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Page 9-----------------------

  特別是那首 《我是中國人》,一直被人引吭不斷,它以“我是中國人, 我是支那人”既作開頭,又作結尾,突出了詩的主題。詩人十分自豪地述說 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燦爛,以謳歌愛國之情。緊接著,詩 人的筆鋒一轉,發出心底的吶喊:我的心裡有堯舜底心,我的心是荊柯聶政 底血”,這還不夠,詩人又寫道: 我沒有睡著!我沒有睡著! 我心中的靈火還在燃燒; 我的火焰他越燒越燃, 我為我的祖國燒得發顫。 這詩句驚心動魄,這詩句激昂振奮,一入國門,聞一多就以他那非凡之 筆初次亮相。 回國不久,聞一多擔任了北京藝專的教務長,為開展國劇運動和建立藝 術劇院積極奔走。然而那是個政局動盪的年代,有為的志士無處施展抱負, 國劇運動的幻想破滅了。與此同時,聞一多還加入了國家主義團體聯合會, 是他回國後為改造社會而做的第一次政治努力。 1926年,執政府製造了慘絕人寰的 “三·一八慘案”,聞一多沒有拘泥 於派別的不同而沉默,他在悲憤中握筆寫下了 《唁詞——紀念三月十八日的 慘劇》一詩,給烈士以崇高的禮讚,給生者以深深的激勵。繼 《唁詞》之後, 聞一多又借人力車夫的口吻,抨擊北洋政府,寫下了 《天安門》一詩。這時 的聞一多,更強調文藝與愛國運動的密切關係,在 《文藝與愛國——紀念三 月十八日》中寫道:“我希望愛自由,愛正義,愛理想的熱血要流在天安門, 流在鐵獅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筆尖上,流在紙上。”此後,聞一多躍上文 藝的戰馬,用文藝來表達、抒發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對新詩不能忘情的聞一多,創辦了 《晨報·詩鐫》。1926年初,他遷居 京西畿道34號,為布置這個家,他別出心裁,別具一格地安排了一個激發想 象、特具引力的 “黑屋”。這間不尋常的“黑屋”,成了一群豪邁、灑脫青 年詩人的樂窩。在這裡,他們朗誦詩作,悟出門道,形成新的詩風—— “格 律派”。聞一多就是這群詩人中影響最大的一人。 就在聞一多潛心構築新詩大廈的時候,北京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北 京政變發生,軍閥內部矛盾重重,局勢混亂不堪。聞一多攜眷返回故里。不 久,為了謀求職業,他隻身到了上海,在朋友的幫助下,受聘於上海國立政 治大學。 從1926年到1927年,中國社會動盪不安,北洋軍閥的統治更加殘暴, 國民革命內部又出現分化。在這急劇的動盪變化之中,聞一多困惑、迷惘, 心情極為壓抑,這使得他又一次用詩來表達其心境。他發表了與饒孟侃合譯 的美國詩人曼斯菲爾德的 《我要回海上去》,還寫了《心跳》、《荒村》等 詩,把對舊世界的痛恨和對軍閥混戰的憎惡之情表現的十分鮮明。 《發現》一詩,可謂是聞一多血和淚的哭泣,他面對軍閥混戰、人民痛 苦,喊出 “這不是我的中華”的呼聲,詩中的字字句句都是他怒火的奔泄: 我追問青天,逼迫人面的風, 我問,拳頭擂著大地的赤胸, 總問不出消息,我哭著叫你; 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裡! 這一時期,聞一多發表的詩還有 《貢獻》、《罪過》、《收回》、《什

  ----------------------- Page 10-----------------------

  麼夢》 (修正稿)、《你莫怨我》、《你指著太陽起誓》等。 聞一多曾說過: “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 這段話,道出了詩人最真切的感受。如果說聞一多的詩可以分出幾個階段的 話,那麼這一時期的詩就組成了聞一多愛國詩的新階段。朱自清曾頗為感嘆 地說:在抗戰以前的詩壇上,聞一多 “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聲歌詠愛國的詩 人”。 六、學者風範 從1927年到1937年,聞一多先後在上海政治大學、南京第四中山大學 (後改為中央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清華大學教書。開始,他講授 外國文學、英詩和戲劇,後來卻完全轉向中國古典文學。這樣,就在他的生 命史上,開始了一個重要的轉變,從詩人轉變成學者。 這一轉變,使聞一多在古籍里幾乎鑽了將近二十個年頭。他埋頭苦幹, 廢寢忘食,以全副精力從事教學和研究。 在青島大學,他給外文系開設 “英詩入門”,搏得學生的稱讚。當講雪 萊的 《雲雀》時,他隨雲雀越飛越高,朗讀聲音也越來越強;介紹浪漫詩人 時,他隨詩句的起伏、變化而與聽者進行情感的交流,創設意境而體味詩人 的情懷。……聞一多那詩人的氣質,令許多聽課的學生陶醉。 1932年8月,聞一多回到離別已整整十年的清華園,被應聘為中國文學 系教授。十年了,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對聞一多來說還是那麼的熟 悉和眷戀;這裡的教室、體育館、宿舍樓、校園小徑,都可以勾起聞一多對 往事的回憶。如今他又重新回到這安靜的校園,又可以潛心治學,真是不亦 樂乎。從此,聞一多再也沒有離開這所學校。 這段時間,聞一多排除一切瑣事,全身心投入到教學與研究之中。聞一 多以詩人成名反來要教古典文學,加上又非中文文科畢業,心理上總感到沒 有根基,若再不拚命,就難以勝任。於是,他憋足勁頭,非要做出成績不可。 他先後研究了 《唐詩》、《楚辭》、《周易》,整理和寫下了數百萬字 的資料與論著,為中華文化事業的繁榮增添了不朽的一頁。此外,他還對《莊 子》、 《爾雅》、《樂府》也傾注過相當的努力,並且涉獵神話研究,還取 得了豐碩的成就。 聞一多的研究成果富有特色,那是因為他不但繼承了前人的寶貴傳統, 而且吸取了現代的觀點與方法,使他能在學術的海洋中自由地游泳。他重視 研究材料,儘可能地收集與之相關的資料,為寫 《杜甫》傳記,他收集了與 杜甫交往過的360餘人的資料,可以想見,他治學的頑強和嚴謹精神,也正 因此,就連文物、繪畫、石刻、口傳資料也在聞一多的筆下變活了,無一不 運用自如。在作學術研究中,聞一多不因循保守,敢於自辟新路。 《周易》 雖是一部古老的書籍,前人已有相當的研究,聞一多沒有沿老路走,而是用 社會學的眼光進行研究,通過摘注一般人所忽略的材料,給 《周易》的研究 注入了新的立意。從個別到一般,從微觀到宏觀,是聞一多研究學術的又一 獨特之處,並使他能提出許多真知灼見。聞一多在學術活動中,始終沒有把 自己局限在個別領域裡,他從詩跨到史,從文學跨到哲學,將研究的課題伸 展到許多領域。與此同時,他試著用新思想、新原理去解決過去所不能解決 的問題。比如說,過去考證、詮釋甲骨文字和金石銘文,往往只在文字上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