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軍神李靖,六年前病逝,終年七十九歲,這位大器晚成的軍神,倒還算是壽數大的。

  宰相侯莫陳乂、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溫彥博、馬周等柱石,也都先後隕落。

  好在帝國早就建立有良好的人才選拔機制和宰輔的培養制度,如今朝中有長孫無忌、岑文本、褚遂良、于志寧、張行成、劉洎等宰輔執政,軍隊也還有徐世績、蘇定方、程咬金、尉遲恭、薛萬徹、裴行儼等名將在位。

  不過隨著秦瓊、單雄信、李靖等一個個名將,房玄齡、魏徵等一個個名相的先後離去,也宣告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昨日,白日出現太白星。」皇帝說道。

  曹化淳面色微變。

  「只是恰巧而已。」他勸道。

  羅成笑了笑,「朕當年受禪御極之前,太白見秦分,時人紛紛稱我這個秦王當有天下。後來我受禪御極,天下百姓也都以為這是順應天道。」

  曹化淳不敢接話。

  實在是這話題太過嚴重。

  太白星主肅殺、攻伐和變革,有句自漢代就傳下來的老話,叫太白經天,天下革,民更王。

  大白天的太白星出現,往往意味著動亂,甚至是天下易主,王位更人。

  上一次太白經天,是在三十八年前,太白現,然後秦天下。

  如今再次出現太白經天,皇帝提起,曹化淳哪敢接話。

  「朕老了,太子成熟了。」皇帝道。

  皇帝馬上就六十歲了,而太子今年也快四十了,當了足足三十八年的太子。這三十八年,皇帝沒有猜忌過太子,也沒有想過易儲,太子的儲君之位一直很安穩,可畢竟一當就是三十八年,雖然太子沒有表現過什麼不耐煩,但也確實早就做好了接位繼承的準備了。

  皇帝已經在數個重要的場合里,公然提起過要退位給太子的意思,只不過這話太過驚人,沒有幾個敢接話,或者說沒有幾個敢當真。畢竟皇帝才六十不到,雖說撐起了龍拐,但看著還是很健康的。

  就算現在朝廷政務主要交給太子代攝,由宰輔們輔佐執政,但上上下下大家都認為,這個帝國離不開皇帝,有皇帝在,哪怕皇帝什麼都不管都不過問,大家也覺得有人掌舵,十分安心。

  「朕昨日接到奏報,李世民死了。」

  曹化淳只靜靜的聽著,也沒接話,李世民是信度左都督,在信度二十年了,從最初的一個小商站,到一點點的殖民擴張,最終滅掉了信度國,一路從信度河口溯流而上,一直打通到了與大夏道的山口通道,使的信度道與大秦西域的大夏、河中、海中、安西等連成一片。

  可以說功績是很大的。

  這位李貴妃的兄弟,說來為朝廷先後打下了林邑和信度兩國,還曾率軍打了三次葉門爭奪戰,為朝廷滅掉了葉門希木葉爾王國,擊敗了阿克蘇姆和大食的聯合進攻,打斷了阿拉伯三大哈里發的東擴野心,並極大打擊了意圖控制紅海海路的紅海南岸的阿克蘇姆國,把那個自稱萬王之王的囂張國王打的被迫遷都內陸,甚至連重要的海港阿杜利斯也落入秦軍之手。

  正是有李世民這個驃悍的主帥鎮守在信度,有他的威懾,才讓大食人的鷹旗在大秦的紅色龍旗之前退避三舍。

  第1521章 傳位

  他終究是死在了自己的前頭。

  殖民信度二十年,那位信度的無冕之王,那位威鎮波斯灣、天竺海和紅海的男人,那位讓戰無不勝的大食鷹旗也不得不退避三舍的男人,才剛過知命之年,就突然走了。

  「朕欠他一個王爵,欠他一個宰相之位。」

  相比起他來,長孫賢妃的兄弟長孫無忌當宰相比他輕鬆的多,但才能確實不如他。

  「異姓不得封王,非羅而王,諸侯共討之,這可是大秦國策,聖人親自定下的。」曹化淳道。

  自皇帝二十年前改革軍制,變三衙為軍區,化府兵為受封騎士,以講武堂和三十六鎮軍區作為養將寄祿、軍官升資序列後,大秦已經從前期的全面擴張,四面出擊到全力轉向內部安穩消化。

  當年三皇盟約,定下永久的停戰友好協議,大秦與波斯和羅馬這兩大西方帝國劃定了邊界後,此後便再沒有大規模的對外用兵。

  開元十八年,滅東瀛後,此後朝廷用兵最多的也就是在中南半島,但再沒有十萬以上規模的征討,基本上是由西南邊道小規模的開拓用兵,主要是封侯和騎士們,還有許多邊疆守捉城的僱傭軍、長征健兒、志願子弟等為主。

  這其實已經是殖民模式了。

  二十年來,中南半島上的驃國、真臘、扶南等大國,基本上被一點點的蠶食擊破,雖然還有不少零星的反抗,可是大秦在那邊建立了無數的殖民據點,尤其是沿海一帶,依靠海上貿易,遍地的商港碼頭。

  土人也只能退入那些叢林裡反抗。

  殖民的熱潮掀起,連崑崙海等海中群島,如今都有許許多多的大秦殖民地。

  在天竺大陸,一東一西,秦人也用了二十年時間,打開了兩條大通道,建立了兩個殖民地,一是李世民的信度道,一個則是自吐蕃沿雅魯藏布江南下打通的那條入海通道。

  天竺北方稱雄的戒日帝國國王,聯合了天竺南面高原上的王國,與秦軍打了二十年,可秦軍依借海上優勢,以及牢固的殖民地堡壘要塞,硬生生的站穩了腳,並最終鞏固了下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