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阿登地區,位於法比邊境中段。1940年德軍曾在此成功地對法國實施了突擊,在戰爭史上演出了極為精彩的一幕。彈指4年,德國已今非昔比,希特勒又想起這個曾給他帶來光榮的地方,他要在此再創一個奇蹟。
希特勒的腦海里,已經構想出一幅美妙絕倫的勝利畫面。
為實現這一狂妄構想,從9月下旬起,希特勒到處搜刮,不惜代價地取消了原定對東線德軍的增援,秘密組建第6裝甲集團軍,以此作為他的“秘密武器”。
非常遺憾的是,盟軍並沒有發現德軍反攻的跡象,對德軍新組建的裝甲集團軍也茫然無知。蒙哥馬利後來非常爽快地承認,他雖然反對“遼闊戰線”戰略,但對這一戰略可能出現的特殊後果,他同盟軍最高統帥部里的其他人一樣,未能清楚地預見。因為,要保持遼闊戰線,就必然會使某些地域部署薄弱,造成敵反攻之機。
12月16日拂曉,德軍的反攻開始了。2000門德軍大炮一齊向處於霍奇斯和巴頓結合部的第8軍發起猛烈轟擊。20分鐘後,20個師的德軍在龍德斯泰特元帥的指揮下,如潮水般地湧向第8軍陣地。由於對德軍的進攻絲毫沒有準備,第8軍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陣腳大亂。德軍初戰告捷。
德軍從天而降,實在出乎盟軍意料。那一天,艾森豪同特德等人在凡爾賽的司令部里,討論的不過是美軍增援日益短缺的問題。而蒙哥馬利則優哉游哉地飛到因侯溫,同著名的高爾夫球手戴·里斯切磋球技。就在他們開始打球後不久,蒙哥馬利收到電報,說德軍正在向美軍戰線發起反攻,情況不明。於是,蒙哥馬利立即停止了打球,飛回了他在宗霍溫的作戰指揮所。
局勢正在惡化,布萊德雷的第12集團軍群最後被德軍一分為二。布萊德雷的總部在盧森堡,當時他已指揮不了在北面的那一半集團軍。
艾森豪對盟軍戰線進行了重新部署。他命令巴頓的第3集團軍進入德軍突出部分的側翼;而對於被切斷聯繫的第1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艾森豪不得不按照蒙哥馬利3個月來一直要求的那樣行事——讓蒙哥馬利來指揮處在突出部北側的霍奇斯和辛普森這兩個美國集團軍,以便他從第21集團軍群方向指揮進攻突出部的北翼。布萊德雷對這一變動,表示極力反對,他認為這樣會使美軍指揮官名聲掃地。直到艾森豪向他允諾,這一變動是暫時的,僅僅是在“突出部之戰”期間,他才勉強表示接受。
12月20日,艾森豪打電話向蒙哥馬利通知了自己的決定,這正是蒙哥馬利所需要的。他後來得意地說:“對於最高統帥部里我的那些批評者們以及那些反對我的主張的那些美國將軍們,這不會是愉快的。”
蒙哥馬利敏捷而果斷地行動起來,在艾森豪打完電話後的兩小時內,他親自向各軍司令官發出命令。11時,他同登普西簡要地談了談,然後前往登普西的司令部,並通知第9集團軍的辛普森到那裡同他會見。
根據戰場態勢,蒙哥馬利決定把英國部隊置於辛普森的指揮下,並調他的第9集團軍接管霍奇斯的某些陣地。在美軍後備隊組成以前,英軍暫時配置在第1和第9集團軍後面,充當後備梯隊。在突出部的南翼,布萊德雷通過巴頓的第3集團軍,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
