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頁
「濮陽王湛乃先皇貴子,陛下手足,春秋盛年,志意偉然。值此動亂之際,危難之時,若則為儲備,則天下莫不拭目順耳,觀化聽風。皇后雖與陛下情篤,但至今無男嗣所出,臣以為,固本忘其私愛,繼世存乎公道。私愛毀以典儀,公道正於視聽。為人君者,不可不重之。所以臣等迎濮陽王於西省,備籌國務,此乃社稷大計,國之根本,絕非節外生枝,強挾邀權!」
姜彌話音一落,不少臣僚也都紛紛跪叩元澈,作以附和。
姜彌這一大段話,也摻雜了不少信息,儘管先前痛斥徐寧、王嶠等人,但這些人都死了,最後還是直接將責任甩到了陸昭身上。
御座上,元澈不置可否,只是轉頭望向弟弟,溫和道:「三弟也對此言認同?」
元湛的頭卻更低了,只聲音顫抖道:「臣弟……久,久疏朝堂,星霜履換,難辨明晦。但徐寧等人惡跡,臣弟也略有耳聞。此番鋤奸懲惡,全賴西省眾臣與皇后之力。臣弟請陛下原宥臣等不請之罪,但臣等心中,貞質無虧,還望陛下明察!」
聽到元湛的答語,元澈下意識地皺了皺眉頭,繼而閉目冷言:「爾等鋤奸懲惡,那朕豈非助奸助惡?近臣親幸難免私情偏愛,不意在眾卿眼中,竟已昏庸至此?」
此言既出,不獨濮陽王等跪拜稱罪,就連陸昭不能再立於元澈身側,連忙退入臣班。待眾人安靜後,她才開口道:「陛下,古先哲王之有天下,在親孝,在慈惠,奉誠意,厚人倫,思近而及遠,治家而刑國,是以協和萬邦,尊卑有序。此中道理,絕非俗流外家所能輕窺。」
「徐寧、王嶠、王儉之罪,非在於親,非在於幸,非在於陛下之慈惠,非在於陛下之誠意。」陸昭頓了頓,繼而聲音略有提高,「其罪,在於恃權論義,恃親論序,踐踏典訓,別啟奸謀,至使興伐罪之師屢興於外,亂常之黨逍遙於內,人事紛華,天心靜默,罪首雖誅,而陛下英明受累。臣妾實不忍縱容。」
不得不說,陸昭的對答不乏高明。皇帝是英明的,佞幸是有罪的,你們這些俗流外家不懂就不要亂說。最後,對徐寧等人的論罪也有意思。恃權論義、恃親論序的可不止是徐寧,你這個外相姜彌還有擁立濮陽王的這些人,所作所為,本質也都是一個樣!
「人事紛華,天心靜默……」閉目的帝王這淡淡一笑,似乎有所品咂,隨後一言定音,「皇后所陳,誠乃德言正論。」
說完,元澈又看向元湛,命他與陸昭二人起身,而後嘆息道:「棠棣不能共生於庭內,實乃憾事,華則華矣,倒不如籬下瓜葛,蔓蔓親親。」
棠棣多喻兄弟,瓜葛則論夫妻。
面對如此冠冕堂皇卻又尷尬的情話,陸昭屏氣按刀。
不過元湛聽到兄長對自己這種疏離態度的不滿,倒沒有驚慌失措跪倒言罪,而是悲傷地抽泣起來。
魏鈺庭此時從臣班中出列,正色道:「徐寧、王嶠等人擾亂社稷,危圖大寶,幸有皇后以義制暴,維護忠義,濮陽王守庭以護。如今,當推查徐寧、王嶠涉事諸人,論罪以實,昭明原委,宣告內外,勿隱惡,勿徇私,付予廷尉,量刑有司。」
魏鈺庭到底是維護皇權的一派,濮陽王系罪可以,但要從謀逆之罪中摘出來,以保護一部分宗室權力,因此凜然發聲。不過余者就不那麼幸運了,所謂涉事諸人當然也包括姜彌以及兗州世家。畢竟,如果日後濮陽王登位,魏鈺庭身為寒門魁首也不能允許世家再度抬頭,自然要藉此時機一力打壓。
