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生產了60多萬輛各型吉普,裝進板條箱運往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前
線。這還不算授權50多個反法西斯盟國、盟友組裝、拼裝的雜牌吉普。
當年毛主席在延安得到的第一輛汽車就是雪佛蘭吉普,至今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法國巴黎榮軍院、莫斯科衛國戰爭博物館光榮廳里都供奉著保養良好的原車實物。蘇聯人還畢恭畢敬在吉普車旁立了俄文標牌:“標乘4人,最高時速104公里,60馬力,航程474公里。”這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給吉普車定的世界標準,只是不知為什麼蘇聯吉普的最高時速比英國低了一公里。
三、吉普的顯赫歷史
勃艮第公爵把女兒嫁給“猛男”馬克西米利安時,把荷、比、盧三國當做陪嫁送給哈布斯堡王朝。當時的荷蘭寒冷、潮濕,大片國土低於海平面,全年打的糧食餵不飽幾隻雞。嚴酷的自然條件要求荷蘭人埋頭苦幹每一件事,苦行的卡爾文教引導“紅毛鬼”離家航海、發展貿易。“海上馬車夫”甚至到台南建了“紅毛城”普羅文查要塞(Provintia,中國叫赤嵌),從福建沿海往台灣販賣人口進行原始積累。殼牌石油、菲利浦電器、喜力啤酒,1500萬人口、窮山惡水、鳥不拉屎的荷蘭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最近華盛頓全球發展中心評估全球最富的21個國家,發現吃奶酪、信卡爾文教的“紅毛商人”最富有利他主義和國際意識。荷蘭每年為第三世界提供的國際援助人均208美元,名列世界第一,而超級大國美利堅只有47美元。此外荷蘭人國內私人捐助平均為14.6美元,遠遠超過日本的每人1.46美元。在發展中國家投資方面,荷蘭也是首屈一指,這很大程度得益於政府資助的政治風險保障,使企業家願意在不穩定地區投資。
1902年,四輪驅動的理念最先在荷蘭出現,但這種動力強勁的汽車不是用來戰爭而是用於比賽。博採眾家之長的美國人深受啟發,亦步亦趨也造了四輪驅動。它們都是敞篷車,前者用於專業比賽,後者只供年輕的玩兒鬧(Wrangler)們野外飆風。60多年過去,克萊斯勒至今仍在生產一款CJ系列——“西部玩兒鬧(Jeep Wrangler)”,被外語學院紙上談兵地譯成“牧馬人”。
與此同時,與荷蘭“同種同文”的德國人引進荷蘭技術,他們給四驅敞篷車裝備電台,改裝後十分適合西歐平原的溫潤氣候。德國人把“大眾”敞篷與“寶馬”、“尊達普”摩托車混編使用,在戰場上高速“閃擊”,往來馳騁。
1939年二戰爆發,德軍閃電戰頻頻得手,第三帝國的摩托化步兵使用裝有“蒂塞爾(Diesel)”柴油機的四驅敞篷車快速突進,配合隨裝有“邁巴赫(Maybach L12)”發動機的“豹車(Panzer,德軍對坦克的稱諱)”分割敵軍,所向披靡。
我的朋友重慶警備司令陳知建是新中國第一儒將陳賡的二兒子,哈軍工畢業,座下一輛標配的三菱“V73”。 陳少將一直夢想組建裝備“陶(TOW)”式飛彈的吉普大隊,經濟、靈活,在丘陵、濕地、巷戰中迅速出擊,打了就跑。陳將軍曾把我請到山城徹夜長談,我說阿里爾·沙龍就這麼幹過。
德國、義大利歷來引領汽車潮流,只是兩國國力有限,雖原創在先,但後力不足。大洋彼岸的美國隔岸觀戰,洞若觀火,開始著手研發一種更實用的輕型軍車。
早在1938年,五角大樓就擬定“低車身偵察車研製計劃”,委託陸軍軍需部組建“輕型偵察車研製委員會”。陸軍向全國135個民用車廠公開招標,要求廠家在一個月內提供樣車,呈送軍方檢測。由於軍方條件過於苛刻、利潤空間太小,最終只有兩家公司踴躍競標,一家是來自底特律的小引擎廠“班塔姆Bantam”,另一家便是日後名揚世界的“維利斯· 奧伯蘭(Willys-Overland)”。
吉普:二戰最偉大的發明(3)
