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1頁
有些事,只能他來做。
劉協用了一夜時間,寫了一篇長達兩千字的按語,篇幅和諸葛亮的文章接近。一開始,他自己還沒想到這一點,等曹沖一邊讀一邊驚呼的時候,他才意識到表達欲太強,喧賓奪主了。
但是反覆讀了幾遍後,他決定還是全文發表。
算是這十年以來的總結,以及接下來十年的展望吧。
曹沖贊同這個觀點,只是建議單獨發表。
畢竟作為按語,篇幅太長,不僅喧賓奪主,而且頭重腳輕,會壓住諸葛亮的文章。
劉協想了想,接受了曹沖的建議,讓諸葛亮的文章先發。
他這篇按語則改為評論,算是對諸葛亮的呼應。這樣既能體現對諸葛亮文章的重視,又不至於奪了他的風頭。
很快,諸葛亮的文章就發表了。
不出劉協所料,因為平實的文風,這篇文章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重視,尤其是那些讀書人,甚至有人覺得這篇文章很平庸,刀筆吏的味道太重,不夠高大上。
反倒是一些讀過書,但儒學造詣有限的人,覺得這篇文章有點意思,值得一看。
幾天後,劉協的文章發表了,而且點名道姓,是對諸葛亮文章的評論,一下子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很多人將之前扔在一邊的文章拿起來重讀,細細品味其中的妙處,對照著劉協的文章,揣摩聖意。
熟悉官場的人大多知道,諸葛亮雖然和天子同年,卻是由天子一手調教出來的。別說楊彪、周忠等老臣,就算是荀彧、劉巴這些中生代,也不如諸葛亮得天子信任。
不出意外的話,二三十年後,諸葛亮一定會官至司徒,成為大漢民生的掌舵人。
某種意義上,他的態度就是天子的態度。
更何況天子親自寫了文章,如此明顯的表示,如果還看不明白,還是別在官場上混了。
有動作快的人,拿到文章的第一時間趕到司空府,向周忠表示祝賀。
諸葛亮是周忠推薦給天子的。諸葛亮得到天子的器重,周忠這個舉主自然與有榮焉。
而且可以預見的是,周忠即使現在致仕,也是榮寵無憂,絕不可能落到張喜那種田地,甚至會超過司徒楊彪。
周忠歡喜得合不攏嘴,拿著文章讀了又讀。
仔細研讀之後,他上書天子,表示對天子改變政策的支持,並提議改元。
天下已安,太平已至,不宜再用舊年號,當改元以示百姓。
劉協讀了之後,對周忠的支持表示讚許,卻不同意改元。
天下初安,太平已至,但中興的歷程遠遠沒有結束,百姓的生活也遠遠沒有恢復大亂以前的光景,甚至度田都尚未全部完成。君臣當繼續努力,以破釜沉舟的精神,推進改革,爭取二十年後,將人口、經濟恢復到最盛之時,才算是達成初步目標。
收到回復後,周忠有點尷尬,但他很快就把這點尷尬放在一邊,大讚天子不忘初心,身為司空,他願意緊跟天子步伐,加緊推動新法,為接下來的發展立綱紀。
周忠表態,其他的公卿大臣不甘落後,紛紛上書表態。就連一向淡泊,沒什麼存在感的太尉賈詡都發了言,體現了君臣一心的和諧局面。
除此之外,太尉府還向都護府、州郡駐軍發出通報。
即日起,戰爭狀態結束,各地駐軍當牢記保境安民的責任,除了必要的訓練、演習之外,嚴禁擾民,以配合朝廷休養生息的政策。
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尾聲
建安十年春三月,好客之海東岸。
周瑜、蔣干並肩站在岸邊,談笑風生,不時往遠處的海面看一眼。
「公瑾,收到新年詔書了嗎?」蔣乾笑道:「司空大人可以衣錦還鄉了。」
周瑜微怔。「我叔祖致仕了?」
「還沒有。」蔣干湊了過來,低聲說道:「但是天子已經許了他,他不用擔心身後名了。百年之世,也不會像張喜一樣,連個諡號都沒有。」
周瑜眼神閃爍。「這新年詔書里還說了什麼?」
蔣干轉身,讓人取過一份詔書抄本,塞到周瑜手中。周瑜也不多說,展開細看,一會兒就看完了。只是看完之後,他的表情並沒有因此更清楚,反而有些凝重起來。
「這麼說,天子十年內西征的可能微乎其微?」
蔣干點點頭。「有些遺憾,不過這也是好事。中原是大漢根本,大戰之後,百廢待興,的確需要天子坐鎮,才能將新政推行到底。十年、二十年後,等諸葛孔明輩成為二千石,新政才算真正落地。現在嘛,只是播下了種子,生出了嫩芽,能不能收穫還不清楚。」
他說著,伸手指了指遠處的山川。
周瑜沒有回頭,但他清楚蔣干在說什麼。
他從北疆趕來,用了大半年時間,在兩海之間找到了一條通路,並開闢了土地,撒下了種子。可是秋天能不能收穫,現在還不清楚。四周的山民對他的到來並不完全是歡迎,不少人覺得他驚動了山神,有可能招來災禍,時代想著砍下他的頭顱,向山神請罪,然後再踏平他開闢的土地。
正如此刻,中原雖然太平,卻還有不少人因為度田被奪去了土地,對天子抱有敵意,時刻準備著推翻新政,甚至改朝換代。
改變從來不會一帆風順,就像好客之海,也不總是風平浪靜,時不時會掀起波濤。
