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頁
她又問:「聽說,你們去大報恩寺破了道衍法師的金身?」
「也不算破,只是喝多了,好奇法師的金身能不能成,就打開看了看,最終也未曾損傷。」朱聿恆自然知道,應天府無論發生了什麼,都不可能瞞得過祖父與父母的耳目,因此也只道,「我還去了一趟李太師府中,只是他如今已經遭遇不測,剛剛去世了。」
太子妃頓時大驚:「什麼?太師去世了?如何去世的?怎會如此突然?」
朱聿恆便將適才的情形對她講述了一遍,太子妃嘆息不已,道:「李太師早已不問世事,我看,他的死因必是起於那封要去取的書信。」
「孩兒也這般覺得。」見母親還想問什麼,朱聿恆卻向正殿方向看去,問,「父王起身了嗎?」
太子妃會意,帶他來到太子寢宮。
太子聽到動靜,披衣起床,朱聿恆取出李景龍處得來的最後那張信箋,鋪於案上,展示給他們觀看。
太子妃畢竟心中有鬼,看著那幾個勉強可辨的字跡,臉上頓時蒙上一層晦暗:「太師說此事與東宮有關……看這上面的女字,又打探行宮守衛事,莫非……」
朱聿恆立時明白過來,既有了代入之人與事務,這上面的寥寥數字,也頓顯清晰起來。
他的手按在模糊不清的字跡上,緩緩道:「這麼說……行宮之內,確實藏著秘密,對方已尋找了許久。」
而太子則點著信箋,逐字逐句看了許久。
「雖然信件已不知何人所寫,但有守衛,有行宮,有秘閣,又與李景龍稱兄道弟……看來,這個寫信的人,已呼之欲出了。」
「這上面的缺漏,仔細推敲便可看出來,自然非那位滎國公袁岫莫屬。」太子妃神情冷硬道,「前些時日,陛下念他喪女之痛,允了他入行宮祭奠。看來,他好像是藉口女兒死於瀑布水潭,魂魄飛散難收,想要從當年駐守過行宮的李景龍手中拿到找到詳細布局吧。」
「而聿兒你說,當年李景龍在行宮時,道衍法師也常去尋訪他?」
「是,而且似乎還常對酌大醉。」
「看來,行宮裡有東西啊,值得他們如此大費周折……」太子思忖著,示意朱聿恆將行宮仔仔細細搜查一遍。
朱聿恆應了,又問:「所以,袁才人死於行宮的真正原因,是因我而起?」
太子默然嘆了口氣:「是,你身上血脈崩裂,我們其實早已知曉,只是因怕你傷心,所以我們才故作不知。誰知……竟被袁才人暗中得知,泄露了出去。」
而太子妃則淡淡道:「雖然她服侍太子盡心盡力,人也溫柔和善,但她知道了你的事情之後,理應謹言慎行,不應該與外人商議此事,以至於給東宮造成動盪。」
朱聿恆心下通明,看來,父母確實早已知曉此事,並被袁才人誤打誤撞而得知。
為了討好太子,更為了鞏固自己在東宮的地位,袁才人企圖抓住機會立功,自然聯繫了認為最信得過的親人。
可惜,她的父親是滎國公,她的姐妹是邯王妃,她等於是將興風作浪的把柄,遞到了敵人手中。
雖知不應該,但朱聿恆還是問:「父王與母妃是何時發覺孩兒身上的山河社稷圖的?」
太子妃柔聲道:「你是我的親生孩子,打娘胎下來,什麼事情為娘的能不關心?你身上突然出現了那條青痕後,爹娘十分擔憂,可當時時局動盪,聖上剛剛登基,天下人心渙散,我們一直不敢聲張。幸好你漸漸長大,一直身康體健,後背最終也只留下了微不可查的淡青色,只像一條比較粗的青筋而已,我們才終於放下了心……」
朱聿恆默然聽著,問:「那,乳娘那邊呢?」
「我們一直未曾懷疑過她,直到你身上其餘的血脈顯現,而且次次發作可怖,才從你小時候的身邊人下手,揪出了乳娘他哥。」
太子望著他,面上掛滿悲愴:「聿兒,你只需知道,爹、娘,以及聖上,都是這世上最疼惜你的人。你身上的山河社稷圖,是你的命,也是你背負的使命。我們……都以你為幸。」
話已至此,朱聿恆雖心頭雪亮,卻也只能閉上眼,一點頭接受他們所有解釋。
見他並無異議,太子嘆息著握住他的手,將那張信箋交到他手中,低聲吩咐道:「你自幼便在聖上左右,大小事務穩妥得當,父王相信你可一切自主。」
朱聿恆自然知道父親的意思。
袁才人打探東宮機密,並傳遞給滎國公袁岫,幕後主使只可能是那個在她死後迫不及待來興師問罪的邯王。
無論這信最終能否破解出具體內容,都是邯王企圖對東宮不利的重要證據。
他握緊了這封信,站在這濕冷陰寒的東宮殿內,望著面前殷切望著自己的父母,想著後院中,自己尚且幼嫩的弟妹們叫自己哥哥的稚音。
除了他們一家,誰也不知道,朝野之望、日出之地的東宮,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爭得紮根向陽的機會。
為了二十年來如履薄冰的父母,他絕不能讓藤蔓攀援於他們之上,爭奪東宮的日光,更不允許黑翳將需要他庇佑的幼小弟妹們絞殺。
「父王母妃放心,兒臣……定當妥善處理好一切。」
應天今年的天氣實在反常,明明已至三月,誰知寒風重又凜冽而至,春天的氣息蕩然無存。<hr>
