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馬歇爾在電報中這樣說: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作出任何讓步。你不僅得到我們完全的信任,而且,如果你作出讓步,那勢必遭致全國極大的怨恨。
“你正在從事一件偉大的工作,願你持之以恆,讓他們見鬼去吧!”
在得到馬歇爾和最高統帥部中特德等人的支持後,艾森豪對蒙哥馬利採取了最嚴厲的反擊。他一面向設在華盛頓的聯合參謀長會議施加壓力,要求他們表態:他和蒙哥馬利兩人之間哪一個對盟國的事業更有價值?如果是他,他要求撤換蒙哥馬利。在電報中,他使用了“有我無他”這樣的詞彙表達他的心情。另一方面,他又於12月31日給蒙哥馬利去了一封措辭強硬的信。他對蒙哥馬利說,我絕不會把布萊德雷置於你的指揮下,“你使我不安”。他強調:“在這個問題上,我再也不會退讓了。”
蒙哥馬利的軍事生涯受到了最嚴峻的考驗。幸虧他的參謀長德·甘岡急忙趕到凡爾賽進行斡旋,同艾森豪進行了3個小時的長談。而後,又冒著漫天大雪返回蒙哥馬利身邊,說服他向艾森豪作出讓步。於是,蒙哥馬利寫去這樣一封信:
親愛的艾克:
已見弗雷迪(德·甘岡),獲悉你在這些十分艱難的日子裡為許多事情殫精竭慮。我之所以把自己的看法開誠布公地報告您,是因為我覺得你喜歡這樣做。現在,我終於明白,許多因素是我始料不及的。你大可放心,無論你作出何種決定,我將百分之百地去執行。我深信布萊德雷也是如此。前函也許令你為難,我深感不安,務請將它撕掉。
您的萬分忠實的部下蒙蒂謹上
蒙哥馬利的讓步,終於熄滅了艾森豪的怒火,挽回了局勢。就這樣,英美兩國處於最前線的爭吵終止了,將軍們不再為他們之間的紛爭而焦頭爛額。
阿登前線的德軍愈來愈力不從心。到1月6日止,盟軍終於把德軍趕回到攻擊開始前的地方。是役,德軍傷亡12萬人、損失坦克和大炮600輛(門)、飛機1600架以及其他車輛6000輛,希特勒在這不成功的一撲中輸光了他最後的賭本。盟軍的損失也不小,人員傷亡達7.7萬人,坦克和火炮損失733輛(門)。這一損失本來是可以減少的。
由於盟軍在阿登戰役中的損失嚴重,英國的報紙對艾森豪再度橫加抨擊。這時候,已與艾森豪和解的蒙哥馬利對此感到不安,認為這會破壞盟國的合作精神。為此,他於1月7日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意在向新聞界說明,盟軍是怎樣一致合作共事,扭轉了阿登危機的。
沒曾想,蒙哥馬利這一初衷很好的行為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蒙哥馬利在發言中,因措辭不當,使人得出這一印象,即他對美軍的損失感到幸災樂禍;而他的指揮,最終保證了阿登戰役的勝利。
德國人也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他們的無線電台截獲了英國廣播公司的電訊稿,把它改寫成為一篇帶有反美傾向的報導,由當時還掌握在戈培爾手中的阿納姆電台播送。布萊德雷總部的監聽站把它誤認為是英國廣播公司播送的,於是這篇歪曲報導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事後,蒙哥馬利後悔地說:“根本就不該舉行什麼記者招待會。”