劉協用了一夜時間,寫了一篇長達兩千字的按語,篇幅和諸葛亮的文章接近。一開始,他自己還沒想到這一點,等曹沖一邊讀一邊驚呼的時候,他才意識到表達欲太強,喧賓奪主了。
但是反覆讀了幾遍後,他決定還是全文發表。
算是這十年以來的總結,以及接下來十年的展望吧。
曹沖贊同這個觀點,只是建議單獨發表。
畢竟作為按語,篇幅太長,不僅喧賓奪主,而且頭重腳輕,會壓住諸葛亮的文章。
劉協想了想,接受了曹沖的建議,讓諸葛亮的文章先發。
他這篇按語則改為評論,算是對諸葛亮的呼應。這樣既能體現對諸葛亮文章的重視,又不至於奪了他的風頭。
很快,諸葛亮的文章就發表了。
不出劉協所料,因為平實的文風,這篇文章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重視,尤其是那些讀書人,甚至有人覺得這篇文章很平庸,刀筆吏的味道太重,不夠高大上。
反倒是一些讀過書,但儒學造詣有限的人,覺得這篇文章有點意思,值得一看。
幾天後,劉協的文章發表了,而且點名道姓,是對諸葛亮文章的評論,一下子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很多人將之前扔在一邊的文章拿起來重讀,細細品味其中的妙處,對照著劉協的文章,揣摩聖意。
熟悉官場的人大多知道,諸葛亮雖然和天子同年,卻是由天子一手調教出來的。別說楊彪、周忠等老臣,就算是荀彧、劉巴這些中生代,也不如諸葛亮得天子信任。
不出意外的話,二三十年後,諸葛亮一定會官至司徒,成為大漢民生的掌舵人。
某種意義上,他的態度就是天子的態度。
更何況天子親自寫了文章,如此明顯的表示,如果還看不明白,還是別在官場上混了。
有動作快的人,拿到文章的第一時間趕到司空府,向周忠表示祝賀。
諸葛亮是周忠推薦給天子的。諸葛亮得到天子的器重,周忠這個舉主自然與有榮焉。
而且可以預見的是,周忠即使現在致仕,也是榮寵無憂,絕不可能落到張喜那種田地,甚至會超過司徒楊彪。
周忠歡喜得合不攏嘴,拿著文章讀了又讀。
仔細研讀之後,他上書天子,表示對天子改變政策的支持,並提議改元。
天下已安,太平已至,不宜再用舊年號,當改元以示百姓。
劉協讀了之後,對周忠的支持表示讚許,卻不同意改元。
天下初安,太平已至,但中興的歷程遠遠沒有結束,百姓的生活也遠遠沒有恢復大亂以前的光景,甚至度田都尚未全部完成。君臣當繼續努力,以破釜沉舟的精神,推進改革,爭取二十年後,將人口、經濟恢復到最盛之時,才算是達成初步目標。
收到回復後,周忠有點尷尬,但他很快就把這點尷尬放在一邊,大讚天子不忘初心,身為司空,他願意緊跟天子步伐,加緊推動新法,為接下來的發展立綱紀。
周忠表態,其他的公卿大臣不甘落後,紛紛上書表態。就連一向淡泊,沒什麼存在感的太尉賈詡都發了言,體現了君臣一心的和諧局面。
除此之外,太尉府還向都護府、州郡駐軍發出通報。
即日起,戰爭狀態結束,各地駐軍當牢記保境安民的責任,除了必要的訓練、演習之外,嚴禁擾民,以配合朝廷休養生息的政策。
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尾聲
建安十年春三月,好客之海東岸。
周瑜、蔣干並肩站在岸邊,談笑風生,不時往遠處的海面看一眼。
「公瑾,收到新年詔書了嗎?」蔣乾笑道:「司空大人可以衣錦還鄉了。」
周瑜微怔。「我叔祖致仕了?」
「還沒有。」蔣干湊了過來,低聲說道:「但是天子已經許了他,他不用擔心身後名了。百年之世,也不會像張喜一樣,連個諡號都沒有。」
周瑜眼神閃爍。「這新年詔書里還說了什麼?」
蔣干轉身,讓人取過一份詔書抄本,塞到周瑜手中。周瑜也不多說,展開細看,一會兒就看完了。只是看完之後,他的表情並沒有因此更清楚,反而有些凝重起來。
「這麼說,天子十年內西征的可能微乎其微?」
蔣干點點頭。「有些遺憾,不過這也是好事。中原是大漢根本,大戰之後,百廢待興,的確需要天子坐鎮,才能將新政推行到底。十年、二十年後,等諸葛孔明輩成為二千石,新政才算真正落地。現在嘛,只是播下了種子,生出了嫩芽,能不能收穫還不清楚。」
他說著,伸手指了指遠處的山川。
周瑜沒有回頭,但他清楚蔣干在說什麼。
他從北疆趕來,用了大半年時間,在兩海之間找到了一條通路,並開闢了土地,撒下了種子。可是秋天能不能收穫,現在還不清楚。四周的山民對他的到來並不完全是歡迎,不少人覺得他驚動了山神,有可能招來災禍,時代想著砍下他的頭顱,向山神請罪,然後再踏平他開闢的土地。
正如此刻,中原雖然太平,卻還有不少人因為度田被奪去了土地,對天子抱有敵意,時刻準備著推翻新政,甚至改朝換代。
改變從來不會一帆風順,就像好客之海,也不總是風平浪靜,時不時會掀起波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