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頁
叫囂的宿衛在月色下漸漸逼近,王儉的目光卻出奇的固定,仿佛永遠看向那片黑暗深空的虛無。泰然自若的神情來自於曠日持久的修煉,清晰凝重的宣告也似乎異常精準地避開了熙攘與吵鬧。
「今日步入此途,早已積重難返。不可使此罪身,再為朝堂抨議……不可使此孽血,再污人倫鄉情……」
時至深夜,一陣急促的拍門聲驚醒姜彌。
「何事?」姜彌警惕地問著。
門外的親信低聲答道:「陸氏公主居所有將士起義,王儉……已死。徐寧也咬舌自盡了。」
姜彌直接僵在原地,皺眉喃喃道:「局面明明尚未至絕處……未至絕處啊……」
很快,姜彌忽然意識到,這些人不過是看透了接下來的人頭滾滾,在大廈將傾之前,作以了斷,盡力將所有的罪名止於己身。只要人死了,就沒有大肆牽連的藉口,除非陸家要髒自己的手,否則很難清洗朝堂,把控內外。
「縛以繩章,司法之爭。罪以名教,派系之爭。只要是派系之爭,就還會有一部分力量站出來,保全我們。還有機會……還有機會的……」
姜彌抿著雙唇,即便他知敗相已露,即便他知此次王命正名俱失,但他仍然不能夠放棄。放棄,意味著他會成為此次禍亂的罪魁禍首。因為他自幼便知曉一個天大的謬論。
取亂侮亡,非聖王於是致治;民和眾泰,非湯武所以成功。
民眾和泰歸於己身,聖王於是致治。取亂侮亡罪於前朝,湯武所以成功。
天下鼎沸,豺狼交爭,他們就是這樣不甘心。
次日卯時,厚重的朱色宮門軋軋打開,在寧靜的清晨迎接門外人絕對恭謹的朝見,以及絕對蔭庇的禍心。高闕上,有雲雀啼鳴,元湛下意識地抬頭尋找,卻被姜彌拉了拉衣袖,「大王當心腳下。」
此次覲見並未安排正式朝覲的正殿,而是選在東配殿。配殿兩側有幾排廡舍,中庭設御池,池中幾片殘荷枯葉映於碧波之中,經朝陽一照,反倒有金華榮艷之感,甚是妖冶。
「此非正所,又怎堪承正名。」元湛目光戚哀,低聲嘆氣。
如今時局可謂分外敏感,中樞地方廝殺數日,能進入這間大殿的已是不俗之輩,因此各方都已小心警惕到極致。姜彌與陸昭最終達成一致,允許濮陽王攜帶一千五百甲士,隨行入覲。當然,陸昭這邊也不會沒有準備,吳淼所率兩千甲士也布設大殿內外,以備不測。
有此準備,雙方雖然能夠各自安心,但大殿內外空間未免有些侷促。濮陽王的近千兵眾不得不圍堵在御池周圍,與廡舍附近吳淼所率甲士交錯相擠。偶然有人踩到腳,亦或是兵戈碰到對方的鎧甲,便要爆發爭吵。姜彌不得不疲於奔命,生怕在此關鍵時刻有什麼變數。畢竟,如果他們真的想通過戰鬥解決問題,早先就不會請求入覲。
元澈早早便坐在御座上,陸昭則立其身畔,出宮迎接濮陽王的乃是靈岩禪院的秀安與廷尉彭耽書。
當所有的禁衛軍拱衛著各自的主人,集結至大殿內外時,元澈輕輕嘆了一口氣。
以此面目兄弟相見,自然是傷感的。濮陽王元湛雖不能稱之為僅存的手足,但若其人敗落,那麼姜太昭儀二子的結局也不會再有疑慮。畢竟,前朝跨度長及數年的八王之亂,曾展現了親王亂政的諸多可能,這必然是歷史的君王們疏離骨肉的必要教訓。
以濮陽王一身,掀起謝氏、王氏一整張權利網絡,只待屠刀落下,幾朝門閥,盡數摧殘。血液固然是造反的根本,但子嗣的削弱雖會為王朝帶來短暫的安穩,亦會因為枝葉凋零而導致親眾俱叛。皇權的輪迴總是懷抱罪惡,可他們仍要樂此不疲地吞下罪惡之果。
悲傷之餘,元澈也徹底意識到自己的弟弟真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物。兵戎相見,便是對立,如此對立,來日又如何能繼承他的政治威望?害怕?害怕固然是人情使然,經歷使然。但皇后揮兵禁中,立場仍是清除奸佞,擁護皇帝,現在他這弟弟一操作,氣氛和篡位一樣。相比之下,陸昭的父親都被先皇殺了,發動宮變之後,還敢隻身來見自己,氣度膽色,高下自分。
況且,他如果真有心殺這個弟弟,早就殺了。出征之前沒有處置,入禁中時也沒有讓禁軍動手,又怎麼可能在文武百官那麼多人的面前把弟弟做了,天家顏面還要不要了?
