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頁
「自九月至今,雲羅霜鋒頻現於宮牆之內,鼓角旌旗屢出於闕門之上,朝臣禁錮,宮人囚鎖。吾雖為女子,自恃帝家王氣,不敢空勞玉輦,思存親憂,藥手拭淚,身負甲冑,將命無違,唯恐榱棟崩頹,大局難存!」
陸昭邊說邊踱步,目光卻死死鎖住濮陽王,「瓜葛之纏,親親蔓蔓,露滋日耀,恩情積年,豈能因時節變幻,幾日羸病,而廢尊奉,裂王權?吾乃東吳遺族,衍齊舊姓,此身所長,皆在恩親,此情所系,俱在君王。若使人望侵逼正統,明器迫隘神器,伏節身死,便在此日!」
刀劍拔出,濮陽王等人俱向後一退,而守衛於大殿內的吳淼也拾級而上,隨後禁軍係數斜戟而立,陣型一束。
元澈則眼皮一抖,也沒想到自己的瓜葛之辭又被利用了一次,還被用得如此虛情假意。不過陸昭的意思也很明白,我與君王有恩情,想一句話就逼皇帝退位,斷無可能。你濮陽王與皇帝雖然也有手足之情,但你在逼皇帝退位,這就是你我之間的差距。更何況,我冒著生命危險收拾出來的局面,想被你們摘了桃子,也要問我背後利益集團答不答應。
陸昭的反應可謂悍然,連姜彌的人也頗為驚詫,一時間倒不知如何應對。
倒是濮陽王,忽然跪倒在地,哭訴道:「兄長病重,臣弟恨不能拱護左右,侍奉湯藥。幸得皇后持重,保全大局,以掩臣弟疏忽之罪,不當之失。皇后之功,臣弟不敢比羨,唯願同效此節,伏屍御階,亦不會污名青史,使此情永為暗聲!」
「大王你……大丈夫怎能將自家權柄輕授別姓?」姜彌急火攻心,以致不能言語。他明白元湛的選擇,向皇后俯首稱臣,其實就是建立皇族統一戰線,把肉爛在自家鍋里。「大王,皇后之心,豈止於一功!大王今日既退,我等俱系牢獄,大王又何以脫身?必將永擔此罪啊!」
「呵……」元湛目光微動,忽而展頤,其暗淡蒼白的容顏似乎因一絲誠心而光彩頓盛,「今日既退,我自永擔此罪。如若不退,這禍亂天下之罪我更擔無可擔。至於權柄輕授麼……權在我家,天下誰家?權柄雖授別姓,也比被朝臣世族奪權架空要好。我既身為王族,身上終對這世道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望大舅放下屠刀,切勿再執迷不悟……」
「頹志蠢物,不足興邦,誠能禍國!」姜彌的目光由不解轉為暗淡,繼而變得格外陰狠。話音未落,姜彌便一把將元湛拖回己方宿衛中,隨後將手一招道,「諸社稷功士,皇后欺壓皇嗣,囂張至此,懇請我大魏忠貞之臣,誅其於階下,以明正祚!」
緊接著,姜彌周圍的宿衛也亮明刀槍,而盧霑之子盧誕從人群中持劍走出,悲愴道:「我父身死,皆為賊婦所賜,今日血濺三尺,誓與妖后不共戴天!」
陸昭望著眼前的少年,語氣倒是平和:「爾父當年任詹府一小吏,卻以我等血親復仇誅殺虞衡為失之公道。如今身後孤子,卻以血親復仇為念,實令人唏噓感慨。」
隨後陸昭輕蔑一笑,將鑲金嵌寶的刀鞘隨手擲於一旁,單手執刃,不徐不疾地向前行進。寒鋒追隨著她的衣裾與行止,如排輕風碧浪,摒棄了周遭的宿衛與朝臣。
持劍決鬥的華姿與冶容,曾被兩年前的亂臣賊子演繹過。而此時,不同於眾人曾見識過的狠戾逼凌與光彩艷爛,微垂的鳳目與襟袍,更像是天光沉落在寂寂春庭中的無量慈悲。
「若為執念,一決生死。若為父節,屏退一旁!」
