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 Page 11-----------------------
圈子,為考證而考證。現在則能從這些文字和實物上看到那個時代的社會、 生產情況,進而找出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這種新思想的光芒照射下,一片片 古董都變得富有生命意義了。 聞一多從發展的眼光出發,在學術研究的領域裡辛勤鑽研和摸索,留下 了光輝的成績,成為知名的學者。與此同時,在聞一多的學術研究中也蘊育 出了新的思想轉變,聞一多將走上一條嶄新的人生道路。 七、迅猛的轉變 1937年7月7日,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日子。隨著 盧溝橋事變的爆發,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由此揭開了雄壯的帷幕。 到了8月,清華奉命南下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為長沙臨時 大學。聞一多於10月到達湘江邊上的古城長沙。以後又趕往南嶽,因為臨大 文學院設在南嶽。 1938年,在南京失守、武漢吃緊的時候,長沙臨時大學又起議遷滇。湘 黔滇全程長達3300餘里,這樣長距離的遷徒在中國教育史上堪稱壯舉。 聞一多勇敢地參加了步行團,隨著許多青年一道沿著紅軍在湘、黔、滇 所曾經走過的道路,從洞庭湖邊一直步行到昆明。歷時68天,行程三千多里。 這艱苦的68天,在抗戰教育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在聞一多的一 生中也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沿途中,他體會到全國人民上下一心的抗戰 熱情,也親眼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和祖國的苦難,從而更加深了他對舊中國的 認識。多年來,他在象牙塔內、故紙堆中埋頭於學問,與中國社會的下層生 活有所隔膜。現在,他開始了解他們、貼近他們,並意識到不能讓祖國聽任 “醜惡來開墾”了。 自此以後,聞一多積極投身於抗戰的活動之中。他為話劇 《祖國》設計 布景,為 《原野》設計服裝、道具。在三轉彎岑公祠內,他撩起長袍生爐子 熬膠水,親自繪製布景,由於布景較大,有的一幅就要畫上一、二天。大家 想不到,堂堂的文學教授,還有如此才幹,還能吃這般辛苦。此外,他還一 直關心和幫助奔赴抗戰前線的青年。這些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聞一多 積極投身參加抗戰的態度。 在反動派的無情壓榨下,靠薪金度日的知識分子,生活也已跌落到社會 的最下層。聞一多的生活也淪為赤貧了。他一個月的薪水難以養活八口之家, 因此常常提前支薪,再不行,就開始借債了。飯碗裡半月不見一個肉星,每 天吃的是豆渣和白菜,偶爾買塊豆腐,就算改善生活。讀書人最愛書,然而 為了過日子,聞一多隻好忍痛把好不容易從北平帶出來的幾部古籍賣給學 校。為了省炭錢,他每天清晨帶孩子去河邊洗臉,為了節約車費,他每星期 提著書包在城鄉來回奔走幾十里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聞一多沒有怨言, 他總和前線抗戰的將士相比,說人家在拚命,我們只不過生活苦些罷了。當 孩子們有時餓得難過時,他就說,這是抗戰,吃點苦應該的,等勝利了就好 啦! 聞一多的許多早年朋友,都在重慶反動政府里當了大官,他們給聞一多 寫信,勸他不要教書,到重慶做官。聞一多總是嚴辭地加以拒絕。還有的人 為做政客幕僚而將教學任務棄之不理,對此聞一多毫不客氣地斥責這種不負 責任的行為,而他自己始終堅持在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崗位。
----------------------- Page 12-----------------------
本來,聞一多會畫、能寫、憑他的名望是很容易得到另一些文人所得的 收入的。但是,他不肯於這樣。後來每月工資只夠一家人十天的伙食費用, 更難以擔負孩子的學習費用,八口之家實在挨不下去了。他這才在學生的幫 助下,到中學兼幾堂國文課,以救濟生活。不知是誰說,你懂藝術,又會刻 圖章,為何不利用這門手藝呢?就這樣,從1944年起,他兼搞起 “手工業” 來了,憑著這支鐵筆把他從飢餓中解救出來,他曾解嘲地說: “我這個國文 教員變成手工業者了。” 這一切,逐漸把這位學者拉到現實中來。當聞一多親身經歷了這段下層 苦難生活之後,觀察問題的角度和方法也發生了極為關鍵的改變。這一點從 他所寫的文章中是不難看到的:中國要的 “不是對付的,將就的,馬馬虎虎 的,在飢餓與死亡的邊緣上彌留著的活著,而是完整的,絕對的活著,熱烈 的活著——不是彼此都讓點步的委屈求全,所謂 ‘中庸之道’式的,實在是 一種虛偽的活,而是一種不折不扣,不是你死我活,便是我死你活的徹底的 認真的活——是一種失敗在今生,成功在來世的永不認輸,永不屈服的精 神!”