行入殿中後,以濮陽王元湛為首的一眾臣僚下跪叩拜。
「臣弟參見陛下。」
「臣等參見陛下。」
元澈提前服了藥,此時氣色尚好,便指了指身邊早已預備好的空席道:「皇弟請入座吧。」
恰到好處的諧音與恰到好處的意有所指,驚得濮陽王顫抖不已。
然而未等濮陽王驚魂落定,陸昭當即斥責道:「眾卿身居台輔之重,徐寧、王嶠、王儉禍亂朝政,罪應伏誅。可是濮陽王本應就國,為何要強挾闖入禁中,節外生枝?」
聽到陸昭痛斥,濮陽王直接撲在了地上,目光期期艾艾地望向皇帝,似乎想要辯解,但終究沒敢說出一個字。
倒是姜彌,思索片刻後從容出列,躬身下拜道:「啟稟陛下,拱護濮陽王入宮,絕非強挾,亦無擾亂禁中之意。徐寧久負皇恩,失以臣節,禍亂當時,王嶠等昧於大義,因利盲從。皇后又剛剛生產,難免乏於應事,竟使兵禍叢生,置皇后公主乃至於陛下於險境。陛下履極已近春秋一載,君臨率土,平一宇內,然而禁中邪情滋生,奸謀外露,臣以為乃是儲宮無主,前星未耀所致。」
「今日步入此途,早已積重難返。不可使此罪身,再為朝堂抨議……不可使此孽血,再污人倫鄉情……」
時至深夜,一陣急促的拍門聲驚醒姜彌。
「何事?」姜彌警惕地問著。
門外的親信低聲答道:「陸氏公主居所有將士起義,王儉……已死。徐寧也咬舌自盡了。」
姜彌直接僵在原地,皺眉喃喃道:「局面明明尚未至絕處……未至絕處啊……」
很快,姜彌忽然意識到,這些人不過是看透了接下來的人頭滾滾,在大廈將傾之前,作以了斷,盡力將所有的罪名止於己身。只要人死了,就沒有大肆牽連的藉口,除非陸家要髒自己的手,否則很難清洗朝堂,把控內外。
「縛以繩章,司法之爭。罪以名教,派系之爭。只要是派系之爭,就還會有一部分力量站出來,保全我們。還有機會……還有機會的……」
姜彌抿著雙唇,即便他知敗相已露,即便他知此次王命正名俱失,但他仍然不能夠放棄。放棄,意味著他會成為此次禍亂的罪魁禍首。因為他自幼便知曉一個天大的謬論。
取亂侮亡,非聖王於是致治;民和眾泰,非湯武所以成功。
民眾和泰歸於己身,聖王於是致治。取亂侮亡罪於前朝,湯武所以成功。
天下鼎沸,豺狼交爭,他們就是這樣不甘心。
次日卯時,厚重的朱色宮門軋軋打開,在寧靜的清晨迎接門外人絕對恭謹的朝見,以及絕對蔭庇的禍心。高闕上,有雲雀啼鳴,元湛下意識地抬頭尋找,卻被姜彌拉了拉衣袖,「大王當心腳下。」
此次覲見並未安排正式朝覲的正殿,而是選在東配殿。配殿兩側有幾排廡舍,中庭設御池,池中幾片殘荷枯葉映於碧波之中,經朝陽一照,反倒有金華榮艷之感,甚是妖冶。
「此非正所,又怎堪承正名。」元湛目光戚哀,低聲嘆氣。
如今時局可謂分外敏感,中樞地方廝殺數日,能進入這間大殿的已是不俗之輩,因此各方都已小心警惕到極致。姜彌與陸昭最終達成一致,允許濮陽王攜帶一千五百甲士,隨行入覲。當然,陸昭這邊也不會沒有準備,吳淼所率兩千甲士也布設大殿內外,以備不測。
