹兩側的布袋子裡。
這種待遇,杜裊裊也就是剛當上官策馬遊街時遇到過,不過這次百姓似乎更熱情,隊伍走了快一個時辰,才從鼎沸的人群中通過。
杜監軍回京的消息很快傳遍京城,接下來的大朝會,主和的官員們蓄勢待發,有人連打了三版腹稿,有人通宵達旦準備,不管到時候杜裊裊搬出什麼樣的理由主戰,勢必要把她辯得啞口無言。
皇城,巍峨肅穆。
拾級而上層層疊疊的台階,代表著皇家的莊重威嚴。
百官們身穿寬大的朝服,佩戴的整整齊齊,一絲不苟,三三兩兩結伴往大殿上走。
杜裊裊一襲紅色朝服,走過朱紅色高大的宮門,立在寬闊的廣場上環視四周,仰望天穹。
天高雲淡,宮殿垂脊上的屋脊獸形象各異,古樸神秘。
再度邁入這裡,最能感受到的是眾人對她態度上的變化。
從杜府馬車到達宮城開始,門口的禁軍守衛,再到引領的內侍,無不對她尊崇之至,舉止言行畢恭畢敬,無微不至,唯恐怠慢了。
及至大殿,百官列隊站在兩側,她微微撩衣邁過高高的門檻,緩步行至隊伍最前,在百官的注視禮下,站到幾乎與中書令、參政知事齊平的位置。
整個大殿的官員,唯這一位女子,卻讓任何人不敢輕視。
眾人審視打量的目光沒持續多久,皇帝至,大朝會正式開始。
此次的議題圍繞著是否接受羌國的議和,百官輪番上陣,表達己見。
榮祿伯等人率先上奏,唯恐失了先機,言談中將接受議和的好處細分成各個方面,又各自分為若干細節,論了個徹底透徹。旁徵博引,借古論今,從廟堂到江湖,有的沒的扯了一籮筐。
朝會過了大半個時辰,頌景帝慢悠悠,仿若不經意地問,「杜愛卿以為呢?」
來了來了,這一幕又來了。
榮祿伯不自覺地擦了擦還不存在的汗,直勾勾盯著杜裊裊,連她每個動作都瞧得仔細。
杜裊裊輕巧地邁步出列,端正施禮,「回稟官家,臣以為方才百官所言,皆各有道理。此時議和,確實利國利民。」
「哦?」頌景帝大感意外,「愛卿不是一貫主戰嗎?」
杜裊裊略微頷首,「臣並非主戰,而是以家國天下為大,以百姓福祉為首。倘若議和更利於國家百姓,臣自當主和。」
「再打下去,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中,朝廷也不得安穩啊。」
榮祿伯聽下來,深覺有理,漸漸把提起的心放回肚子裡,只是按杜裊裊以往的風格,總會給人帶來意外。
他微皺起眉,揣摩道,「諸位所言,我都贊成。只是,這兩年杜裊裊借了陶家軍打勝仗的威風青雲直上,如今在朝野的地位,幾乎可比肩一國之相了,倘若她極力主戰,官家必會重視她的意見。」
「杜裊裊兩年前主戰,也不代表她此時就會反對和談。」一位頭髮花白的官員道。「依老朽看,杜裊裊作為監軍,此次返京,正是釋放休戰的信號,否則她應該留在軍中行使監軍之責,現在無仗可打,她當然可以回京了。」
這個觀點倒是新穎,榮祿伯反覆琢磨,欣然道,「此言有理啊。」
若真如此,便可高枕無憂了。
這兩年戰火連天,武將的地位不斷攀升,民間參軍的人數較早年也翻了好幾倍,習武從軍已然成為一條快速的上升路徑,開國以來重文輕武的舊習遭到摒棄,簡直是世風日下,有違祖制。
頌軍戰勝的次數越多,倒越顯得當初他們這幫主和派看走了眼。
榮祿伯緩緩沉下一口氣,還是得和平局面,才能彰顯他們文官的才德啊。
四月下旬,某個春光明媚的早晨,杜裊裊和安寧郡主帶著一隊女兵回到汴京城。
