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頁
「當然,現在談論這個事情只是一個預案而已,並不是真的要實施。」他笑著安撫自己的兩個學生,明明都是幾十歲的人了,在他面前還是和小時候一樣。
「更何況,我這一生都為這片江山而活,死後看看這裡不也挺好?」他儘量說的俏皮一些,不要讓話題這麼沉重。
張蒼和甘羅不甘心的點點頭,也沒有再說什麼勸阻顧衍的話。
始皇六十一年冬,丞相顧衍薨。
三十年前顧衍為自己準備的葬禮被張蒼記在心中,但是這個時候他也已經乞骸骨,只能親自寫信給陳平,讓他把顧衍的願望交給代父監國的太子扶蘇。
太子看後痛哭不止,最後還去見了年事已高不再管事的始皇帝。
「是嗎?」年邁的皇帝緩慢的嘆了口氣,已經是耄耋之年的皇帝這些年送走很多曾經的老臣,只是沒想到就連顧丞相都走了。
「羨之啊,還是老樣子。」他笑了笑,好像在懷念曾經的時光,然後點點頭道,「就按羨之說的辦吧。」一如過去的七十年一樣。
「那」扶蘇猶豫的看著自己的父皇。
皇帝躺在榻上擺擺手,「既然先生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陪葬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在建皇陵的時候,他就給顧衍也準備好了墓,但是若是他不願意的話也就不用強求了。
「諾。」積威深重的皇帝即使不再掌控朝局,依舊有著說一不二的威力,扶蘇不敢再說什麼。他本來希望自己的父皇能駁回先生離譜的計劃,但沒想到竟然連父皇都這樣想,他自然不敢再說什麼。
自己的父皇的十年前還因為先生不同意出兵羅馬和他鬧彆扭,天天不見他,鐵了心要胡來。直到先生將辭呈遞給吏部,並且第一次私自動用丞相權力,自己把自己開除後,父皇才知道鬧過頭了。明明都是耳順之年,而且位高權重的人,兩個人鬥起來倒是和小孩子吵架沒什麼區別,一樣彆扭。但這是兩個人矛盾最大的一次,可能是因為年紀漸長,兩個人都比年輕時更加固執,絕不低頭。
丞相因為身體原因到郊外修養,父皇這才將朝務扔給他就去見了先生。雖然沒有將先生請回來,但是兩人又恢復了通信,直到如今。
雖然這麼多年來,兩個人無時無刻不想弄死對方——扶蘇覺得兩個人想幹掉對方的眼神簡直太明顯了,但是果然只是嘴上說說而已。新世代的官員們很難想像顧丞相和陛下以前竟然是亦師亦友,互相扶持並且無條件信任對方的關係,畢竟在他們上任的時候,顧衍已經是天天和父皇吵架的存在了,而父皇也三天兩頭罷相。
只不過,扶蘇覺得這只不過是他們兩個的默契而已。兩個人在心裡忌憚著對方,又信任著對方,所以只能用爭吵化解眼前的矛盾,讓問題擱置。
他們依舊是最默契的君臣,最了解對方的朋友。
所以,在先生死後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來見父皇。果然,父皇才是那個最能體諒先生的人。——張蒼和甘羅不算,他們兩個肯定已經得到先生的解釋了。
有了皇帝的首肯,任何反對的聲音都被無情鎮壓,包括御史大夫呂雉的諫言。
但是直到將顧丞相火化,撿骨,送靈這漫長的時間過去時,所有人才意識到這位為國奉獻一生的丞相究竟多麼孤獨。他幾乎沒有親朋好友,他的兄長已經先他一步離開,除了兄長的長子還殘留著和他相處的記憶外,岐山顧氏幾乎沒有人和他親近,朋友更不用說,李斯、韓非、尉繚都是先他一步就走了,還是丞相親自主持的葬禮。剩下的學生們也沒有幾個,唯一可以稱為朋友的人不能已經不能隨意離開咸陽宮了,最後送靈的隊伍竟然只有孤零零的幾個人。