經過這一調整,前線的指揮得到了加強。北線部隊在蒙哥馬利統一指揮下,頂住了德軍的反攻,組成了一道堅固屏障;南線的布萊德雷和巴頓,則按計劃向德軍發起了進攻。德軍狹長的突擊陣地兩翼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已漸成強弩之末。
由於盟軍措置得當,德軍反攻的勢頭漸緩。12月28日,在德國大本營的高級軍事會議上,多數德軍將領抱怨他們已無足夠兵力繼續維持進攻。龍德施泰特元帥建議,應及時把德軍從阿登前線撤下來,以免遭到盟軍毀滅性的打擊。但希特勒對此充耳不聞,命令德軍不顧一切地繼續進攻。
希特勒的這一決定無異於把德軍趕進了屠宰場。盟軍在加強整個戰線後,已著手準備對反撲之敵予以毀滅性打擊。
戰場形勢剛有好轉,蒙哥馬利與艾森豪之爭端又開始了。
12月28日,蒙哥馬利同艾森豪在哈塞爾特會晤。在談到粉碎德軍阿登反撲以後的作戰計劃時,蒙哥馬利舊事重談,再一次提出下一步的首要目標應指向魯爾,盟軍必須集中一切力量並由一個指揮官指揮來進擊魯爾。在這次會晤結束以後,蒙哥馬利於第二天又給艾森豪寫了封措辭強硬的信,要求他任命一名地面部隊指揮官。他說,他這樣要求的惟一動機“只是因為我極盼不再失利”。他要求艾森豪不要把信中的某些內容向布萊德雷透露,因為布萊德雷不同意受他的指揮。他甚至不客氣地替艾森豪擬出以下嚴格的措辭:
“自即日起,一切作戰指揮、控制和協調兩個集團軍群作戰行動之權均由第21集團軍群總司令視最高統帥不時發出之命令行使之。”
艾森豪怒氣沖沖地返回凡爾賽,又聽到英國新聞界正在鋪天蓋地吹捧蒙哥馬利,說艾森豪的錯誤戰略造成了阿登危機,而蒙哥馬利元帥是位救火員,使這場危機化險為夷。這使得艾森豪更加怒火中燒。晚上6時45分,他的上司馬歇爾打來的電報,使這位暴怒的最高統帥斷然決定採取一項非常措施,永遠地結束這場紛爭。
希特勒的腦海里,已經構想出一幅美妙絕倫的勝利畫面。
為實現這一狂妄構想,從9月下旬起,希特勒到處搜刮,不惜代價地取消了原定對東線德軍的增援,秘密組建第6裝甲集團軍,以此作為他的“秘密武器”。
非常遺憾的是,盟軍並沒有發現德軍反攻的跡象,對德軍新組建的裝甲集團軍也茫然無知。蒙哥馬利後來非常爽快地承認,他雖然反對“遼闊戰線”戰略,但對這一戰略可能出現的特殊後果,他同盟軍最高統帥部里的其他人一樣,未能清楚地預見。因為,要保持遼闊戰線,就必然會使某些地域部署薄弱,造成敵反攻之機。
12月16日拂曉,德軍的反攻開始了。2000門德軍大炮一齊向處於霍奇斯和巴頓結合部的第8軍發起猛烈轟擊。20分鐘後,20個師的德軍在龍德斯泰特元帥的指揮下,如潮水般地湧向第8軍陣地。由於對德軍的進攻絲毫沒有準備,第8軍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陣腳大亂。德軍初戰告捷。
德軍從天而降,實在出乎盟軍意料。那一天,艾森豪同特德等人在凡爾賽的司令部里,討論的不過是美軍增援日益短缺的問題。而蒙哥馬利則優哉游哉地飛到因侯溫,同著名的高爾夫球手戴·里斯切磋球技。就在他們開始打球後不久,蒙哥馬利收到電報,說德軍正在向美軍戰線發起反攻,情況不明。於是,蒙哥馬利立即停止了打球,飛回了他在宗霍溫的作戰指揮所。
局勢正在惡化,布萊德雷的第12集團軍群最後被德軍一分為二。布萊德雷的總部在盧森堡,當時他已指揮不了在北面的那一半集團軍。