有此準備,雙方雖然能夠各自安心,但大殿內外空間未免有些侷促。濮陽王的近千兵眾不得不圍堵在御池周圍,與廡舍附近吳淼所率甲士交錯相擠。偶然有人踩到腳,亦或是兵戈碰到對方的鎧甲,便要爆發爭吵。姜彌不得不疲於奔命,生怕在此關鍵時刻有什麼變數。畢竟,如果他們真的想通過戰鬥解決問題,早先就不會請求入覲。
元澈早早便坐在御座上,陸昭則立其身畔,出宮迎接濮陽王的乃是靈岩禪院的秀安與廷尉彭耽書。
當所有的禁衛軍拱衛著各自的主人,集結至大殿內外時,元澈輕輕嘆了一口氣。
以此面目兄弟相見,自然是傷感的。濮陽王元湛雖不能稱之為僅存的手足,但若其人敗落,那麼姜太昭儀二子的結局也不會再有疑慮。畢竟,前朝跨度長及數年的八王之亂,曾展現了親王亂政的諸多可能,這必然是歷史的君王們疏離骨肉的必要教訓。
以濮陽王一身,掀起謝氏、王氏一整張權利網絡,只待屠刀落下,幾朝門閥,盡數摧殘。血液固然是造反的根本,但子嗣的削弱雖會為王朝帶來短暫的安穩,亦會因為枝葉凋零而導致親眾俱叛。皇權的輪迴總是懷抱罪惡,可他們仍要樂此不疲地吞下罪惡之果。
悲傷之餘,元澈也徹底意識到自己的弟弟真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物。兵戎相見,便是對立,如此對立,來日又如何能繼承他的政治威望?害怕?害怕固然是人情使然,經歷使然。但皇后揮兵禁中,立場仍是清除奸佞,擁護皇帝,現在他這弟弟一操作,氣氛和篡位一樣。相比之下,陸昭的父親都被先皇殺了,發動宮變之後,還敢隻身來見自己,氣度膽色,高下自分。
況且,他如果真有心殺這個弟弟,早就殺了。出征之前沒有處置,入禁中時也沒有讓禁軍動手,又怎麼可能在文武百官那麼多人的面前把弟弟做了,天家顏面還要不要了?
行入殿中後,以濮陽王元湛為首的一眾臣僚下跪叩拜。
「臣弟參見陛下。」
「臣等參見陛下。」
元澈提前服了藥,此時氣色尚好,便指了指身邊早已預備好的空席道:「皇弟請入座吧。」
恰到好處的諧音與恰到好處的意有所指,驚得濮陽王顫抖不已。
然而未等濮陽王驚魂落定,陸昭當即斥責道:「眾卿身居台輔之重,徐寧、王嶠、王儉禍亂朝政,罪應伏誅。可是濮陽王本應就國,為何要強挾闖入禁中,節外生枝?」
聽到陸昭痛斥,濮陽王直接撲在了地上,目光期期艾艾地望向皇帝,似乎想要辯解,但終究沒敢說出一個字。
倒是姜彌,思索片刻後從容出列,躬身下拜道:「啟稟陛下,拱護濮陽王入宮,絕非強挾,亦無擾亂禁中之意。徐寧久負皇恩,失以臣節,禍亂當時,王嶠等昧於大義,因利盲從。皇后又剛剛生產,難免乏於應事,竟使兵禍叢生,置皇后公主乃至於陛下於險境。陛下履極已近春秋一載,君臨率土,平一宇內,然而禁中邪情滋生,奸謀外露,臣以為乃是儲宮無主,前星未耀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