蒙哥馬利這次無心之過所惹起的麻煩,驚動了邱吉爾的大駕。1月9日,邱吉爾在夜間連續給艾森豪打去兩個電話,說英國政府準備授予布萊德雷勳章,獎勵他對粉碎德軍反撲所作的貢獻。後來,他又在一次公開講話中,對美軍在阿登戰役中的表現予以充分肯定。這樣,總算把可能導致將軍們之間紛爭再起的危機化解了。
德軍在阿登的反撲失敗了。盟軍從中吸取了教訓。事實證明,艾森豪的“遼闊戰線”戰略確實存在問題。於是,1945年1月末,盟軍在馬爾他舉行了最高級會議,制訂了一個雙方都可接受的方案。艾森豪對這一方案,是這樣解釋的:“我將在北面立即奪取萊茵河渡口,這一作戰是完全可行的,無須等到封鎖整個萊茵河後再進行。而且,在渡過萊茵河之後,我將在北側用最大力量向前推進,一旦南方局勢允許我集結所需的部隊,並且不會因此招致過大的風險,我將實施我的決心。”對此,蒙哥馬利心滿意足。
馬爾他會議,為兩種戰略主張之爭最終劃上了句號,也使圍繞此一問題而展開的蒙哥馬利與艾森豪之爭有了結論。不過,兩位將領間的爭吵是歷史性的,正如一場積蓄已久的暴風雨,不可能在片刻之間雲開霧散,風住雨收。盟軍統帥部的其他人員同蒙哥馬利的摩擦、爭鬥偶爾還會發生,但這已無關宏旨,不會再影響盟軍走向勝利之路了。
第十四章敲響第三帝國的喪鐘
1. 在萊茵河西岸
阿登戰役中,希特勒用盡了他最後的機動部隊。東線,蘇聯紅軍從1945年1月起,發動了冬季攻勢;西線,德軍也僅剩下大約66個師的殘兵敗卒。德軍左支右絀,大勢已去。
但是,在希特勒和戈培爾蠱惑人心的宣傳下,納粹軍隊仍然決心效忠元首和第三帝國,憑藉萊茵河天險同盟軍負隅頑抗。
1945年2月8日,蒙哥馬利如期開始了代號為“真正”的作戰。這次主攻由加拿大集團軍實施。蒙哥馬利的企圖是:讓加拿大集團軍渡過馬斯河向南和東南方向進攻,為下一個將由辛普森第9集團軍實施的“手榴彈”行動創造條件。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作出任何讓步。你不僅得到我們完全的信任,而且,如果你作出讓步,那勢必遭致全國極大的怨恨。
“你正在從事一件偉大的工作,願你持之以恆,讓他們見鬼去吧!”
在得到馬歇爾和最高統帥部中特德等人的支持後,艾森豪對蒙哥馬利採取了最嚴厲的反擊。他一面向設在華盛頓的聯合參謀長會議施加壓力,要求他們表態:他和蒙哥馬利兩人之間哪一個對盟國的事業更有價值?如果是他,他要求撤換蒙哥馬利。在電報中,他使用了“有我無他”這樣的詞彙表達他的心情。另一方面,他又於12月31日給蒙哥馬利去了一封措辭強硬的信。他對蒙哥馬利說,我絕不會把布萊德雷置於你的指揮下,“你使我不安”。他強調:“在這個問題上,我再也不會退讓了。”
蒙哥馬利的軍事生涯受到了最嚴峻的考驗。幸虧他的參謀長德·甘岡急忙趕到凡爾賽進行斡旋,同艾森豪進行了3個小時的長談。而後,又冒著漫天大雪返回蒙哥馬利身邊,說服他向艾森豪作出讓步。於是,蒙哥馬利寫去這樣一封信:
親愛的艾克:
已見弗雷迪(德·甘岡),獲悉你在這些十分艱難的日子裡為許多事情殫精竭慮。我之所以把自己的看法開誠布公地報告您,是因為我覺得你喜歡這樣做。現在,我終於明白,許多因素是我始料不及的。你大可放心,無論你作出何種決定,我將百分之百地去執行。我深信布萊德雷也是如此。前函也許令你為難,我深感不安,務請將它撕掉。
您的萬分忠實的部下蒙蒂謹上
蒙哥馬利的讓步,終於熄滅了艾森豪的怒火,挽回了局勢。就這樣,英美兩國處於最前線的爭吵終止了,將軍們不再為他們之間的紛爭而焦頭爛額。