艾森豪對盟軍戰線進行了重新部署。他命令巴頓的第3集團軍進入德軍突出部分的側翼;而對於被切斷聯繫的第1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艾森豪不得不按照蒙哥馬利3個月來一直要求的那樣行事——讓蒙哥馬利來指揮處在突出部北側的霍奇斯和辛普森這兩個美國集團軍,以便他從第21集團軍群方向指揮進攻突出部的北翼。布萊德雷對這一變動,表示極力反對,他認為這樣會使美軍指揮官名聲掃地。直到艾森豪向他允諾,這一變動是暫時的,僅僅是在“突出部之戰”期間,他才勉強表示接受。
12月20日,艾森豪打電話向蒙哥馬利通知了自己的決定,這正是蒙哥馬利所需要的。他後來得意地說:“對於最高統帥部里我的那些批評者們以及那些反對我的主張的那些美國將軍們,這不會是愉快的。”
蒙哥馬利敏捷而果斷地行動起來,在艾森豪打完電話後的兩小時內,他親自向各軍司令官發出命令。11時,他同登普西簡要地談了談,然後前往登普西的司令部,並通知第9集團軍的辛普森到那裡同他會見。
根據戰場態勢,蒙哥馬利決定把英國部隊置於辛普森的指揮下,並調他的第9集團軍接管霍奇斯的某些陣地。在美軍後備隊組成以前,英軍暫時配置在第1和第9集團軍後面,充當後備梯隊。在突出部的南翼,布萊德雷通過巴頓的第3集團軍,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
經過這一調整,前線的指揮得到了加強。北線部隊在蒙哥馬利統一指揮下,頂住了德軍的反攻,組成了一道堅固屏障;南線的布萊德雷和巴頓,則按計劃向德軍發起了進攻。德軍狹長的突擊陣地兩翼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已漸成強弩之末。
由於盟軍措置得當,德軍反攻的勢頭漸緩。12月28日,在德國大本營的高級軍事會議上,多數德軍將領抱怨他們已無足夠兵力繼續維持進攻。龍德施泰特元帥建議,應及時把德軍從阿登前線撤下來,以免遭到盟軍毀滅性的打擊。但希特勒對此充耳不聞,命令德軍不顧一切地繼續進攻。
希特勒的這一決定無異於把德軍趕進了屠宰場。盟軍在加強整個戰線後,已著手準備對反撲之敵予以毀滅性打擊。
戰場形勢剛有好轉,蒙哥馬利與艾森豪之爭端又開始了。
12月28日,蒙哥馬利同艾森豪在哈塞爾特會晤。在談到粉碎德軍阿登反撲以後的作戰計劃時,蒙哥馬利舊事重談,再一次提出下一步的首要目標應指向魯爾,盟軍必須集中一切力量並由一個指揮官指揮來進擊魯爾。在這次會晤結束以後,蒙哥馬利於第二天又給艾森豪寫了封措辭強硬的信,要求他任命一名地面部隊指揮官。他說,他這樣要求的惟一動機“只是因為我極盼不再失利”。他要求艾森豪不要把信中的某些內容向布萊德雷透露,因為布萊德雷不同意受他的指揮。他甚至不客氣地替艾森豪擬出以下嚴格的措辭:
“自即日起,一切作戰指揮、控制和協調兩個集團軍群作戰行動之權均由第21集團軍群總司令視最高統帥不時發出之命令行使之。”
艾森豪怒氣沖沖地返回凡爾賽,又聽到英國新聞界正在鋪天蓋地吹捧蒙哥馬利,說艾森豪的錯誤戰略造成了阿登危機,而蒙哥馬利元帥是位救火員,使這場危機化險為夷。這使得艾森豪更加怒火中燒。晚上6時45分,他的上司馬歇爾打來的電報,使這位暴怒的最高統帥斷然決定採取一項非常措施,永遠地結束這場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