「先生可能早就猜到了如此寥落。」站在咸陽城門口送顧衍最後一程的扶蘇笑著和身邊的張良說,他已經從衛尉升成了右丞相,和陳平一樣同為蕭何的副手。
張良目送要將顧衍的骨灰撒到渭河的隊伍遠去,平靜的說,「先生不喜歡太過浮誇的儀式,也討厭別人祭拜他。」
陳平聞言立刻震了震袖子,乾脆利落的跪下向著遠處的隊伍行大禮。甘羅也立刻反應過來,同樣長跪不起。
扶蘇聽到聲音,回頭看向自己的兩個臣子,然後就聽見蕭何在一旁說,「不過既然先生已經走了,又何必再事事都聽他的?」同樣跪了下來。
呂雉哼了一聲,輕輕的唱起安魂曲。
來送行的人,除了因病沒來的張蒼外,所有人都是顧衍親自教導過,每一個都受到顧衍恩惠頗多,但在這件事上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做了一次『壞孩子』。
「孤回去就把先生的名字刻到功德碑上。」正式的名字當然叫中華一統碑,只是大家更習慣叫它功德碑,扶蘇想了想又補充道,「要單獨加一塊,刻個大的。」叛逆的樣子就像是當初一定要顧衍當他的老師時的模樣。
眾人默默的聽著呂雉輕緩的歌聲,柔和的女聲隨著風飄散在空中,送他們敬愛的老師遠去。這一刻,他們不是丞相,不是御史大夫,不是衛尉,不是太子,他們只是一個人的學生。
「魂歸兮——」
「魂歸矣——」
「鼓鍾將將,淮水湯湯,憂心且傷。」
「淑人君子,懷允不忘。」
這是孔子為他心中君子而寫的葬歌,如今被呂雉唱出來慢慢的變了聲調,她止不住顫抖的聲音將眼淚混在歌聲中,最後終於嚎啕大哭起來。
「更何況,我這一生都為這片江山而活,死後看看這裡不也挺好?」他儘量說的俏皮一些,不要讓話題這麼沉重。
張蒼和甘羅不甘心的點點頭,也沒有再說什麼勸阻顧衍的話。
始皇六十一年冬,丞相顧衍薨。
三十年前顧衍為自己準備的葬禮被張蒼記在心中,但是這個時候他也已經乞骸骨,只能親自寫信給陳平,讓他把顧衍的願望交給代父監國的太子扶蘇。
太子看後痛哭不止,最後還去見了年事已高不再管事的始皇帝。
「是嗎?」年邁的皇帝緩慢的嘆了口氣,已經是耄耋之年的皇帝這些年送走很多曾經的老臣,只是沒想到就連顧丞相都走了。
「羨之啊,還是老樣子。」他笑了笑,好像在懷念曾經的時光,然後點點頭道,「就按羨之說的辦吧。」一如過去的七十年一樣。
「那」扶蘇猶豫的看著自己的父皇。
皇帝躺在榻上擺擺手,「既然先生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陪葬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在建皇陵的時候,他就給顧衍也準備好了墓,但是若是他不願意的話也就不用強求了。
「諾。」積威深重的皇帝即使不再掌控朝局,依舊有著說一不二的威力,扶蘇不敢再說什麼。他本來希望自己的父皇能駁回先生離譜的計劃,但沒想到竟然連父皇都這樣想,他自然不敢再說什麼。
自己的父皇的十年前還因為先生不同意出兵羅馬和他鬧彆扭,天天不見他,鐵了心要胡來。直到先生將辭呈遞給吏部,並且第一次私自動用丞相權力,自己把自己開除後,父皇才知道鬧過頭了。明明都是耳順之年,而且位高權重的人,兩個人鬥起來倒是和小孩子吵架沒什麼區別,一樣彆扭。但這是兩個人矛盾最大的一次,可能是因為年紀漸長,兩個人都比年輕時更加固執,絕不低頭。