聞一多從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思中,逐步走上新的道路。 聞一多要求自己要活得像個人,二十年前做學生的時候,他都可以做到 寧可留級一年也不沾污人格向學校悔過,今天就更不能做違背良心的事情, 更不能向腐敗的統治者乞憐和示弱。對這位正直的學者,進步的同學和學校 的地下黨員常來看望他,安慰他,在生活和業務上又緊密地團結他。於是, 他和青年們更接近了,並對一切新鮮的事物滋長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新的感 情。 1943年 8月的一天,朱自清先生把同學們找到的一本田間的詩集遞給 他。好久沒有讀詩的聞一多,乍一看詩集說道 “這也算詩嗎”,可他仔細地 吟味後,覺得這詩質樸、乾脆、簡單、堅實,就如同一聲聲的鼓點,響亮而 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它是鼓的聲音,戰爭的聲音。他將這種感 受還帶進了課堂,並帶著剖析自己的語氣講到: “抗戰六年來,我生活在歷 史里、古書堆里,實在非常慚愧。但今天是鼓的時代”,田間的詩讓我們“聽 到了鼓的聲音”, “田間實在是這鼓的時代的鼓手!他的詩是這時代的鼓的 聲音”。聞一多以其精湛獨特的見解,清脆爽朗的國語,激動了聽課的學生, 甚至連過路的人也在窗外駐足旁聽。這堂課在沉寂的校園裡引起了強烈的反 響。人們紛紛議論: “這聽鼓的詩人將要變成擂鼓的詩人”。 在國統區,一位著名的教授敢於公開讚揚解放區詩人,還真是破天荒頭 一次。聞一多開始覺醒了,開始吶喊了,他用健康的聲音和那些在校內宣傳 藝術至上的哲理詩人們展開了戰鬥,就如同他所說的: “近年來我在聯大的 圈子裡聲音喊得很大,慢慢我要向圈子外喊去,因為經過十餘年故紙堆中的 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們這民族,這文化的病症,我敢於開放了。” 可見,詩人、學者開始轉變了。 一但認準了方向的聞一多,便顯示出他那特有的飽滿熱情。他不僅讚揚 解放區的詩人,而且提倡學生寫新詩做新人,他自己則一口氣寫下數篇針對 現實的雜文,向社會發出吼聲, “向圈子外喊去”。不僅如此,聞一多還以 自己的轉變為例證,希望躲在象牙塔中的學人走出來,打破可怕的冷靜,與 青年的步調同一,早點促成勝利的來臨!這種在解剖別人的時候沒有忘記現 身說法首先解剖自己的做法,體現了聞一多敢於否定過去的博大胸懷。 已經覺醒了的聞一多,已不再滿足於吶喊和單幹,思想上的饑渴促使他
圈子,為考證而考證。現在則能從這些文字和實物上看到那個時代的社會、 生產情況,進而找出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這種新思想的光芒照射下,一片片 古董都變得富有生命意義了。 聞一多從發展的眼光出發,在學術研究的領域裡辛勤鑽研和摸索,留下 了光輝的成績,成為知名的學者。與此同時,在聞一多的學術研究中也蘊育 出了新的思想轉變,聞一多將走上一條嶄新的人生道路。 七、迅猛的轉變 1937年7月7日,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日子。隨著 盧溝橋事變的爆發,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由此揭開了雄壯的帷幕。 到了8月,清華奉命南下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為長沙臨時 大學。聞一多於10月到達湘江邊上的古城長沙。以後又趕往南嶽,因為臨大 文學院設在南嶽。 1938年,在南京失守、武漢吃緊的時候,長沙臨時大學又起議遷滇。湘 黔滇全程長達3300餘里,這樣長距離的遷徒在中國教育史上堪稱壯舉。 聞一多勇敢地參加了步行團,隨著許多青年一道沿著紅軍在湘、黔、滇 所曾經走過的道路,從洞庭湖邊一直步行到昆明。歷時68天,行程三千多里。 這艱苦的68天,在抗戰教育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在聞一多的一 生中也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沿途中,他體會到全國人民上下一心的抗戰 熱情,也親眼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和祖國的苦難,從而更加深了他對舊中國的 認識。多年來,他在象牙塔內、故紙堆中埋頭於學問,與中國社會的下層生 活有所隔膜。現在,他開始了解他們、貼近他們,並意識到不能讓祖國聽任 “醜惡來開墾”了。 自此以後,聞一多積極投身於抗戰的活動之中。他為話劇 《祖國》設計 布景,為 《原野》設計服裝、道具。在三轉彎岑公祠內,他撩起長袍生爐子 熬膠水,親自繪製布景,由於布景較大,有的一幅就要畫上一、二天。大家 想不到,堂堂的文學教授,還有如此才幹,還能吃這般辛苦。此外,他還一 直關心和幫助奔赴抗戰前線的青年。