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頁
「我們互惠互利。」說完他還笑了一下,顯然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
「後來,我因為教陛下一些機械方面的知識,昭襄王把辭退了我。當然,那其實是一種保護,讓我能遠離愈演愈烈的王位之爭。我回到了岐山,但是依舊堅持給還沒有繼位的陛下寫信,寫一些自己覺得有用的設計圖——那些圖,阿蒼應該都見過,現在還在太學的圖書館裡。只是這樣的五六年過去,我越來越不滿足於那些自我感動,我知道自己還能做的更多,我開始期待百姓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並且對未來充滿希望。」
他溫和的說,分析自己的內心就像是在分析對手一樣,毫不留情。甘羅有的時候覺得自己的先生可能是用鋼鐵做的心,不然為何會如此冷靜?
「好在,陛下還記得我。我覺得是我堅持不懈的寫信,讓他沒有忘記遠在岐山還有個人。」當然,現在從咸陽到岐山也不算遠了,如果騎馬走官道可能也只要兩、三天。
顧衍平靜的談起那時的情形,「在陛下召我回咸陽的時候,我當時其實是猶豫了的。我確實希望能為百姓做些什麼,甚至幻想過改變萬民的生活,但是就像我曾經那樣迷茫一樣,我不知道僅僅是自己的想像,真的可以嗎?或者說,即使努力做到了,真的是百姓們所希望的嗎?有一段時間,我甚至覺自己很自私。」
「如果僅僅是因為自己的想法,就去貿然的改變別人的生活,這和那些後來被我剷除的奴隸主和大貴族有什麼區別?我甚至厭棄自己。」
「可,我當時並沒有看出來。」張蒼忽然插嘴,他就是那個時候正式成為顧衍學生的。他還記得當時陛下親自來找先生,兩個人看上去非常合拍,就像是伯牙鍾子期那樣互為知音一樣。回憶里,全都是先生教導孩子們的場景,還有做豆腐豆油,煉鋼的樣子,全然沒有任何消極的情緒。
顧衍笑笑,「是啊,甚至陛下都沒有看出來。其實在咸陽郊外教陛下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實在是自私,貿然的推行一些全然不同的技術,改變大家的生活,而這種改變很可能會帶來災禍動搖國家,甚至會毀滅一些東西。但是,陛下給了我信心,我將這些後果全都告訴了他,他只問了我一句,能不能穩定和發展都要?然後,我就覺得自己實在是喜歡胡思亂想,拋棄這些後真的向著自己腦海中的想法出發了。」
顧衍並沒有掩飾自己的懦弱,他輕輕的說,「但是其實這並沒解開我的心結。文明是需要時間去蘊養的,揠苗助長只會毀掉它。我在岐山教導孩子們的時候,深深的恐懼著未知,我只能推測這些知識可以讓他們生活的更好,但對更遠的未來卻一無所知。」
正因為深愛,所以才患得患失,才糾結躊躇,才小心翼翼唯恐傷害到它。
「只是這種矛盾的情感被深深壓在心底,我從未表現出來罷了。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猶豫和懦弱就止步不前,所以我還是去做了。而且,百姓們的生活也確實越來越好,大家也都有條件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不斷的安慰自己想多了。」
顧衍嘆了口氣,然後說,「陛下才是殺伐果決的那個,而我是扯後腿的。」
「要是放任陛下殺伐果決,大秦早就不復存在了。」張蒼嘟囔了一句,在顧衍轉過來的時候立刻住嘴。
甘羅掃了眼張蒼,但是沒有反駁他的話。看看前幾天他拿到的兵部上交的計劃書吧,什麼再向西進軍,他甚至都懶得和兵部的人談論什麼利益、成本和國家穩定之類事情,直接就把計劃書打回去了。這種讓人上火的東西根本就不可能放到先生的案上。
「我確實雄心壯志,但這不影響我擔憂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他眉目溫潤,就像是百姓們長久以來傳頌的那樣,保持著如玉君子的樣子。