「也不算破,只是喝多了,好奇法師的金身能不能成,就打開看了看,最終也未曾損傷。」朱聿恆自然知道,應天府無論發生了什麼,都不可能瞞得過祖父與父母的耳目,因此也只道,「我還去了一趟李太師府中,只是他如今已經遭遇不測,剛剛去世了。」
太子妃頓時大驚:「什麼?太師去世了?如何去世的?怎會如此突然?」
朱聿恆便將適才的情形對她講述了一遍,太子妃嘆息不已,道:「李太師早已不問世事,我看,他的死因必是起於那封要去取的書信。」
「孩兒也這般覺得。」見母親還想問什麼,朱聿恆卻向正殿方向看去,問,「父王起身了嗎?」
太子妃會意,帶他來到太子寢宮。
太子聽到動靜,披衣起床,朱聿恆取出李景龍處得來的最後那張信箋,鋪於案上,展示給他們觀看。
太子妃畢竟心中有鬼,看著那幾個勉強可辨的字跡,臉上頓時蒙上一層晦暗:「太師說此事與東宮有關……看這上面的女字,又打探行宮守衛事,莫非……」
朱聿恆立時明白過來,既有了代入之人與事務,這上面的寥寥數字,也頓顯清晰起來。
他的手按在模糊不清的字跡上,緩緩道:「這麼說……行宮之內,確實藏著秘密,對方已尋找了許久。」
而太子則點著信箋,逐字逐句看了許久。
「雖然信件已不知何人所寫,但有守衛,有行宮,有秘閣,又與李景龍稱兄道弟……看來,這個寫信的人,已呼之欲出了。」
「這上面的缺漏,仔細推敲便可看出來,自然非那位滎國公袁岫莫屬。」太子妃神情冷硬道,「前些時日,陛下念他喪女之痛,允了他入行宮祭奠。看來,他好像是藉口女兒死於瀑布水潭,魂魄飛散難收,想要從當年駐守過行宮的李景龍手中拿到找到詳細布局吧。」
「而聿兒你說,當年李景龍在行宮時,道衍法師也常去尋訪他?」
「是,而且似乎還常對酌大醉。」
「看來,行宮裡有東西啊,值得他們如此大費周折……」太子思忖著,示意朱聿恆將行宮仔仔細細搜查一遍。
朱聿恆應了,又問:「所以,袁才人死於行宮的真正原因,是因我而起?」
太子默然嘆了口氣:「是,你身上血脈崩裂,我們其實早已知曉,只是因怕你傷心,所以我們才故作不知。誰知……竟被袁才人暗中得知,泄露了出去。」
而太子妃則淡淡道:「雖然她服侍太子盡心盡力,人也溫柔和善,但她知道了你的事情之後,理應謹言慎行,不應該與外人商議此事,以至於給東宮造成動盪。」
朱聿恆心下通明,看來,父母確實早已知曉此事,並被袁才人誤打誤撞而得知。
為了討好太子,更為了鞏固自己在東宮的地位,袁才人企圖抓住機會立功,自然聯繫了認為最信得過的親人。
可惜,她的父親是滎國公,她的姐妹是邯王妃,她等於是將興風作浪的把柄,遞到了敵人手中。
雖知不應該,但朱聿恆還是問:「父王與母妃是何時發覺孩兒身上的山河社稷圖的?」
太子妃柔聲道:「你是我的親生孩子,打娘胎下來,什麼事情為娘的能不關心?你身上突然出現了那條青痕後,爹娘十分擔憂,可當時時局動盪,聖上剛剛登基,天下人心渙散,我們一直不敢聲張。幸好你漸漸長大,一直身康體健,後背最終也只留下了微不可查的淡青色,只像一條比較粗的青筋而已,我們才終於放下了心……」
朱聿恆默然聽著,問:「那,乳娘那邊呢?」
「我們一直未曾懷疑過她,直到你身上其餘的血脈顯現,而且次次發作可怖,才從你小時候的身邊人下手,揪出了乳娘他哥。」
太子望著他,面上掛滿悲愴:「聿兒,你只需知道,爹、娘,以及聖上,都是這世上最疼惜你的人。你身上的山河社稷圖,是你的命,也是你背負的使命。我們……都以你為幸。」
話已至此,朱聿恆雖心頭雪亮,卻也只能閉上眼,一點頭接受他們所有解釋。
見他並無異議,太子嘆息著握住他的手,將那張信箋交到他手中,低聲吩咐道:「你自幼便在聖上左右,大小事務穩妥得當,父王相信你可一切自主。」
朱聿恆自然知道父親的意思。
袁才人打探東宮機密,並傳遞給滎國公袁岫,幕後主使只可能是那個在她死後迫不及待來興師問罪的邯王。
無論這信最終能否破解出具體內容,都是邯王企圖對東宮不利的重要證據。
他握緊了這封信,站在這濕冷陰寒的東宮殿內,望著面前殷切望著自己的父母,想著後院中,自己尚且幼嫩的弟妹們叫自己哥哥的稚音。
除了他們一家,誰也不知道,朝野之望、日出之地的東宮,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爭得紮根向陽的機會。
為了二十年來如履薄冰的父母,他絕不能讓藤蔓攀援於他們之上,爭奪東宮的日光,更不允許黑翳將需要他庇佑的幼小弟妹們絞殺。
「父王母妃放心,兒臣……定當妥善處理好一切。」
應天今年的天氣實在反常,明明已至三月,誰知寒風重又凜冽而至,春天的氣息蕩然無存。<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