阿登前線的德軍愈來愈力不從心。到1月6日止,盟軍終於把德軍趕回到攻擊開始前的地方。是役,德軍傷亡12萬人、損失坦克和大炮600輛(門)、飛機1600架以及其他車輛6000輛,希特勒在這不成功的一撲中輸光了他最後的賭本。盟軍的損失也不小,人員傷亡達7.7萬人,坦克和火炮損失733輛(門)。這一損失本來是可以減少的。
由於盟軍在阿登戰役中的損失嚴重,英國的報紙對艾森豪再度橫加抨擊。這時候,已與艾森豪和解的蒙哥馬利對此感到不安,認為這會破壞盟國的合作精神。為此,他於1月7日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意在向新聞界說明,盟軍是怎樣一致合作共事,扭轉了阿登危機的。
沒曾想,蒙哥馬利這一初衷很好的行為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蒙哥馬利在發言中,因措辭不當,使人得出這一印象,即他對美軍的損失感到幸災樂禍;而他的指揮,最終保證了阿登戰役的勝利。
德國人也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他們的無線電台截獲了英國廣播公司的電訊稿,把它改寫成為一篇帶有反美傾向的報導,由當時還掌握在戈培爾手中的阿納姆電台播送。布萊德雷總部的監聽站把它誤認為是英國廣播公司播送的,於是這篇歪曲報導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事後,蒙哥馬利後悔地說:“根本就不該舉行什麼記者招待會。”
蒙哥馬利這次無心之過所惹起的麻煩,驚動了邱吉爾的大駕。1月9日,邱吉爾在夜間連續給艾森豪打去兩個電話,說英國政府準備授予布萊德雷勳章,獎勵他對粉碎德軍反撲所作的貢獻。後來,他又在一次公開講話中,對美軍在阿登戰役中的表現予以充分肯定。這樣,總算把可能導致將軍們之間紛爭再起的危機化解了。
德軍在阿登的反撲失敗了。盟軍從中吸取了教訓。事實證明,艾森豪的“遼闊戰線”戰略確實存在問題。於是,1945年1月末,盟軍在馬爾他舉行了最高級會議,制訂了一個雙方都可接受的方案。艾森豪對這一方案,是這樣解釋的:“我將在北面立即奪取萊茵河渡口,這一作戰是完全可行的,無須等到封鎖整個萊茵河後再進行。而且,在渡過萊茵河之後,我將在北側用最大力量向前推進,一旦南方局勢允許我集結所需的部隊,並且不會因此招致過大的風險,我將實施我的決心。”對此,蒙哥馬利心滿意足。
馬爾他會議,為兩種戰略主張之爭最終劃上了句號,也使圍繞此一問題而展開的蒙哥馬利與艾森豪之爭有了結論。不過,兩位將領間的爭吵是歷史性的,正如一場積蓄已久的暴風雨,不可能在片刻之間雲開霧散,風住雨收。盟軍統帥部的其他人員同蒙哥馬利的摩擦、爭鬥偶爾還會發生,但這已無關宏旨,不會再影響盟軍走向勝利之路了。
第十四章敲響第三帝國的喪鐘
1. 在萊茵河西岸
阿登戰役中,希特勒用盡了他最後的機動部隊。東線,蘇聯紅軍從1945年1月起,發動了冬季攻勢;西線,德軍也僅剩下大約66個師的殘兵敗卒。德軍左支右絀,大勢已去。
但是,在希特勒和戈培爾蠱惑人心的宣傳下,納粹軍隊仍然決心效忠元首和第三帝國,憑藉萊茵河天險同盟軍負隅頑抗。
1945年2月8日,蒙哥馬利如期開始了代號為“真正”的作戰。這次主攻由加拿大集團軍實施。蒙哥馬利的企圖是:讓加拿大集團軍渡過馬斯河向南和東南方向進攻,為下一個將由辛普森第9集團軍實施的“手榴彈”行動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