街邊的百姓忙著出攤,賣炊餅、包子的,白花花的煙火氣蒸騰。
吆喝聲、叫賣聲中,眾人忽然聽到得得的馬蹄聲,紛紛頓住手頭的活計仰首望去,一隊身穿盔甲披風英姿颯爽的女兵,騎著俊美健碩的戰馬,策馬揚鞭列隊整齊地從大街上經過,一路十分吸睛。
眾人看直了眼。
「是邊關的將士回京了嗎?為何都是女兵?」
「女將軍,當然帶的女兵。」
「咱們大頌有帶女兵的將領嗎?」
「我知道了,是杜監軍回來了。」
「杜監軍啊,走走走,咱們快去迎接。對了,把灶上蒸的包子也帶上,她們一大早就進了城,肯定還沒用過朝食。」
「聽說杜監軍帶兵進城了,大傢伙兒都去看了,我們也趕緊去送定勝糕吧。晚了就擠不進去了。」
「我才不送糕點呢,我要把親手栽種的杜鵑花送給杜監軍。她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回城的隊伍路過光化坊,剛走到州橋,就被夾道歡迎的百姓熱情圍住,杜裊裊和安寧郡主面面相覷,兩人連同跟隨的女兵,被投擲的鮮花扔了滿身。百姓們挎著裝滿特產糕點的籃子,一個勁兒地往她們的戰馬上送,被婉拒後,乾脆塞進馬匹兩側的布袋子裡。
這種待遇,杜裊裊也就是剛當上官策馬遊街時遇到過,不過這次百姓似乎更熱情,隊伍走了快一個時辰,才從鼎沸的人群中通過。
杜監軍回京的消息很快傳遍京城,接下來的大朝會,主和的官員們蓄勢待發,有人連打了三版腹稿,有人通宵達旦準備,不管到時候杜裊裊搬出什麼樣的理由主戰,勢必要把她辯得啞口無言。
皇城,巍峨肅穆。
拾級而上層層疊疊的台階,代表著皇家的莊重威嚴。
百官們身穿寬大的朝服,佩戴的整整齊齊,一絲不苟,三三兩兩結伴往大殿上走。
杜裊裊一襲紅色朝服,走過朱紅色高大的宮門,立在寬闊的廣場上環視四周,仰望天穹。
天高雲淡,宮殿垂脊上的屋脊獸形象各異,古樸神秘。
再度邁入這裡,最能感受到的是眾人對她態度上的變化。
從杜府馬車到達宮城開始,門口的禁軍守衛,再到引領的內侍,無不對她尊崇之至,舉止言行畢恭畢敬,無微不至,唯恐怠慢了。
及至大殿,百官列隊站在兩側,她微微撩衣邁過高高的門檻,緩步行至隊伍最前,在百官的注視禮下,站到幾乎與中書令、參政知事齊平的位置。
整個大殿的官員,唯這一位女子,卻讓任何人不敢輕視。
眾人審視打量的目光沒持續多久,皇帝至,大朝會正式開始。
此次的議題圍繞著是否接受羌國的議和,百官輪番上陣,表達己見。
榮祿伯等人率先上奏,唯恐失了先機,言談中將接受議和的好處細分成各個方面,又各自分為若干細節,論了個徹底透徹。旁徵博引,借古論今,從廟堂到江湖,有的沒的扯了一籮筐。
朝會過了大半個時辰,頌景帝慢悠悠,仿若不經意地問,「杜愛卿以為呢?」
來了來了,這一幕又來了。
榮祿伯不自覺地擦了擦還不存在的汗,直勾勾盯著杜裊裊,連她每個動作都瞧得仔細。
杜裊裊輕巧地邁步出列,端正施禮,「回稟官家,臣以為方才百官所言,皆各有道理。此時議和,確實利國利民。」
「哦?」頌景帝大感意外,「愛卿不是一貫主戰嗎?」
杜裊裊略微頷首,「臣並非主戰,而是以家國天下為大,以百姓福祉為首。倘若議和更利於國家百姓,臣自當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