丞相因為身體原因到郊外修養,父皇這才將朝務扔給他就去見了先生。雖然沒有將先生請回來,但是兩人又恢復了通信,直到如今。
雖然這麼多年來,兩個人無時無刻不想弄死對方——扶蘇覺得兩個人想幹掉對方的眼神簡直太明顯了,但是果然只是嘴上說說而已。新世代的官員們很難想像顧丞相和陛下以前竟然是亦師亦友,互相扶持並且無條件信任對方的關係,畢竟在他們上任的時候,顧衍已經是天天和父皇吵架的存在了,而父皇也三天兩頭罷相。
只不過,扶蘇覺得這只不過是他們兩個的默契而已。兩個人在心裡忌憚著對方,又信任著對方,所以只能用爭吵化解眼前的矛盾,讓問題擱置。
他們依舊是最默契的君臣,最了解對方的朋友。
所以,在先生死後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來見父皇。果然,父皇才是那個最能體諒先生的人。——張蒼和甘羅不算,他們兩個肯定已經得到先生的解釋了。
有了皇帝的首肯,任何反對的聲音都被無情鎮壓,包括御史大夫呂雉的諫言。
但是直到將顧丞相火化,撿骨,送靈這漫長的時間過去時,所有人才意識到這位為國奉獻一生的丞相究竟多麼孤獨。他幾乎沒有親朋好友,他的兄長已經先他一步離開,除了兄長的長子還殘留著和他相處的記憶外,岐山顧氏幾乎沒有人和他親近,朋友更不用說,李斯、韓非、尉繚都是先他一步就走了,還是丞相親自主持的葬禮。剩下的學生們也沒有幾個,唯一可以稱為朋友的人不能已經不能隨意離開咸陽宮了,最後送靈的隊伍竟然只有孤零零的幾個人。
「先生可能早就猜到了如此寥落。」站在咸陽城門口送顧衍最後一程的扶蘇笑著和身邊的張良說,他已經從衛尉升成了右丞相,和陳平一樣同為蕭何的副手。
張良目送要將顧衍的骨灰撒到渭河的隊伍遠去,平靜的說,「先生不喜歡太過浮誇的儀式,也討厭別人祭拜他。」
陳平聞言立刻震了震袖子,乾脆利落的跪下向著遠處的隊伍行大禮。甘羅也立刻反應過來,同樣長跪不起。
扶蘇聽到聲音,回頭看向自己的兩個臣子,然後就聽見蕭何在一旁說,「不過既然先生已經走了,又何必再事事都聽他的?」同樣跪了下來。
呂雉哼了一聲,輕輕的唱起安魂曲。
來送行的人,除了因病沒來的張蒼外,所有人都是顧衍親自教導過,每一個都受到顧衍恩惠頗多,但在這件事上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做了一次『壞孩子』。
「孤回去就把先生的名字刻到功德碑上。」正式的名字當然叫中華一統碑,只是大家更習慣叫它功德碑,扶蘇想了想又補充道,「要單獨加一塊,刻個大的。」叛逆的樣子就像是當初一定要顧衍當他的老師時的模樣。
眾人默默的聽著呂雉輕緩的歌聲,柔和的女聲隨著風飄散在空中,送他們敬愛的老師遠去。這一刻,他們不是丞相,不是御史大夫,不是衛尉,不是太子,他們只是一個人的學生。
「魂歸兮——」
「魂歸矣——」
「鼓鍾將將,淮水湯湯,憂心且傷。」
「淑人君子,懷允不忘。」
這是孔子為他心中君子而寫的葬歌,如今被呂雉唱出來慢慢的變了聲調,她止不住顫抖的聲音將眼淚混在歌聲中,最後終於嚎啕大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