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們這個天下有興亡盛衰,不進那個世界看著是一個樣子,進了那個世界,又看到了另一個樣子。補天的時候,盛世就要格外長一些。但天補起來,卻沒有地,沒有大地支撐著,天終究會裂。儒家是幹什麼?儒家就是去補天裂的。怎麼補?變換各種面目,用周德去補。周德是文德,文就是偽,文過飾非嗎。文的要義在偽,不要因為曾經補過天,把儒經抬到了諸經之上,就端起架子,不承認自己偽了,那樣是不行的。所以儒家要想把天真正補起來,就要去除心中的小鬼,承認自己就是偽。先賢的榮耀是先賢的,你不能去偷來當自己的。我們穿上公服一本正經,按著儒的道理行事,脫下公服,便放飛心靈,去找自己的真性情。——你們知道為什麼我就容易接受作偽,容易去明德呢?」

  眾人一起茫然地搖了搖頭。徐平微笑道:「因為我這個人是假的,假的好作偽。如果有一座聖賢的神殿,我就是把道理通了,裡面也沒有我,坐在裡面的會是你們這一屆進士的另一個人。他跟你們不一樣,不需要來整理小曲雜劇來正心。記住在道德世界裡,沒有上下高低,沒有聰明愚蠢,更加沒有貴賤,但找初心總有個簡單容易。有的人天生就不覺得自己高貴、聰明,跟別人不一樣,他就是容易理解天下萬民。視自己跟天下間的每一個百姓都是一樣的,不比他們聰明,不比他們高貴,不比他們富裕,也不比別人好看,這就是正心。這些所有的模樣、性情自己都跟別人一樣好,沒有更好或者不好,沒有上下。」

  說到這裡,徐平舉杯對張載道:「子厚,你們還要在民聲中觸摸民心,要正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你覺得這四句於心暗合,就是心還要到民中去正。為什麼?因為這不需要你來做,儒者也永遠做不到。」

  又對劉敞道:「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原甫對此也是心有戚戚焉,是不是?同樣是心要到民中去正。為什麼?經不需我來注,我也不需經注。儒者穿上公服按照道理做事,則所言為經,所行為史。這經與史,記載的就是儒者的道理。經不需注,不需譯,注、譯之後都不是原經了。所以去取西天的經,永遠不是真經,除非你遵了人家的道,口裡說人家的話,手裡寫人家的字,心裡按照人家的道理去想。外道稱皈依,我們樂歸化。史要去修但不能改,修是把裡面的道理顯出來,改了史就不是史了。修過的史是正史,那個正字就是政,就是道理。不通道理,即使為官史,也不是正史,強名之正史就是假的。修出來的正史顯道理,留著未修的私史給後人,讓他們知道祖先是怎麼活的。是以我們到現在,只有一部正史就是《春秋》。等到我們把道理通了,可以再修一部史,天下就有兩部史。」

  「我們說的話,是用來跟別人交流我們所看所思,我們寫的字是同樣如此。所以道理就在這些字和詞裡,經不需注和譯便就因為如此。說著同樣的話,寫著同樣的字,我們就有同樣的道理。有同樣的道理,才可以去通天下之理。進入了道德天地,這些字和詞便如寶石一般,散滿天地之間,隨手可取。把些寶石拾起來,與自己通的道理煉成一體,便就是補天的七色石。天下一體,國泰民安,外無憂內無患,這七色石就補到天上去了。」

  「我們道的經,是不需注和譯的,要注和譯的是外道的經。自己的心中有道理,則隨手可取外道之經的寶石,煉到自己的七色石里。注和譯自己的經,是沒通道理,沒有能夠明德,只是感覺到了那個道德天地,而沒有進去看一看。那裡面什麼都沒有,只有德這一個大人在那裡,其餘便是鮮血和大地,一片荒涼。裡面很無趣,大人的喜怒哀樂,他的憤怒和悲傷,他的掙扎和痛苦,他遍體鱗傷,奄奄一息,看見了讓人心裡很難受。我們是天地之間的孩子,大人的事,我不願意去看,也不願意去想。我不想裝大人,我只想在這個天地間做一個孩子,有孩子的真性情。但是沒有辦法,要守住這天地,就總得有人去裝大人,去扮演。我們在朝廷里扮演,就是在裝大人啊,裝大人幫他管孩子,幫他去跟別人的道打交道。不知道大人們在忙什麼,家裡沒有大人不行,要受人欺負,孩子要被別人搶了去,被人拐了去,我們只好自己來裝大人。」

  「君子、聖賢、神、佛、仙,那些都是大人的事,我們小孩子的想像。大人的世界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小孩子會好奇,自己去裝自己去演。要演得真,要裝得像,但不要忘了自己終究是個孩子,並不真是大人。做官讓百姓叫自己大人,那就是自己當真了,偽的當真,就失了初心。偽君子,真小人,失去了文明記憶話都不明白什麼意思了。」

  第110章 小大人

  大人世界什麼樣?那是洪荒。道德世界只是孩子們裝大人的世界,那裡可以看見休息的大人,並不能看見大人的生活到底是如何的。徐平只能夠隱約看見商巫,大致看清楚周德,看清漢天命,自己回來煉唐宋道理的七色石。

  神話就是孩子們想像出來的大人世界,那個世界一定發生了特別的事情,各個文明先後沒有大人管了。孩子們無法無天,瘋狂地玩鬧,惹出了各種亂子。文明的興衰,多是孩子們在鬧。鬧得實在無法收拾,便會有大人回家約束一下,世界慢慢安定下來。等到孩子又忘了家裡有大人,又開始胡作非為,惹出來野孩子踢各家的家門。大家一起收拾完了野孩子,大人們才姍姍來遲,匆匆吩咐一句,各守家門過日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