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待魏明走後,陸昭方才低聲道:「我說這個人怎麼來的這般巧。」

  魏明到底還是有一些門閥背景,其父受益於謝雲與王叡的更化改制,通過資歷遴選入士。即便現行體制仍然在對北鎮五官極力打壓,但作為政策本身的受益人且與長安有聯繫的魏明,終究還是為謝雲和王叡圓了一個場。一個和長安有關係的人不會輕易得罪世家,且要趁著對方危難拉一把,攀個交情。這既說明了北鎮出頭不易,也暗藏了御侯府下的各懷鬼胎。

  不過既然已了解了這些人的面目,陸昭也對接下來面見北海公元丕更為自信。自己有求於六鎮,六鎮未必也沒有求於自己。

  待真正行入元丕的營帳,陸歸與陸昭等人還是解了兵刃,並讓扈從留在外面。之後,陸歸、陸昭與嵇氏三人入帳。

  此時元丕正坐在一張胡床上,一名侍者端來一個木桶後,侍奉元丕除去鞋襪,將腳浸在水中。這樣的接待可謂失禮,但當陸昭等人看到元丕腿上遍布的刀痕與因凍傷而生的龜裂後,也都默然了。

  一行人旋即上前,各報名姓官稱,先行見禮。

  元丕已是滿頭銀髮,面部亦不乏刀劍傷痕,兩個眼袋如下垂糜爛的果實一般,褶皺地疊在顴骨上。他半闔著雙眼,聲音十分蒼邁:「老朽久病之身,風濕難愈,故而時時用熱湯緩解,倒讓貴客見笑了。諸位先坐吧。」

  陸昭見人聞言,也不免慨嘆。在門閥執政的圍追堵截下,開國宗室以老骨病軀坐鎮北方數十年而不墮,既是個人成就的無上榮耀,也是整個國家體制的無上悲哀。

  陸歸自坐在離元丕稍近的東側,陸昭與嵇氏依序後坐。

  待眾人坐定,元丕先望向陸歸道:「小兒輩破賊立功,位居車騎開府,倒是讓人艷羨啊。」

  陸歸忙起身拱手:「晚輩僥倖,恬居高位,不敢比北海公,國之宿老,頂梁三朝。」

  元丕只是輕笑一聲。對方雖是外戚見幸,世家經營,但他活到這個份上倒也沒有必要去酸一個年輕人。元丕擺擺手示意陸歸安坐,隨即又看向陸昭道:「妮子狠戾剛強,刀快言厲,似不同高門閨秀。」

  陸昭聞言也起身恭立,對答道:「北海公清理門戶,枕戈垂目,自是用以正道。」

  營寨前陸昭把事鬧開,在法理上是六鎮戍衛站不住腳。元丕之所以按捺至現在都不曾讓人出面請自己與兄長入內,就是要藉由這次六鎮軍的錯漏清理門戶。陸昭也避諱當面點出,畢竟老權奸不罵小權奸,自己玩火過頭,對方也是借火煅劍。

  元丕朗朗而笑,連同嘴邊的白須也不由得微微翹起:「我不害你,你自也不能薄待了我。聽聞魏明和你談論更化改制的舊事,如今賀賊已死,你又任過中書,和謝家小兒走的頗近,按你們世家擬的那套選官良策,給我弄個丞相噹噹,應該不難吧。」

  陸昭稍稍抬起頭,滿面的憂國憂民之色便從狐裘中託了出來:「北海公竟要屈從資齡選官這樣的稗政,晚輩深為北海公不值。」

  第216章 稗政

  「稗政?」元丕沉吟微笑, 「可是謝尚書之格制,時人不乏讚許。」

  陸昭道:「謝尚書奏為格制,不問士之賢愚, 專以任職年限為斷。使六鎮中年久者可入京任羽林,或授厚爵。年久者得用受賞, 自然稱其賢。而六鎮武將, 長居苦寒之地,偶有兵事,常有未滿五十而病卒, 未滿三十而戰死。故而以資年遴選,六鎮得任者更少。至於剩餘空位, 各家皆有所補,又怎能不稱快?」

  謝雲與王叡的吏制改革雖然大幅降低了朝野的不滿, 但是從體制上幾乎堵死了鮮卑貴族與六鎮武將的出路,最大限度為門閥世家謀求利益。

  元丕雙目微合, 緩緩移動了一下浸泡在熱水中的腿腳,而後道:「曾聞漢祚前朝九品中正, 不考人才行業, 空辯姓氏高下。你們陸家世居江東,以此上位,不知與我魏國謝尚書選任制度相較, 孰優孰劣呢?」

  「九品中正,閥閱審舉,雖未能盡材而用, 但堪任者尚有十之六七。」陸昭頓了頓, 語氣中不乏謹慎,「謝尚書之政, 賢愚同位,涇渭同流,朝野或有較量,不乏砥柱中流,但六鎮人事,已是死局。南朝柔士即便改朝換代,亦需要門閥利益的交換。而北地巨人則如虎陷泥沼,利爪尖牙猶在,卻不知死期將至。」陸昭說完靜默而立。

  元丕不置可否,默默將腳從熱水桶中抬出,一旁的侍者連忙敢上前來,為其擦拭,隨後將護腿靴襪一一為元丕穿上。事畢後,元丕擺了擺手,示意侍者下去。

  「呵。野兔自嫌腿長,池鱉猶煩殼硬。」門閥對皇權閹割的頂級手段竟被一個出身門閥的人批判成這樣,元丕一時反倒猜不透陸昭的想法,心中先帶了一絲回護之意,稍作呵斥道,「稗政切政,朝野自有公論,還輪不到你一個小輩品評優劣。」

  說完也再不理陸昭,轉而看向嵇氏。面對嵇氏時,元丕卻換了鮮卑語,兩人一問一答,陸昭與陸歸聽不懂,也只能摒棄凝神。隨著問答,嵇氏的容色越發溫和,元丕的眉宇間也多了一分親切之感。最後元丕依舊用鮮卑語換了侍者來,而嵇氏則在其帶領下拜別元丕,旋即退下。

  此時元丕重新看向陸歸,道:「車騎將軍撥冗來此苦寒之地,不知有何見教?」

  「不敢言教。」陸歸和手道,「只是現下凜冬已至,災民多有外逃,我等雖暫且救濟一二,但終非治下之任,如此反倒越俎代庖,令北海公不得善譽。根據大魏律法,鎮戶無令不可南下,但若鎮將統御南進避寒,倒無不可。北海公若有此意,與秦州提前商議,倒也便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