1939年9月23日,賓夕法尼亞的德裔工程師“瘋子”卡爾在“班塔姆”造出首輛樣車,歷時49天,命名“布利茲帕奇”,與德語中的“閃電戰”是同一詞根。試車員一口氣開了400公里,將其送到熱帶沙漠和沼澤中接受越野測試,又從一米多高的平台上飛馳而下……5500公里的破壞性駕駛使其底盤開裂,可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禁折騰的汽車。
軍方對“班塔姆”的簡潔、堅固、靈敏、耐久大為稱奇,唯一不足是整備重量超過規定
的1300磅。當時軍方要求“車重”僅為普通汽車的一半,一旦在戰場上出事,四個士兵就可以把它抬起來。最後反覆論證,認為所謂“抬車”只要抬起半邊車身就能起到同樣作用,所以軍方同意“全車整備重量 1?噸”。
可可西里是蒙古語,藏語叫做措仁迪加,英、法、德文都是Hoh Xil,意為“上百座山峰圍繞的百水之窪”。現在有人閉門造車,把可可西里寫成Kekexili,作了藏文的花體設計,弄得中國人看不懂,外國人更看不明白。新華社、新中國圖片公司(New China Photo Co.)對外發稿一貫稱可可西里Hoh Xil,現在有人隨便亂寫、亂譯,是對可可西里自然破壞之外的文化破壞。
1990年,國家組建可可西里綜考隊,我是隨團記者兼吉普司機。車隊長“青海狼霍雲”負責選配車輛,最終在豐田、三菱、尼桑之外選中“北京212J”。理由是“212J”整備重量1300kg,與“美國吉普整備重量1?噸”最為接近,同類的豐田巡洋艦整備重量2500kg,幾乎比北京吉普重一倍。可可西里腹地遍布薄冰、濕地、沼澤、戈壁……汽車隨時都會陷進甸狀草原的裂縫裡。十多年過去,可可西里突然變成僅次於共產主義的時髦好詞,五行八作都挺身拿可可西里講故事。一位科學家竟然給大學生做報告,鼓吹暑假中開豐田“深入可可西里”。我打賭該教授一定像陸川拍《可可西里》故事片,他的“暑假中深入”頂多在崑崙山口到唐古拉山口之間,下青藏公路左右絕超不過15公里。這種可可西里猶如人民公社的大鍋飯,離共產主義還差十萬八千里,在“青海狼霍雲”眼裡,連前戲都算不上。
線。這還不算授權50多個反法西斯盟國、盟友組裝、拼裝的雜牌吉普。
當年毛主席在延安得到的第一輛汽車就是雪佛蘭吉普,至今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法國巴黎榮軍院、莫斯科衛國戰爭博物館光榮廳里都供奉著保養良好的原車實物。蘇聯人還畢恭畢敬在吉普車旁立了俄文標牌:“標乘4人,最高時速104公里,60馬力,航程474公里。”這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給吉普車定的世界標準,只是不知為什麼蘇聯吉普的最高時速比英國低了一公里。
三、吉普的顯赫歷史
勃艮第公爵把女兒嫁給“猛男”馬克西米利安時,把荷、比、盧三國當做陪嫁送給哈布斯堡王朝。當時的荷蘭寒冷、潮濕,大片國土低於海平面,全年打的糧食餵不飽幾隻雞。嚴酷的自然條件要求荷蘭人埋頭苦幹每一件事,苦行的卡爾文教引導“紅毛鬼”離家航海、發展貿易。“海上馬車夫”甚至到台南建了“紅毛城”普羅文查要塞(Provintia,中國叫赤嵌),從福建沿海往台灣販賣人口進行原始積累。殼牌石油、菲利浦電器、喜力啤酒,1500萬人口、窮山惡水、鳥不拉屎的荷蘭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最近華盛頓全球發展中心評估全球最富的21個國家,發現吃奶酪、信卡爾文教的“紅毛商人”最富有利他主義和國際意識。荷蘭每年為第三世界提供的國際援助人均208美元,名列世界第一,而超級大國美利堅只有47美元。此外荷蘭人國內私人捐助平均為14.6美元,遠遠超過日本的每人1.46美元。在發展中國家投資方面,荷蘭也是首屈一指,這很大程度得益於政府資助的政治風險保障,使企業家願意在不穩定地區投資。