「其實至今我都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治國理政才能的人。並不是自謙,而是處於本心的判斷,我一直覺得自己可能更適合成為一個詩人或者老師?至少不是一個高官。」
「但是顯然,一個有才華的人做什麼都非常容易。」甘羅接話道,即使顧衍覺得自己沒有真方面才能,也依舊比九成九的人做的更好。
顧衍笑著搖搖頭,無奈的繼續說,「所以從我成為丞相開始,我便想,建立一個完整的官員選拔晉升體系,讓這個國家變得穩定——缺了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照常運轉的那種。我為之努力了幾十年,今天終於看到了成功。」縱然代價是他也被邊緣化。
甘羅立刻想到,當朝堂上做出一個要執行的決定後,命令會下達到各部,每一個部的決策由這個部的長官召開高層商議會進行,得出的結果會提交到丞相衙屬,丞相確定可行性後又會遞交御史大夫那裡審核,最後確認執行。
而每十年都會召開一次專門的大朝修正國家的前進方向,皇帝、各部官員和丞相一起商討計劃。
如果有哪位缺席,理論上確實不會造成任何的問題。
「所以,是您親自葬送了自己。」張蒼抿了抿嘴,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這種。
顧衍聽出張蒼聲音里的情緒,熟練的解釋道,「我並沒有自毀傾向,相反我覺得自己還挺惜命?」雖然這個話說出來確定不太能取信於人,但是也是實話。
「我只是預見了這個可能而已。」他笑著說,「雖然曾經可能不是這樣想的,但是我現在並不是為自己而活,我需要考慮很多事情。」比如他死後國家的運轉,百姓的生活等等,「作為一個有八千萬人口,15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家,總不能一直依賴我和陛下兩個人吧?」在二十年前,他信守自己的承諾在東巡迴來後就親送西征的軍隊出發,秦軍用了五年的時間征服西域,讓秦都護府的威名響徹整個歐亞大陸,秦國的國土面積也急劇增加,兼併戰爭後是常年的穩定,在糧食穩定的情況下人口也暴漲了幾倍,秦國已經是個龐然大物了。
「後來,我因為教陛下一些機械方面的知識,昭襄王把辭退了我。當然,那其實是一種保護,讓我能遠離愈演愈烈的王位之爭。我回到了岐山,但是依舊堅持給還沒有繼位的陛下寫信,寫一些自己覺得有用的設計圖——那些圖,阿蒼應該都見過,現在還在太學的圖書館裡。只是這樣的五六年過去,我越來越不滿足於那些自我感動,我知道自己還能做的更多,我開始期待百姓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並且對未來充滿希望。」
他溫和的說,分析自己的內心就像是在分析對手一樣,毫不留情。甘羅有的時候覺得自己的先生可能是用鋼鐵做的心,不然為何會如此冷靜?
「好在,陛下還記得我。我覺得是我堅持不懈的寫信,讓他沒有忘記遠在岐山還有個人。」當然,現在從咸陽到岐山也不算遠了,如果騎馬走官道可能也只要兩、三天。
顧衍平靜的談起那時的情形,「在陛下召我回咸陽的時候,我當時其實是猶豫了的。我確實希望能為百姓做些什麼,甚至幻想過改變萬民的生活,但是就像我曾經那樣迷茫一樣,我不知道僅僅是自己的想像,真的可以嗎?或者說,即使努力做到了,真的是百姓們所希望的嗎?有一段時間,我甚至覺自己很自私。」
「如果僅僅是因為自己的想法,就去貿然的改變別人的生活,這和那些後來被我剷除的奴隸主和大貴族有什麼區別?我甚至厭棄自己。」
「可,我當時並沒有看出來。」張蒼忽然插嘴,他就是那個時候正式成為顧衍學生的。他還記得當時陛下親自來找先生,兩個人看上去非常合拍,就像是伯牙鍾子期那樣互為知音一樣。回憶里,全都是先生教導孩子們的場景,還有做豆腐豆油,煉鋼的樣子,全然沒有任何消極的情緒。
顧衍笑笑,「是啊,甚至陛下都沒有看出來。其實在咸陽郊外教陛下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實在是自私,貿然的推行一些全然不同的技術,改變大家的生活,而這種改變很可能會帶來災禍動搖國家,甚至會毀滅一些東西。但是,陛下給了我信心,我將這些後果全都告訴了他,他只問了我一句,能不能穩定和發展都要?然後,我就覺得自己實在是喜歡胡思亂想,拋棄這些後真的向著自己腦海中的想法出發了。」
