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內軍是原來的三衛五府轉變過來的,隋朝時,十六衛中有十二衛是統領府兵的,其中除了外府兵,還有內府兵。左右衛統領的內府有親勛翊三衛五府,而其它十衛則只各統一個翊府,每個內府約千人左右。光是左右衛統領的五府就有近五千人。

  而這內三衛,實際總共是十五個府,約五萬五千人左右,全都是由二品到五品貴族官員們的子孫們選任,出身好,武藝強。

  大秦開國後,皇帝羅成乾脆把這三衛五府的十五個內府單獨出來,另設為內衙親軍,建立了十二個府,每府到現在實際上是有一個軍一萬二千人,親軍總共是有十四萬四千人。

  親軍已經不再僅限於是貴族官員子弟,而且還有死於王事的烈士子弟等,相對來說,親軍出身確實還是不錯的,不是勛貴子弟,就是忠良之後,但問題是親軍長期駐於六京,負責的是皇帝和太子的宿衛隨從等任務,打仗較少,導致現在親軍戰鬥力下降的厲害,真要拉出去打仗,肯定已經遠不如邊疆的軍區衛府兵了。

  他們裝備精良,上升渠道又好,可就是越來越不能實戰,這對皇帝來說,是個很大的問題。

  這就意味著,將來不久之後,邊疆衛府團營戰鬥強悍,可中央腹心的內衙親軍卻成草包。

  而以募兵為主的北衙禁軍,雖然有時也會奉命出征,比親軍戰鬥力稍強些,可也在變弱。

  軍隊不打仗,又總呆在繁華之地,變弱是遲早的事情。

  而衛府的邊軍,他們有那些分封的老兵騎士們統領訓練,面臨著複雜的邊疆形勢,甚至經常得打仗、平叛剿匪,戰鬥力保持的很好。

  當初分設北衙禁軍,是考慮到府兵是兵農一體,而開國之初,戰事頻繁,若是頻繁徵召府兵,那麼就會耽誤府兵們的耕種生產,會使的府兵負擔極重,導致府兵最後無人願當。

  為此朝廷才另設北衙禁軍,募兵擔任,負責禁衛京畿,鎮守重要關隘軍鎮,因為募兵,所以無輪換之需,可常備鎮守。

  「朕擬了一個新的軍制,大家看一看,議一議。」

  第1519章 軍區

  內侍監韋忠賢給每位御前大臣發了一本摺子,裡面正是皇帝親自擬定的新軍制構想。

  樞密使李靖、兵部尚書徐世績,這兩位如今朝中分掌軍令、軍政大權的大臣,率先看了起來。

  其實皇帝羅成的計劃倒也並不算如何複雜,可也確實是完全革新之制。

  皇帝計劃,將罷撤三衙。

  以後不再有北衙、南衙、內衙之分。

  也不會有什麼府兵、禁軍、親軍之分。

  由精銳老兵們授封的騎士,將取代過去的府兵,成為未來軍隊的基層核心。

  而將以義務兵制,取代原來的府兵制和募兵制。

  未來只有那些精銳的老兵們,才會被授予騎士頭銜,成為職業士官,朝廷會授給他們比普通百姓更多的永業田,並授給他們戰馬、鎧甲、武器等裝備。

  騎士們成為職業的士官,輪番當值,上番時入軍隊中訓練帶領部隊,不上番時可在家休息耕種田地等,若遇打仗,按戰事規模徵召。

  騎士們由朝廷提供裝備,並且在上番當值時發給軍餉,不當值時給予基本津貼,徵召打仗時給軍餉以及獎賞,若有戰功,另有賞賜。

  而原來那些普通的府兵、募兵,統統取消,統一由義務兵替換。

  何為義務兵?

  就是每個年滿十八歲的年輕健康男子,都有義務免費為朝廷服三年兵役。服役檢兵以身體健壯、家裡丁多、富裕等條件優先徵選,點中義務兵者送軍中服役三年,服役期間只有基本津貼,沒有糧餉,但衣食等皆由朝廷負責,打仗若有功,則也一樣有獎賞。

  朝廷以道為單位實行軍區制,道左右都督即為軍區長官,但各軍區雖設軍區、軍、廂、團營等單位,但平時駐紮、訓練,以團、營為單位,團以上只做養將寄祿之所,是軍官們遷轉資序,統兵權只在團營,軍區不能直接統領軍隊、更不能直接調動軍隊。

  另一方面,羅成又讓軍隊搞輪調,京畿等重鎮的軍隊,則由各軍區中抽選精銳者組建番上宿衛,定期輪換。

  中高級軍官不統兵,平時統兵權交給團營軍官,訓練和日常管理交給騎士軍士長,中高級軍官們平時呆在各道或京師,負責研究戰法,教授培訓年輕軍官士官等,遇戰事再由樞密院、兵部抽選統兵指揮出征。

  「朝廷將擬設立三十六個軍區,每個軍區編設兩軍,不過在非戰之時,每軍區平時只半編。」

  「騎士將分為騎士長、騎士、侍從騎士、見習騎士,分別對應軍士長、高級士官、中級士官、低級士官。」

  「各級騎士滿編,每軍騎士與滿編士兵比例為一比五,軍官與滿編士兵比例為一比二十。」

  李靖迅速在心裡計算了一下,全國編設三十六個軍區,每軍兩個軍,一軍滿編一萬二千,意味著若是滿編則全國保持兵力八十六萬四千人。

  皇帝說平時只保持半編兵力,那麼也就只有四十三萬二千。

  但是騎士和軍官依然滿編,那麼實際數量可能達到五十萬左右。

  只是這騎士數量比有些驚人,一比五,那就是軍隊兩成是騎士,八十六萬多人,那豈不是得有十七萬多騎士?就算騎士劃分四階,不同級別騎士授給的田地、裝備、軍餉、津貼不同,但這數量是不是太多了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