1902年,四輪驅動的理念最先在荷蘭出現,但這種動力強勁的汽車不是用來戰爭而是用於比賽。博採眾家之長的美國人深受啟發,亦步亦趨也造了四輪驅動。它們都是敞篷車,前者用於專業比賽,後者只供年輕的玩兒鬧(Wrangler)們野外飆風。60多年過去,克萊斯勒至今仍在生產一款CJ系列——“西部玩兒鬧(Jeep Wrangler)”,被外語學院紙上談兵地譯成“牧馬人”。
與此同時,與荷蘭“同種同文”的德國人引進荷蘭技術,他們給四驅敞篷車裝備電台,改裝後十分適合西歐平原的溫潤氣候。德國人把“大眾”敞篷與“寶馬”、“尊達普”摩托車混編使用,在戰場上高速“閃擊”,往來馳騁。
1939年二戰爆發,德軍閃電戰頻頻得手,第三帝國的摩托化步兵使用裝有“蒂塞爾(Diesel)”柴油機的四驅敞篷車快速突進,配合隨裝有“邁巴赫(Maybach L12)”發動機的“豹車(Panzer,德軍對坦克的稱諱)”分割敵軍,所向披靡。
我的朋友重慶警備司令陳知建是新中國第一儒將陳賡的二兒子,哈軍工畢業,座下一輛標配的三菱“V73”。 陳少將一直夢想組建裝備“陶(TOW)”式飛彈的吉普大隊,經濟、靈活,在丘陵、濕地、巷戰中迅速出擊,打了就跑。陳將軍曾把我請到山城徹夜長談,我說阿里爾·沙龍就這麼幹過。
德國、義大利歷來引領汽車潮流,只是兩國國力有限,雖原創在先,但後力不足。大洋彼岸的美國隔岸觀戰,洞若觀火,開始著手研發一種更實用的輕型軍車。
早在1938年,五角大樓就擬定“低車身偵察車研製計劃”,委託陸軍軍需部組建“輕型偵察車研製委員會”。陸軍向全國135個民用車廠公開招標,要求廠家在一個月內提供樣車,呈送軍方檢測。由於軍方條件過於苛刻、利潤空間太小,最終只有兩家公司踴躍競標,一家是來自底特律的小引擎廠“班塔姆Bantam”,另一家便是日後名揚世界的“維利斯· 奧伯蘭(Willys-Overland)”。
吉普:二戰最偉大的發明(3)
1939年9月23日,賓夕法尼亞的德裔工程師“瘋子”卡爾在“班塔姆”造出首輛樣車,歷時49天,命名“布利茲帕奇”,與德語中的“閃電戰”是同一詞根。試車員一口氣開了400公里,將其送到熱帶沙漠和沼澤中接受越野測試,又從一米多高的平台上飛馳而下……5500公里的破壞性駕駛使其底盤開裂,可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禁折騰的汽車。
軍方對“班塔姆”的簡潔、堅固、靈敏、耐久大為稱奇,唯一不足是整備重量超過規定
的1300磅。當時軍方要求“車重”僅為普通汽車的一半,一旦在戰場上出事,四個士兵就可以把它抬起來。最後反覆論證,認為所謂“抬車”只要抬起半邊車身就能起到同樣作用,所以軍方同意“全車整備重量 1?噸”。
可可西里是蒙古語,藏語叫做措仁迪加,英、法、德文都是Hoh Xil,意為“上百座山峰圍繞的百水之窪”。現在有人閉門造車,把可可西里寫成Kekexili,作了藏文的花體設計,弄得中國人看不懂,外國人更看不明白。新華社、新中國圖片公司(New China Photo Co.)對外發稿一貫稱可可西里Hoh Xil,現在有人隨便亂寫、亂譯,是對可可西里自然破壞之外的文化破壞。
1990年,國家組建可可西里綜考隊,我是隨團記者兼吉普司機。車隊長“青海狼霍雲”負責選配車輛,最終在豐田、三菱、尼桑之外選中“北京212J”。理由是“212J”整備重量1300kg,與“美國吉普整備重量1?噸”最為接近,同類的豐田巡洋艦整備重量2500kg,幾乎比北京吉普重一倍。可可西里腹地遍布薄冰、濕地、沼澤、戈壁……汽車隨時都會陷進甸狀草原的裂縫裡。十多年過去,可可西里突然變成僅次於共產主義的時髦好詞,五行八作都挺身拿可可西里講故事。一位科學家竟然給大學生做報告,鼓吹暑假中開豐田“深入可可西里”。我打賭該教授一定像陸川拍《可可西里》故事片,他的“暑假中深入”頂多在崑崙山口到唐古拉山口之間,下青藏公路左右絕超不過15公里。這種可可西里猶如人民公社的大鍋飯,離共產主義還差十萬八千里,在“青海狼霍雲”眼裡,連前戲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