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皇孫李儼這邊的話,大概只有他真的做了那樣的夢可以解釋了。要不然他怎麼可能知道範陽那邊有這麼一個人?

  李隆基年紀越大越相信神鬼之說,越想越覺得李儼的夢是先祖降下的啟示。

  古人都說祭祀先祖的時候講究「抱孫不抱子」,意思是一般會用年紀小的孫子當做方便先祖附身顯靈的「屍」。所以李儼作為他的皇長孫,能獲得先祖的警示就很正常了,這是古來有之的慣例。

  李隆基只是想開始享樂,而不是想敗壞大唐基業。想要享受快樂人生,當然得是在大唐江山安穩無憂的前提下!要是被人像狗一樣攆出長安,哪還有什麼臉面享樂?

  他二話不說命人把安祿山給處置了,還喊李林甫來討論范陽這地方要怎麼安排才能盡在朝廷掌握之中。

  李林甫並不清楚李隆基為啥突然關心范陽那邊的事,不過這不妨礙他逢迎李隆基。

  所謂的范陽,其實就是古時的幽燕一帶。河北九州都歸范陽節度使管轄,這地方占地廣闊、胡漢雜居,有肥沃的土地以及還算廣闊的海岸線。

  李林甫一開始的提議是「以胡制胡」,胡人最懂得怎麼壓制胡人,所以邊將任用胡人就不錯。

  漢將的話要麼不好使,要麼想法太多,時間久了怕是會生出些不該有的心思來。胡人想法簡單,只要給得足夠多,他們應該沒那個腦子造反!

  李林甫邊說邊觀察李隆基的臉色,察覺李隆基對這個提議似乎不太滿意,他又麻溜地改了口,說是一味任用胡人當然也不保險,應該讓勤換節度使與節度副使,儘量讓他們相互制衡。

  還真別說,要論玩心眼玩手段,著實沒多少人玩得過李林甫。

  制衡辦法什麼的,對他來說那不是要多少有多少嗎?

  一番討論之下,算是把關於邊關節度使的安排敲定下來了。

  三娘雖不至於對這些內情了解得一清二楚,卻也知曉了朝廷這些年來的種種安排。

  既然安祿山已死、太子安然無恙,一切與夢中已經截然不同,她自然是放下心來全力應試。

  只要盡力爭取過了,便是不成功也不會有太大的遺憾。

  翌日一早,三娘便在家人的目送下踏入考場,迎接今年科舉最後一場試策。

  策問這種東西其實很考驗閱歷和辯才,按照三娘的年紀,這本來應該是她的短板才對。但凡事都有例外,她就是那個最大的例外。

  首先辯才這東西,三娘從小就得到了充分的鍛鍊,連李隆基這個皇帝都遭受過她的「十萬個為什麼」攻擊。

  所以這種主要考驗理解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的主觀題,對三娘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

  其次是閱歷這玩意,她雖稱不上把全天下的書都看了個遍,可秘書省那些藏書確實都被她翻了個底朝天,書上有的人事道理她都讀過。

  至於書上那些沒寫的,她也見識了不少。

  主要是李白、杜甫他們的遊歷經驗給了她極大的啟發。

  他們出遊可謂是貫徹了「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都是先從家裡薅一波出遊路費,接著每到一個地方就奉行「哪裡有朋友,哪裡就有我的家」的原則,跑人家家裡連吃帶喝還兼免費住宿。

  你看李白到嵩山找元丹丘玩耍,便是接連寫詩夸元丹丘牛逼,元丹丘待他情深義重,元丹丘讓他把嵩山北面的潁陽別業當自己家。甭管元丹丘說的是不是客氣話,他反正是信了!

  三娘與杜甫他們探討了幾回,徹底悟了。

  只要你臉皮厚還嘴甜,暢遊五湖四海都能擁有回家般的享受。

  三娘不僅學會了,還積極付諸實踐。比如她說過要去虎牢關找王昌齡後來就真的去了,屁顛屁顛跟著王昌齡在汜縣玩耍了好些天,不僅見識了虎牢關這一著名戰略要地的別樣風光,還了解了縣尉的具體工作內容。

  這次成功的「四海為家」實踐活動令三娘頗有成就感,每逢節假日便要找個親朋好友禍害——哦不,拜訪一下。

  就像王維的弟弟王縉在洛陽一帶為官,她這個學生和小夥伴們去拜訪師叔不過分吧?

  反正這些年她把能扯的關係都扯了個遍,成功把想去的地方都去了個遍,雖不能像李白他們那樣花個十年八年的功夫到處遠遊,卻也達成了環長安洛陽周邊游的巨大成就。

  要論眼界和見識,她還真不比許多常年閉門讀書的考生差。

  眼前這些策問題對三娘來說簡直是閉起眼睛都能寫。

  不過她還是認認真真把五道考題都抄了下來,並且按照前兩場的答題習慣先寫好草稿再謄抄到答卷上。

  即使是這麼謹慎小心,她還是比大半考生完成得快。

  她照例等到有人交卷才不動聲色地混入「提前批」裡面離場。

  這次她沒有去吃考場準備的廊下食了,因為她和蕭戡他們說好了考完第三場要聚一聚。

  出考場時又碰上了呂諲,他這次也沒在考場裡吃飯,不過他……打包了一個餅子揣出考場。

  勤儉節約這事兒,當真是刻進了他骨子裡。

  瞧見三娘,呂諲還和她感慨說他妻子今天不許他吃飽再出來,說是一家人要一起好好慶祝他順利考完三場。他拗不過妻子,只能遺憾地揣個餅子離場。要是他留下來吃的話,可以吃三個!

  <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