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三娘因著剛才幫新郎寫了催妝詩的緣故,被康家人友善地簇擁到最裡面,可以清楚地瞧見這對相當般配的新人如何向岳家行拜別禮。

  迎親的一行人已經在外頭吃過一輪酒食,這會兒便吹吹打打地護送新人回村去,力求讓田裡每一株麥苗都能分享他們的喜悅。

  正兒八經的婚禮一般在黃昏舉行,三娘一行人在鄰村觀摩完迎親,又跟著迎親隊伍回到張家村。

  這時候滿村人都已經把自己家的桌案坐席都搬了出來,拼在一起方便大夥圍坐吃席。

  裊裊炊煙也從每家每戶的廚房裡飄了起來,家家戶戶的大鍋都洗刷乾淨貢獻出來籌備今晚的婚宴。

  像這種婚慶喜事,哪怕是在長安城裡也是可以遞文書破例開宵禁的,何況村里並沒有那麼多講究,他們可以歡飲到夜深再散去!

  比起她們跟出去迎親前,村里又更添了幾分煙火氣。

  三娘從小就屬於看什麼都好奇的性格,眼下更是從這家看到那家,一時瞧瞧人家燉雞燉鴨的,一時又瞧瞧人家做羊羹的。

  所謂的羊羹,其實和羊肉泡饃已經差不離了,算是今晚的主食,鮮美的羊肉煮爛在湯里,等到要上桌時再端上一碗碗白面烤餅,放入熟肉與肉湯。秋日的傍晚涼風徐徐,來上一碗羊羹簡直整個人都暖和了。

  若是擱在冬天,那更是叫人渾身舒泰。

  三娘興致盎然在村里溜達了一圈,看什麼都覺得很新鮮,遇到自己沒見過的事物自然又拉著村民問東問西。

  藍田縣這邊的特產除了大杏,還有著名藍田玉,宮中不少御用玉器都是由藍田縣進貢的,民間也有不少玉雕高手。

  光是這張家村便有不少人精擅此道,是門挺賺錢的營生,要不然他們村里也不能把紅布都掛到村頭的大樹去。

  三娘轉悠到一半撞見個正在雕刻玉石的老嫗,便跑進去蹲在旁邊看人家雕。

  老嫗不為外面的熱鬧所干擾,她也沒把自己當外人,別人手挪到哪兒她就跟到哪兒。

  最後還是那老嫗先開了口:「你想學這個?」

  三娘道:「沒有,我就是看你雕工了得,一下子看入神了!」她一點都沒有不請自來的自覺,還興致勃勃地追問,「您這手藝是跟誰學的?我覺得你比京師那些首飾鋪子雕得都要好!」

  聽三娘這麼問,老嫗臉上有一瞬的失神,接著才笑了起來,回道:「我跟我那外子學的,他生前也常誇口說也就是他不願意去,要不然長安城裡那些個首飾鋪子都搶著要他。」

  三娘聽到「生前」二字便知曉自己問錯話了,不過見老嫗臉上多了幾分難掩的溫柔之色,她便直接坐在一旁與老嫗聊起她那位已經去世的丈夫,聊她們如何相識、如何成親、如何生兒育女。

  老嫗覺得她這一生其實順順噹噹的,唯一不好的是自己活太久了,嫁掉了女兒,送走了丈夫,兒子又從軍去了,剩她一個人孤零零。

  若非還有丈夫教的手藝打發日子,她怕是已經隨丈夫去了。

  比較遺憾的可能是沒能找到她們家這門手藝的傳人,丈夫生前挑剔得很,沒收學徒,獨獨教了她。她一個老寡婦,平日裡不愛和人接觸,這些年也沒機會教旁人。

  要不是三娘耐心地聽她說了這麼多往事,她也沒辦法把這些心事輕易說出口。

  三娘思量片刻,沒有特意開導老嫗想開點,而是笑著問道:「我正愁著今年不知該送什麼禮物給長輩們好,要是我給您畫些圖樣,您能幫我雕刻出來嗎?我要的東西不大,就一些讀書人平時用的私印。」

  老嫗聽後精神一振,忙答應道:「要是能幫到少府的話當然最好。」

  三娘道:「哪能說是幫我?您可得按行價收我的錢才行,不然我是要被御史彈劾的,到時候我這少府可就當不下去了。」

  她還給老嫗舉了個例子,說御史那可是什麼都彈劾的,比如以前有個官員路上買了特別香的烤餅,揣在袖兜里準備上朝前後吃,結果那烤餅實在太香了,香到了隔壁的御史。

  御史二話不說把他彈劾了,官都沒得做啦!

  老嫗聽得一愣一愣的,沒想到在御史面前臉吃個餅都不行,當即說道:「那……那就按行價吧。要是雕出來的成品您不滿意,可以不要。」

  三娘道:「您這樣做生意是要虧本的。」

  老嫗道:「我們也不做啥生意,就是賣手藝的。」

  三娘與老嫗商定好用料和價錢,眼看天色不早,便邀老嫗一起出去吃喜酒。

  老嫗猶豫片刻,起身跟著三娘往外走。

  夕陽西下。

  天邊金燦燦一片。

  老嫗看著滿天的霞光怔了怔。

  多久了啊。

  她多久沒好好看過這樣的黃昏了。

  記得以前每次遇到這種雲霞爛漫的日子,她那老伴就會高興得像個孩子,跑進屋把她拉到屋外一起看天邊的雲,看天邊的山,看天邊那紅彤彤的落日。

  那時候她總要回一句「這有什麼好看的」,卻還是陪他坐在屋檐下看著那輪紅日緩緩沒入遠山之中。

  「姑姑!」

  不遠處一個中年漢子驚喜的呼喊聲拉回了老嫗的思緒。

  老嫗抬頭看去,發現是自家子侄。

  她朝對方點點頭。

  中年漢子歡喜地引著她和三娘一行人入座。<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