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寄希望於人的自律,等於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聖人,未免太理想化。除了那些滿腦子只有聖賢、經典,不知人間疾苦的儒生,沒有人會相信。

  看完文章,劉協沉默了片刻。「誰寫的?」

  周不疑、曹沖互相看了一眼,笑嘻嘻地說道:「陛下不妨猜猜。」

  劉協咂了咂嘴。

  他覺得文風很熟悉,名字就在嘴邊上,卻一時想不起來。

  主要是這種以數據支撐論點的社會調查第一次見,而有條件寫出這樣文章的人更不多。

  「我有幾個備選名字。」

  「陛下說來聽聽。」

  「尊兄蒼梧太守曹昂。」劉協看向曹沖,先提到了曹昂的名字。

  在他看來,曹昂是有機會,也有這個見識的。

  曹沖笑著搖搖頭。「多謝陛下謬讚,臣會轉告家兄。但是很可惜,不是他。」

  「常山太守杜畿。」

  「近了,但不是他。」

  劉協笑了。「那就是趙相諸葛亮。」

  曹沖、周不疑撫掌而笑。「陛下可謂知人。」

  劉協看了看手裡的文章,啞然失笑。

  諸葛亮寫《寬嚴皆誤論》,這還真是宿命啊。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不忘初心

  劉協很欣慰。

  諸葛亮的智商一如既往的在線,並沒有被他耽誤,反而在他的引導下提前開悟了。

  沿著這條路發展下去,二十年後,大漢將迎來第一位真正符合他期望的司徒。

  諸葛亮也許無法在軍事上一展天賦,可是將精力集中到民政上之後,他會爆發出更強大的戰鬥力,將大漢的生產力水平快速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有了強大的生產力,還用得著擔心軍事不強?

  不存在的。

  真正的軍事實力靠的從來不是靈機一動的奇謀妙計,而是經濟、文化等軟硬實力形成的綜合實力,除非遇到旗鼓相當的對手,否則根本用不著什麼奇謀妙計,直接用實力堆死你。

  某種程度上,諸葛亮就是這樣的硬核軍事家,而不是演義中那種靠錦囊妙計克敵制勝的軍事家。

  可惜的是,蜀漢的基本盤太小,撐不起他的夢想。

  但凡蜀漢的實力再強一些,他真有可能改歷史,逆轉乾坤。

  現在,他給了諸葛亮一個更大的舞台,就看他能有什麼樣的表現了。如果大漢真有一統天下的那一天,諸葛亮就算不在前線統兵,也必然是最大功臣之一。

  誰說只有戰場上斬將殺敵的才是功臣?

  比起開悟,諸葛亮的做法更讓劉協欣慰。

  他沒有直接發表在邸報上,還是先送到行在來,請他過目,這既是身為臣子的謹慎,更是一種難得的謙遜。即使他很聰明,領悟了天子施政的原則,並付諸實踐,依然保持低調,先向天子請示,而不是迫不及待的發表,享受人們的歡呼。

  「你們都看過了?」

  周不疑和曹沖相視而笑。「看過了。」

  「感覺如何?」劉協端起茶杯,呷了一口,又補充了一句。「你們覺得這篇文章好在何處?」

  「務實,透徹。」周不疑有些迫不及待的說道:「雖然這篇文章沒有高妙的字句,講的道理看起來也不過中庸的窠臼,但結合實際,立論堅實,令人信服。」

  曹沖補充道:「也正因為用字平實,全篇無一僻典,但凡讀過半年書的人都能明白,沒讀過書的人也能聽明白,毋須刻意講解,是以受眾極廣。一旦發行,必然風行。不僅如此,還能常讀常新,時有發現。如果能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去,簡直就是對聖人之道最好的踐行。」

  劉協忍俊不禁,心中的喜悅又添了一成。

  與其說這是周不疑、曹沖對諸葛亮文章的認可,不如說是自己這些年來的努力終於在年輕人身上開花結果。等他們走上舞台,他們將和諸葛亮一樣,成為有強大行動能力的理想主義者。

  大漢將在他們這一代人的建設下,走向輝煌。

  未來將至。

  劉協感慨了一番,忽然意識到自己比周不疑、曹沖不過年長十餘歲。如果自己活得夠久,完全可以親眼看到他們的成就,看到自己種下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甚至是茂密叢林。

  想到這一點,他不禁興奮起來。

  「取筆墨來,我要寫幾句案語。」

  ——

  一直以來,劉協都保持著克制,儘可能避免在公開場開評價哪位大臣的言論,以免有人為了迎合他而發違心之論。

  這一次,他要為諸葛亮的文章寫按語,除了如曹沖、周不疑所說,諸葛亮的文章極為平實,如果不加以提醒,極易為人忽視之外,還有藉此機會轉變政策的用意。

  交州平定,天下重歸太平,不僅之前的一些戰時政策需要調整,急於西征的冒進思想也要適當的潑一潑冷水,免得臣民的頭腦過熱。

  當務之急,還是休養生息,恢復元氣,並將大漢士人的風氣引導到位,並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為下一步的發展打好基礎。

  只在基礎堅實,將來才能飛得更高更穩。

  社會發展自有其規律,不是一腔熱血就能實現的。

  以中興英主的威望引導民風士氣,將一些積弊痼疾解決掉,深化改革,為後繼之君排除障礙,比匆匆西征更有價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