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過考慮到之前朝廷南衙有數十萬府兵,倒又是減少了大半不止了。

  軍官占比一比二十,那也得有四萬多,哪怕低級軍官占據大多數,也很驚人啊。

  十七八萬騎士,四萬多的軍官,然後再加上三十萬左右的義務兵,能撐的起大秦帝國龐大疆域的安全嗎?

  「聖人,禁軍和內軍一點也不保留嗎?全靠軍區番上宿衛?」房玄齡有些擔憂的問。

  皇帝和京師的安全,可是重中之重,若僅靠軍區的兵馬番上輪值,他總覺得有些不夠。

  魏徵提出,「不如保留內衙親軍?」

  一來內衙親軍以勛戚子弟和忠良烈士之後為主,二來他們始終認為皇帝應當有一支專門的禁衛軍的。

  可皇帝卻搖了頭。

  保留內衙親軍,以什麼形式保留呢?還是以現在的這種形勢嗎?那麼這樣保留下來的親軍,以後依然只是宿衛京畿,只會越來越銀樣臘槍頭。而若是按現在軍區的形式,保留這個內衙親軍,徵召義務兵,加上常備的騎士們,但久鎮京畿不打仗的內軍,早晚還是會墜落脫化的,留之無益。

  倒不如乾脆果決一點,從三十六個軍區中抽調精銳番上宿衛,只要輪值計劃做的好,既能保證宿衛的這些兵馬忠心可靠,又能相互制約,不會出亂子。

  不過皇帝還是留了一手的。

  他的軍區制沒有搞成節度軍鎮制,軍區與各道的關係是平行的,甚至是沒有關的,道的都督雖然統領一個軍區,但他們跟原來諸衛的大將軍們一樣,只是名義上是一衛大將軍,可並不能指揮各衛的一兵一馬,只有當他們拿到了皇帝的詔令,拿到了樞密院調令,兵部兵符,合在一起,才能以戰時行營總管的名義,調動兵馬。

  並且,這些都督們就算能得到調令、兵符,可是他也只是負責軍事這塊,後勤錢糧軍械這塊,依然得歸各道的布政使司等管,還同樣得接受按察使司的監督。

  而另一方面,設立軍區,實行軍區制後,每個軍區又有相應的防禦守衛防區,一旦該地有戰事,朝廷能夠立即下令調派當地軍區的軍官,徵召當地軍區的騎士、調動當地營團的士兵,迅速的組成野戰軍,或防禦或出擊,可以避免從其它地方抽調士兵所浪費的時間,不會貽誤戰機。

  當然,皇帝更深層的良苦用心,還是要避免大秦軍隊最終出現強枝弱乾的現象,不能出現強邊虛內,必須把軍隊牢牢的掌握在朝廷中央,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要不然,繼續現在情況下去,將來大秦軍隊不是變成了宋朝的禁軍軟弱無力,就是晚唐的藩鎮飛揚跋扈。

  第1520章 太白經天

  洛陽。

  紫微宮,凌煙閣。

  皇帝一步一級,緩緩登上百丈凌煙閣,這裡原本是由閻妃親自設計的觀星樓,後來皇帝把這裡改名凌煙閣,原來的凌煙閣只是宮中一座小閣,而現在卻成了宮中第一高樓,甚至是整個洛陽的第一高樓。

  百丈凌煙閣,共建有一百零八層。

  每一層,都供奉著一位大秦的功臣。

  每一層中,都立著高大的金身,還有等身畫像,那層樓中的四面牆壁,還有天花頂以及地磚上,也都繪有彩繪,上面繪畫著這位功臣的功勳事跡。閣中,還供有他們生前用過的盔甲、武器,還有天下士子詩人們為他們做的詩詞。

  一百零八功臣,每一位還由皇帝賜予北斗星神之號,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合為一百單八星神。

  皇帝為他那些死去的,還活著的功臣們封神。

  三十六天罡星神,皆為大秦功勳最高的宰輔之臣,七十二地煞星神,則為功高王侯之臣。

  「聖人,歇息一下吧!」

  內侍監曹化淳跟著皇帝身後,小心的提醒勸說。

  手拄一根龍頭金杖的皇帝笑了笑,停了下來,「確實有些力不從心了,不服老果然不行了,歲月不饒人啊。」

  「聖人春秋正盛呢,過些天才至花甲。」

  「六十一甲子,人生又能有幾個一甲子呢,為帝王者,能年過六十,已經算是少數中的少數了。」

  「聖人切莫如此說,想漢武帝享年七十,在位五十五年。梁武帝享年八十六,在位五十五年,而南越王趙佗,享年一百零三歲,在位六十七年……」

  羅成笑了笑。

  此時已經是開元三十八年,他於隋末建立這個帝國,已經走過了三十八個年頭,開國之時他方二十幾歲,而到現,他馬上就要六十歲了。

  頭上的鬚髮也已經白了許多。

  年輕的時候,他衝鋒陷陣,轉戰南北,曾經也是萬人敵的猛將,而如今,他走路都要靠手裡的拐杖,雖說看似還很精神,可確實已經大不如前,這百丈的凌煙閣,以前他一氣就能上去,現在卻只能走走停停。

  「相比起這閣中的功臣們,朕還算是身體尚好的,但也只是跟這些已經走了的老夥計們比了。」

  一百零八凌煙閣功臣,在位的已經沒多少了。

  開國之初,設了二十四凌煙閣功臣,後來又陸續增添了幾批,如今湊滿一百零八星,但歲月也凋零了許多名將。

  太上皇和皇太后都有幾年前先後離世,就連皇后單氏也於去年走了。

  老師張須陀年輕時打仗受傷太多,這些年雖一直調理身體,可在五年前就已經離開了,還有叔寶,十年前就已經因傷病纏身而病逝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