少年是衝動與懵懂的,然而魏鈺庭明白,這是陸昭在極力保全盧誕的性命乃至於其父子的名節,因此趕忙將盧誕拉至身後。
盧誕退到一旁後,姜彌身後的部分禁衛軍也有所猶豫。正當這時,門外又有宿衛通報:「禁苑外有禁軍兩千,自稱已斬逆賊王儉頭顱,拱護公主入苑,拜見帝後。」
姜彌見盧誕退後,已知大勢不再,面如死灰,但聽到宿衛通報後,卻忽然昂首大小起來,進而戟指陳留王氏諸子弟道:「謀逆之名,何其深重,王尚書豈敢輕作險謀?陸氏用計,只為將爾等拖入彀中。事已至此,爾等難道還要猶豫,以鬚眉朝士之身,而屈服區區女子勢焰之下?」
起初,那些王門子弟還有些搖擺,但漸漸的,一部分人也明白了陸昭的所有行為。把公主拋棄在外,落入王儉之手,不是天家冷漠,而是讓那些搖擺不定的宿衛有一個大義的出口。
至於這些宿衛什麼時候會搖擺不定?那自然是君王降詔要召見濮陽王並授予姜彌部分禁軍事權的時候。罪惡終須有人承擔,因為人心不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盤算計,都害怕天塌下來砸死的是自己。陸昭掌控皇帝這麼久還引而不發,層層退讓,就是要讓他們為了自己心中的大局而互相攀扯,互相指摘,最後變成人人皆盼皇后主持大局。
現在,拱衛公主的兩千禁軍既有為王儉定罪的必要,也有為王儉定罪的權力。那麼他們這些王門子弟也不再有與這些禁軍同樣的立場,支持濮陽王發動一場真正的兵變,是他們沒有選擇的選擇。當他們還因昔日與陸家的情誼自以為有轉圜餘地時,今日沿著留血的刀鋒回望,那雙眼睛也必然是他們最熟悉的。
說話間,姜彌早已拔劍在手,直接撲向最近一名皇帝宿衛,一劍刺穿其咽喉,隨後環顧左右,猙獰大笑:「為國驅使,誅此易鼎之賊!爾等滿門兒郎,若非簪纓封侯,必為西市懸首!殺!」
陸昭邊說邊踱步,目光卻死死鎖住濮陽王,「瓜葛之纏,親親蔓蔓,露滋日耀,恩情積年,豈能因時節變幻,幾日羸病,而廢尊奉,裂王權?吾乃東吳遺族,衍齊舊姓,此身所長,皆在恩親,此情所系,俱在君王。若使人望侵逼正統,明器迫隘神器,伏節身死,便在此日!」
刀劍拔出,濮陽王等人俱向後一退,而守衛於大殿內的吳淼也拾級而上,隨後禁軍係數斜戟而立,陣型一束。
元澈則眼皮一抖,也沒想到自己的瓜葛之辭又被利用了一次,還被用得如此虛情假意。不過陸昭的意思也很明白,我與君王有恩情,想一句話就逼皇帝退位,斷無可能。你濮陽王與皇帝雖然也有手足之情,但你在逼皇帝退位,這就是你我之間的差距。更何況,我冒著生命危險收拾出來的局面,想被你們摘了桃子,也要問我背後利益集團答不答應。
陸昭的反應可謂悍然,連姜彌的人也頗為驚詫,一時間倒不知如何應對。
倒是濮陽王,忽然跪倒在地,哭訴道:「兄長病重,臣弟恨不能拱護左右,侍奉湯藥。幸得皇后持重,保全大局,以掩臣弟疏忽之罪,不當之失。皇后之功,臣弟不敢比羨,唯願同效此節,伏屍御階,亦不會污名青史,使此情永為暗聲!」
「大王你……大丈夫怎能將自家權柄輕授別姓?」姜彌急火攻心,以致不能言語。他明白元湛的選擇,向皇后俯首稱臣,其實就是建立皇族統一戰線,把肉爛在自家鍋里。「大王,皇后之心,豈止於一功!大王今日既退,我等俱系牢獄,大王又何以脫身?必將永擔此罪啊!」