這是他與濮陽王利益的重疊與相悖,也是與陸昭理想的共識與敵對。
元澈只覺心裡一塌,知道這句話魏鈺庭一旦說出口,一場兵戈禍事便避免不了了。他側頭看向陸昭,見陸昭也同樣看向殿門口的吳淼,於是身體微微前傾,向跪在最前面的元湛虛弱招手道:「此事自有台省諸公量裁,朕不煩憂。三弟久受驚擾,快上近前,朕也好與你一述兄弟之情。」
元湛怔怔地望向兄長,挪了挪步子,準備擺脫己方宿衛,走向御座。然而姜彌卻突然橫在他身前,近衛也就勢圍拱上前。
姜彌直接拱手向皇帝高聲說道:「國之大體,唯忠唯義。人之正倫,唯孝唯悌。陛下身為先帝嫡子,斷不可忘先帝大造之功,以貝錦之說而驅忠義,以萋菲之言而拒孝悌。濮陽王乃先皇之愛子,陛下之手足。天
下乃祖宗之基業,元氏之山河。血脈相繼,授事至親,陛下若能以大業托於嫡親,述遵先旨,臣等必謹遵詔命。」
「此番動亂,陛下龍體未愈,難視朝政,然而誅殺叛逆,之所以成事,乃因濮陽王盛年富力,胸懷大器,是以人心所向,天命所望。如今奸惡既除,濮陽王已入朝用事,既有仁德之名,更具治事之功,攜滿朝忠骨拱護陛下,陛下不可再奪此情,使濮陽王囚居禁苑,行動舉止受他人分處,來日棠棣凋零,實乃宗家之大禍!」
殿內寂寂,鴉雀無聲,誰都沒想到姜彌竟然如此激進。這一番話不啻於逼迫皇帝立濮陽王為皇太弟,否定陸昭權力的法統,甚至可以引申為逼迫皇帝遜位。
陸昭望向御座上面色陰沉的元澈,又看著殿內涇渭分明的雙方護軍,隨後解下腰間的百辟長刀,拔出半截刀刃。尚未乾透的血跡滲著刀刃凜冽的寒光,映入陸昭眼眸,順著刀鋒,直接指望濮陽王。
姜彌話音一落,不少臣僚也都紛紛跪叩元澈,作以附和。
姜彌這一大段話,也摻雜了不少信息,儘管先前痛斥徐寧、王嶠等人,但這些人都死了,最後還是直接將責任甩到了陸昭身上。
御座上,元澈不置可否,只是轉頭望向弟弟,溫和道:「三弟也對此言認同?」
元湛的頭卻更低了,只聲音顫抖道:「臣弟……久,久疏朝堂,星霜履換,難辨明晦。但徐寧等人惡跡,臣弟也略有耳聞。此番鋤奸懲惡,全賴西省眾臣與皇后之力。臣弟請陛下原宥臣等不請之罪,但臣等心中,貞質無虧,還望陛下明察!」
聽到元湛的答語,元澈下意識地皺了皺眉頭,繼而閉目冷言:「爾等鋤奸懲惡,那朕豈非助奸助惡?近臣親幸難免私情偏愛,不意在眾卿眼中,竟已昏庸至此?」
此言既出,不獨濮陽王等跪拜稱罪,就連陸昭不能再立於元澈身側,連忙退入臣班。待眾人安靜後,她才開口道:「陛下,古先哲王之有天下,在親孝,在慈惠,奉誠意,厚人倫,思近而及遠,治家而刑國,是以協和萬邦,尊卑有序。此中道理,絕非俗流外家所能輕窺。」
「徐寧、王嶠、王儉之罪,非在於親,非在於幸,非在於陛下之慈惠,非在於陛下之誠意。」陸昭頓了頓,繼而聲音略有提高,「其罪,在於恃權論義,恃親論序,踐踏典訓,別啟奸謀,至使興伐罪之師屢興於外,亂常之黨逍遙於內,人事紛華,天心靜默,罪首雖誅,而陛下英明受累。臣妾實不忍縱容。」
不得不說,陸昭的對答不乏高明。皇帝是英明的,佞幸是有罪的,你們這些俗流外家不懂就不要亂說。最後,對徐寧等人的論罪也有意思。恃權論義、恃親論序的可不止是徐寧,你這個外相姜彌還有擁立濮陽王的這些人,所作所為,本質也都是一個樣!