這些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聞一多 積極投身參加抗戰的態度。 在反動派的無情壓榨下,靠薪金度日的知識分子,生活也已跌落到社會 的最下層。聞一多的生活也淪為赤貧了。他一個月的薪水難以養活八口之家, 因此常常提前支薪,再不行,就開始借債了。飯碗裡半月不見一個肉星,每 天吃的是豆渣和白菜,偶爾買塊豆腐,就算改善生活。讀書人最愛書,然而 為了過日子,聞一多隻好忍痛把好不容易從北平帶出來的幾部古籍賣給學 校。為了省炭錢,他每天清晨帶孩子去河邊洗臉,為了節約車費,他每星期 提著書包在城鄉來回奔走幾十里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聞一多沒有怨言, 他總和前線抗戰的將士相比,說人家在拚命,我們只不過生活苦些罷了。當 孩子們有時餓得難過時,他就說,這是抗戰,吃點苦應該的,等勝利了就好 啦! 聞一多的許多早年朋友,都在重慶反動政府里當了大官,他們給聞一多 寫信,勸他不要教書,到重慶做官。聞一多總是嚴辭地加以拒絕。還有的人 為做政客幕僚而將教學任務棄之不理,對此聞一多毫不客氣地斥責這種不負 責任的行為,而他自己始終堅持在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崗位。
----------------------- Page 12-----------------------
本來,聞一多會畫、能寫、憑他的名望是很容易得到另一些文人所得的 收入的。但是,他不肯於這樣。後來每月工資只夠一家人十天的伙食費用, 更難以擔負孩子的學習費用,八口之家實在挨不下去了。他這才在學生的幫 助下,到中學兼幾堂國文課,以救濟生活。不知是誰說,你懂藝術,又會刻 圖章,為何不利用這門手藝呢?就這樣,從1944年起,他兼搞起 “手工業” 來了,憑著這支鐵筆把他從飢餓中解救出來,他曾解嘲地說: “我這個國文 教員變成手工業者了。” 這一切,逐漸把這位學者拉到現實中來。當聞一多親身經歷了這段下層 苦難生活之後,觀察問題的角度和方法也發生了極為關鍵的改變。這一點從 他所寫的文章中是不難看到的:中國要的 “不是對付的,將就的,馬馬虎虎 的,在飢餓與死亡的邊緣上彌留著的活著,而是完整的,絕對的活著,熱烈 的活著——不是彼此都讓點步的委屈求全,所謂 ‘中庸之道’式的,實在是 一種虛偽的活,而是一種不折不扣,不是你死我活,便是我死你活的徹底的 認真的活——是一種失敗在今生,成功在來世的永不認輸,永不屈服的精 神!”聞一多從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思中,逐步走上新的道路。 聞一多要求自己要活得像個人,二十年前做學生的時候,他都可以做到 寧可留級一年也不沾污人格向學校悔過,今天就更不能做違背良心的事情, 更不能向腐敗的統治者乞憐和示弱。對這位正直的學者,進步的同學和學校 的地下黨員常來看望他,安慰他,在生活和業務上又緊密地團結他。於是, 他和青年們更接近了,並對一切新鮮的事物滋長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新的感 情。 1943年 8月的一天,朱自清先生把同學們找到的一本田間的詩集遞給 他。好久沒有讀詩的聞一多,乍一看詩集說道 “這也算詩嗎”,可他仔細地 吟味後,覺得這詩質樸、乾脆、簡單、堅實,就如同一聲聲的鼓點,響亮而 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它是鼓的聲音,戰爭的聲音。他將這種感 受還帶進了課堂,並帶著剖析自己的語氣講到: “抗戰六年來,我生活在歷 史里、古書堆里,實在非常慚愧。但今天是鼓的時代”,田間的詩讓我們“聽 到了鼓的聲音”, “田間實在是這鼓的時代的鼓手!他的詩是這時代的鼓的 聲音”。聞一多以其精湛獨特的見解,清脆爽朗的國語,激動了聽課的學生, 甚至連過路的人也在窗外駐足旁聽。這堂課在沉寂的校園裡引起了強烈的反 響。人們紛紛議論: “這聽鼓的詩人將要變成擂鼓的詩人”。 在國統區,一位著名的教授敢於公開讚揚解放區詩人,還真是破天荒頭 一次。聞一多開始覺醒了,開始吶喊了,他用健康的聲音和那些在校內宣傳 藝術至上的哲理詩人們展開了戰鬥,就如同他所說的: “近年來我在聯大的 圈子裡聲音喊得很大,慢慢我要向圈子外喊去,因為經過十餘年故紙堆中的 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們這民族,這文化的病症,我敢於開放了。” 可見,詩人、學者開始轉變了。 一但認準了方向的聞一多,便顯示出他那特有的飽滿熱情。他不僅讚揚 解放區的詩人,而且提倡學生寫新詩做新人,他自己則一口氣寫下數篇針對 現實的雜文,向社會發出吼聲, “向圈子外喊去”。不僅如此,聞一多還以 自己的轉變為例證,希望躲在象牙塔中的學人走出來,打破可怕的冷靜,與 青年的步調同一,早點促成勝利的來臨!這種在解剖別人的時候沒有忘記現 身說法首先解剖自己的做法,體現了聞一多敢於否定過去的博大胸懷。 已經覺醒了的聞一多,已不再滿足於吶喊和單幹,思想上的饑渴促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