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真就是把晦日當成許願日來過了。

  這詩當真是越讀越妙,越讀越是心情大好,宛如酷暑天裡來一碗冰鎮梅子湯,從頭到腳無一處不舒坦、無一處不清爽。

  三娘為了聽點評,已經屁顛屁顛跑到賀知章跟前,眼巴巴地等著聽他怎麼說。

  賀知章本就是個愛詩文的,瞧見三娘星眸爍爍地等著他開口,只覺很想把這小孩帶回自己家養去。

  半年前他給郭家祖父贈字帖的時候,怎麼都沒想到當真能碰上個與詩書方面都頗有天分的小娃娃。

  寫詩這種事,技巧可以學,典故可以攢,可具體學成什麼樣還是得看各自的天賦。

  賀知章笑著誇讚道:「你這詩寫得極好。」

  沒等三娘積極追問「好在哪裡」以及「哪裡可以更好」,旁邊就有人討要她的詩稿過去看,其中以離得比較近的李林甫最先開口。

  賀知章便把詩稿傳了過去。

  郭家祖父只能眼睜睜看著孫女的詩稿離自己越來越遠。

  李隆基正欣賞著群臣或冥思苦想或揮毫疾書的模樣,瞧見賀知章這邊的異動後饒有興致地遣高力士過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高力士姿儀一如既往地隨了李隆基的喜好,長得算是宦官中的翹楚。

  當然,他也不僅是長相合李隆基的心意。

  當年高力士在韋後之亂時便立下過不小的功勞,從此入了太子府成為李隆基身邊的心腹,可以說是最早跟著李隆基的潛邸舊人。

  即使是放縱不羈如賀知章,瞧見高力士過來後也挺客氣地詢問:「高將軍,是不是聖人有什麼吩咐?」

  李隆基愛用宦官,只要宦官做事合他心意便會授他們個三品將軍噹噹,所以高力士也兼任右監門衛將軍,眾人見了他便該喊一聲「高將軍」。

  高力士笑道:「聖人看你們這邊挺熱鬧,便叫我過來瞧瞧。」

  李林甫已把三娘的詩稿讀完了,他本就與高力士有舊,當即笑著把詩稿拿給了高力士並說明原委。

  三娘好奇地看向近在眼前的高力士。

  從前她其實也見過高力士,不過他大多安靜地立在李隆基身側,極少會引起旁人的注意。如今離了李隆基身邊,才叫人看出他的不凡來。

  高力士察覺三娘望過來的目光,轉頭朝她笑了笑。

  高力士從小在宮中長大,審時度勢的本能幾乎印刻到了骨子裡。

  他不知李隆基對這個小娃娃的寬待能維持到幾時,但他從來不會在李隆基還在興頭上的時候去掃興。

  既然已經問明原委,也拿到了引起眾人議論的詩稿,高力士沒再耽擱,拿著到手的詩稿回去向李隆基復命。

  眾人看向三娘的目光越發不同了。

  要知道在場寫詩的人這麼多,李隆基當然不可能一一看過去,都是擇出每一韻中最好的那首才能呈到御前。

  現在李隆基卻直接命高力士下來取走了這小娃兒的詩!

  這么小的奶娃娃,說不準連王梵志那種「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都寫不出來……

  有人酸溜溜地想。

  第36章

  事實上不僅詩稿被帶了回去, 三娘也被高力士順便捎了回去。她不是第一回 到李隆基近前了,心裡頭一點緊張都沒有,一雙眼睛更是熠熠發亮, 想聽李隆基為她點評一二。

  倒不是她覺得皇帝的點評更要緊,而是剛才她沒從賀知章那裡聽到更多的評價,所以想憑藉自己的努力(比如使用十萬個為什麼技能)爭取爭取。

  李隆基見她屁顛屁顛跟了過來, 也覺得挺有趣。

  這樣的小孩兒到底是怎麼養出來的?無論何時何地都是這副幹勁滿滿的模樣。

  人對小孩子的要求本來就不高,李隆基本來已經做好看到首打油詩的準備,不想細讀之下卻發現這詩不僅對偶工整、用典精到,言辭更是頗合韻律。

  大唐是個熱愛歌舞的時代, 很多詩不是光用來讀的, 還是用來唱的。

  尤其是宮宴上這種應制詩,那更是誰寫得最好便當場讓樂師奏樂歌一曲。

  所以時人寫詩時字裡行間往往追求合韻合律, 不然唱著拗口的話也會影響傳唱度。

  三娘學詩的同時恰好也在學琴, 且都有不錯的天賦,兩者雖俱是初學, 寫起詩來卻奇妙地交融在一起。所以像賀知章、李隆基這些浸淫詩文音律多年的人拿到她的詩, 那都是越品越覺別有滋味。

  李隆基頗有些愛不釋手,見三娘還一臉期待地在邊上等著自己的點評,便笑著說道:「方才那面羯鼓送你倒是送對了,須知羯鼓乃是八音領袖,配你的詩肯定很有趣。」

  他說完還點名讓在梨園中冠絕一時的李龜年上前來,欽點李龜年來奏唱三娘這首詩。

  李龜年三兄弟都極有音樂才華, 而且名字也起得很妙,分別是龜年、彭年、鶴年, 個個都有長壽寓意,非常對達官貴人的胃口。

  他們開元初在岐王等權貴府邸來回演出, 很快引起李隆基的注意,沒過多久便召他們入梨園當宮廷樂師。

  如今凡有宮宴,李龜年便能隨侍左右為李隆基獻唱新詞新曲。

  三娘不知曉李龜年在梨園中的地位,聽李隆基這般吩咐後目光自然而然地轉到李龜年身上。

  李龜年能帶著兩個弟弟遊走於達官貴人之間,相貌儀態自是不會差到哪裡去。<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