「人事紛華,天心靜默……」閉目的帝王這淡淡一笑,似乎有所品咂,隨後一言定音,「皇后所陳,誠乃德言正論。」
說完,元澈又看向元湛,命他與陸昭二人起身,而後嘆息道:「棠棣不能共生於庭內,實乃憾事,華則華矣,倒不如籬下瓜葛,蔓蔓親親。」
棠棣多喻兄弟,瓜葛則論夫妻。
面對如此冠冕堂皇卻又尷尬的情話,陸昭屏氣按刀。
不過元湛聽到兄長對自己這種疏離態度的不滿,倒沒有驚慌失措跪倒言罪,而是悲傷地抽泣起來。
魏鈺庭此時從臣班中出列,正色道:「徐寧、王嶠等人擾亂社稷,危圖大寶,幸有皇后以義制暴,維護忠義,濮陽王守庭以護。如今,當推查徐寧、王嶠涉事諸人,論罪以實,昭明原委,宣告內外,勿隱惡,勿徇私,付予廷尉,量刑有司。」
魏鈺庭到底是維護皇權的一派,濮陽王系罪可以,但要從謀逆之罪中摘出來,以保護一部分宗室權力,因此凜然發聲。不過余者就不那麼幸運了,所謂涉事諸人當然也包括姜彌以及兗州世家。畢竟,如果日後濮陽王登位,魏鈺庭身為寒門魁首也不能允許世家再度抬頭,自然要藉此時機一力打壓。
這是他與濮陽王利益的重疊與相悖,也是與陸昭理想的共識與敵對。
元澈只覺心裡一塌,知道這句話魏鈺庭一旦說出口,一場兵戈禍事便避免不了了。他側頭看向陸昭,見陸昭也同樣看向殿門口的吳淼,於是身體微微前傾,向跪在最前面的元湛虛弱招手道:「此事自有台省諸公量裁,朕不煩憂。三弟久受驚擾,快上近前,朕也好與你一述兄弟之情。」
元湛怔怔地望向兄長,挪了挪步子,準備擺脫己方宿衛,走向御座。然而姜彌卻突然橫在他身前,近衛也就勢圍拱上前。
姜彌直接拱手向皇帝高聲說道:「國之大體,唯忠唯義。人之正倫,唯孝唯悌。陛下身為先帝嫡子,斷不可忘先帝大造之功,以貝錦之說而驅忠義,以萋菲之言而拒孝悌。濮陽王乃先皇之愛子,陛下之手足。天
下乃祖宗之基業,元氏之山河。血脈相繼,授事至親,陛下若能以大業托於嫡親,述遵先旨,臣等必謹遵詔命。」
「此番動亂,陛下龍體未愈,難視朝政,然而誅殺叛逆,之所以成事,乃因濮陽王盛年富力,胸懷大器,是以人心所向,天命所望。如今奸惡既除,濮陽王已入朝用事,既有仁德之名,更具治事之功,攜滿朝忠骨拱護陛下,陛下不可再奪此情,使濮陽王囚居禁苑,行動舉止受他人分處,來日棠棣凋零,實乃宗家之大禍!」
殿內寂寂,鴉雀無聲,誰都沒想到姜彌竟然如此激進。這一番話不啻於逼迫皇帝立濮陽王為皇太弟,否定陸昭權力的法統,甚至可以引申為逼迫皇帝遜位。
陸昭望向御座上面色陰沉的元澈,又看著殿內涇渭分明的雙方護軍,隨後解下腰間的百辟長刀,拔出半截刀刃。尚未乾透的血跡滲著刀刃凜冽的寒光,映入陸昭眼眸,順著刀鋒,直接指望濮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