「呵……」元湛目光微動,忽而展頤,其暗淡蒼白的容顏似乎因一絲誠心而光彩頓盛,「今日既退,我自永擔此罪。如若不退,這禍亂天下之罪我更擔無可擔。至於權柄輕授麼……權在我家,天下誰家?權柄雖授別姓,也比被朝臣世族奪權架空要好。我既身為王族,身上終對這世道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望大舅放下屠刀,切勿再執迷不悟……」
「頹志蠢物,不足興邦,誠能禍國!」姜彌的目光由不解轉為暗淡,繼而變得格外陰狠。話音未落,姜彌便一把將元湛拖回己方宿衛中,隨後將手一招道,「諸社稷功士,皇后欺壓皇嗣,囂張至此,懇請我大魏忠貞之臣,誅其於階下,以明正祚!」
緊接著,姜彌周圍的宿衛也亮明刀槍,而盧霑之子盧誕從人群中持劍走出,悲愴道:「我父身死,皆為賊婦所賜,今日血濺三尺,誓與妖后不共戴天!」
陸昭望著眼前的少年,語氣倒是平和:「爾父當年任詹府一小吏,卻以我等血親復仇誅殺虞衡為失之公道。如今身後孤子,卻以血親復仇為念,實令人唏噓感慨。」
隨後陸昭輕蔑一笑,將鑲金嵌寶的刀鞘隨手擲於一旁,單手執刃,不徐不疾地向前行進。寒鋒追隨著她的衣裾與行止,如排輕風碧浪,摒棄了周遭的宿衛與朝臣。
持劍決鬥的華姿與冶容,曾被兩年前的亂臣賊子演繹過。而此時,不同於眾人曾見識過的狠戾逼凌與光彩艷爛,微垂的鳳目與襟袍,更像是天光沉落在寂寂春庭中的無量慈悲。
「若為執念,一決生死。若為父節,屏退一旁!」
少年是衝動與懵懂的,然而魏鈺庭明白,這是陸昭在極力保全盧誕的性命乃至於其父子的名節,因此趕忙將盧誕拉至身後。
盧誕退到一旁後,姜彌身後的部分禁衛軍也有所猶豫。正當這時,門外又有宿衛通報:「禁苑外有禁軍兩千,自稱已斬逆賊王儉頭顱,拱護公主入苑,拜見帝後。」
姜彌見盧誕退後,已知大勢不再,面如死灰,但聽到宿衛通報後,卻忽然昂首大小起來,進而戟指陳留王氏諸子弟道:「謀逆之名,何其深重,王尚書豈敢輕作險謀?陸氏用計,只為將爾等拖入彀中。事已至此,爾等難道還要猶豫,以鬚眉朝士之身,而屈服區區女子勢焰之下?」
起初,那些王門子弟還有些搖擺,但漸漸的,一部分人也明白了陸昭的所有行為。把公主拋棄在外,落入王儉之手,不是天家冷漠,而是讓那些搖擺不定的宿衛有一個大義的出口。
至於這些宿衛什麼時候會搖擺不定?那自然是君王降詔要召見濮陽王並授予姜彌部分禁軍事權的時候。罪惡終須有人承擔,因為人心不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盤算計,都害怕天塌下來砸死的是自己。陸昭掌控皇帝這麼久還引而不發,層層退讓,就是要讓他們為了自己心中的大局而互相攀扯,互相指摘,最後變成人人皆盼皇后主持大局。
現在,拱衛公主的兩千禁軍既有為王儉定罪的必要,也有為王儉定罪的權力。那麼他們這些王門子弟也不再有與這些禁軍同樣的立場,支持濮陽王發動一場真正的兵變,是他們沒有選擇的選擇。當他們還因昔日與陸家的情誼自以為有轉圜餘地時,今日沿著留血的刀鋒回望,那雙眼睛也必然是他們最熟悉的。
說話間,姜彌早已拔劍在手,直接撲向最近一名皇帝宿衛,一劍刺穿其咽喉,隨後環顧左右,猙獰大笑:「為國驅使,誅此易鼎之賊!爾等滿門兒郎,若非簪纓封侯,必為西市懸首!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