顧衍並沒有掩飾自己的懦弱,他輕輕的說,「但是其實這並沒解開我的心結。文明是需要時間去蘊養的,揠苗助長只會毀掉它。我在岐山教導孩子們的時候,深深的恐懼著未知,我只能推測這些知識可以讓他們生活的更好,但對更遠的未來卻一無所知。」
正因為深愛,所以才患得患失,才糾結躊躇,才小心翼翼唯恐傷害到它。
「只是這種矛盾的情感被深深壓在心底,我從未表現出來罷了。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猶豫和懦弱就止步不前,所以我還是去做了。而且,百姓們的生活也確實越來越好,大家也都有條件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不斷的安慰自己想多了。」
顧衍嘆了口氣,然後說,「陛下才是殺伐果決的那個,而我是扯後腿的。」
「要是放任陛下殺伐果決,大秦早就不復存在了。」張蒼嘟囔了一句,在顧衍轉過來的時候立刻住嘴。
甘羅掃了眼張蒼,但是沒有反駁他的話。看看前幾天他拿到的兵部上交的計劃書吧,什麼再向西進軍,他甚至都懶得和兵部的人談論什麼利益、成本和國家穩定之類事情,直接就把計劃書打回去了。這種讓人上火的東西根本就不可能放到先生的案上。
「我確實雄心壯志,但這不影響我擔憂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他眉目溫潤,就像是百姓們長久以來傳頌的那樣,保持著如玉君子的樣子。
「其實至今我都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治國理政才能的人。並不是自謙,而是處於本心的判斷,我一直覺得自己可能更適合成為一個詩人或者老師?至少不是一個高官。」
「但是顯然,一個有才華的人做什麼都非常容易。」甘羅接話道,即使顧衍覺得自己沒有真方面才能,也依舊比九成九的人做的更好。
顧衍笑著搖搖頭,無奈的繼續說,「所以從我成為丞相開始,我便想,建立一個完整的官員選拔晉升體系,讓這個國家變得穩定——缺了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照常運轉的那種。我為之努力了幾十年,今天終於看到了成功。」縱然代價是他也被邊緣化。
甘羅立刻想到,當朝堂上做出一個要執行的決定後,命令會下達到各部,每一個部的決策由這個部的長官召開高層商議會進行,得出的結果會提交到丞相衙屬,丞相確定可行性後又會遞交御史大夫那裡審核,最後確認執行。
而每十年都會召開一次專門的大朝修正國家的前進方向,皇帝、各部官員和丞相一起商討計劃。
如果有哪位缺席,理論上確實不會造成任何的問題。
「所以,是您親自葬送了自己。」張蒼抿了抿嘴,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這種。
顧衍聽出張蒼聲音里的情緒,熟練的解釋道,「我並沒有自毀傾向,相反我覺得自己還挺惜命?」雖然這個話說出來確定不太能取信於人,但是也是實話。
「我只是預見了這個可能而已。」他笑著說,「雖然曾經可能不是這樣想的,但是我現在並不是為自己而活,我需要考慮很多事情。」比如他死後國家的運轉,百姓的生活等等,「作為一個有八千萬人口,15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家,總不能一直依賴我和陛下兩個人吧?」在二十年前,他信守自己的承諾在東巡迴來後就親送西征的軍隊出發,秦軍用了五年的時間征服西域,讓秦都護府的威名響徹整個歐亞大陸,秦國的國土面積也急劇增加,兼併戰爭後是常年的穩定,在糧食穩定的情況下人口也暴漲了幾倍,秦國已經是個龐然大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