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馬周問,「真臘、驃國、獅子國、信度、大食等的仗不打了嗎?」

  「打,繼續打,但是要換一種模式打,我們逐步的蠶食就好了,建殖民據點,就是李世民在信度的那一套,一點點的來,不要搞全面戰爭,不要想著三五月就滅國之類的,太遙遠了,我們不玩過去這套了。」

  不管是中南半島上的水陸真臘還是驃國,又或是海上的獅子國、崑崙奴,或是波斯海紅海等地的那些天竺人或是阿拉伯人,太遙遠了,戰爭不會停止,可戰爭的思維和模式都要變了。

  第1518章 雙刃劍

  大秦的軍隊很強,也很多。

  秦軍百萬,陸地海上,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三衙大軍,更是數量驚人,這些年征服滅亡了多少周邊蠻夷,數不盡勝。

  百戰雄師,所向無敵。

  這是一把最鋒利的劍,但現在,皇帝開始考慮的已經不再是這劍的鋒利,而是這劍的安全。

  高句麗、新羅、百濟、東瀛、流球、林邑、扶餘、突厥、吐谷渾、吐蕃、薛延陀,以及西域諸國等等,很多都已經成為了歷史名詞。

  大秦的軍隊遍布四面八方,都是百戰精銳。

  這些軍隊基本上隸屬於三衙,這些年又興起了一個強大的騎士階層,加上那些軍功封爵的軍事貴族們,可以說這是一支毫不弱於這些年興起的科舉文官集團的勢力。

  在邊地,有著數千記的大大小小的封侯們,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軍功貴族們,從國王到男爵,九等爵位遍及東西南北。

  而在邊地那些新征服開拓之地,朝廷更是遷移授封了數以萬計的騎士們,這些大秦軍隊的核心骨幹,是朝廷最有力的戰鬥軍官團。

  毫不誇張的說,大秦這些年能打下這麼大大的疆域,這些軍事貴族和騎士們確實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他們分封邊地後,也為朝廷守住這些邊地,再次立下大功。

  可現在皇帝不得不往另一個方向想,這麼強大的軍事貴族集團,會不會太強大了,能不能一直忠誠可靠,當他死後,他的子孫能得到這些人的效忠嗎?

  還是說,這些人早晚會成為北魏的六鎮邊軍?

  皇帝不敢確定,他只知道這些人這些年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現在大秦的軍事現狀,並不太好。

  「朕要重新調整一下帝國的軍事部署。」

  宣政殿。

  皇帝難得的召集了御前大們,這幾年,就算有事,皇帝也一般是先派人跟太子說,或是召見太子,然後再讓太子代他來主持宣政殿會議,與宰輔們商議處理。

  今天皇帝意外的召開這次會議,大家來前都不知內容,但也知道事情不簡單,誰知道一開始,皇帝就說出了要調整軍事部署。

  國家大事,在祀與戎。

  兵馬軍事,這是軍國大事。

  而且他們相信,這絕不是什麼簡單的調整兵馬部署之類的,因為若是如此,則根本用不到皇帝親自主持這個會議,他一道聖旨,或是太子的一個令,就足夠了。

  這必然會是涉及深遠的一個調整。

  皇帝的兩鬢已經有了些白髮,有些大臣驚覺自己上次見到聖人已經是幾個月前的事了,那時聖人還是滿頭烏髮,怎麼現在都兩鬢髮白了?

  羅成手指輕輕的敲打著面前的御案,太子坐在一邊,正襟危坐。

  「我大秦繼承隋,軍事制度上也是繼承隋制,一開始也是以府兵立國,後來稍有改變,增加了禁軍募兵,再後來把內府從衛府中獨立出來,整合成內衙親軍,此後多年,基本上都維持這一制度。」

  皇帝話緩緩道來。

  從當年隋征高句麗的左五軍,到後來的關外遼東軍,再到後來入關奪取天下,再威震四夷八方,秦軍越戰越強。

  「現如今呢,朝廷軍隊分隸三衙之下,北衙有十二軍,內衙有十二府,南衙有十二衛,諸衛軍府人數各有不同。」

  大秦立國雖才二十年,但軍制其實也是在緩緩變化的。

  比如一開始,南衙府兵也是要輪番上京宿衛的,北衙和內衙的禁軍和親軍,也都是交替輪值,各有職責。

  但到了現在,南衙府兵,基本上已經不再番上宿衛,他們主要是部署在中原四邊之地,五百人一營,兩千人一團,一萬二千人一個軍,慢慢的已經形成了邊疆軍區制。

  基本上一個道都會有一到兩個軍駐守,這些府兵都是已經拖家帶口遷移過來,在這邊分田授地落地生根的移民邊軍。而每個衛府里,那些精銳的士官、軍士長們,又基本上被授封為騎士,在邊地擁有更多的永業田,同時有著朝廷授給的更精良的鎧甲裝備坐騎等。

  團、營軍官只負責統兵,騎士們負責管理、訓練府兵們,至於更上級的廂、軍部,只是高級軍官們的養將寄祿衙門,他們既沒有調兵權也沒有統兵權,只有在得到上面命令的時候,才會有指揮權,從下面軍區各團營抽調騎士、府兵們組建成野戰軍團出戰。

  各道的左右都督指揮使,更多的是負責一道的徵兵、後勤、裝備等這一塊,一樣是沒調兵權的。

  不過現在這一套,還沒有形成制度。

  但相對來說,邊疆軍區的府兵們戰鬥力很高,尤其是有那些騎士們為核心,戰鬥力強,戰鬥意志也高。

  可相比之下,駐於六京、九府以及一些核心關隘要鎮的禁軍和內軍,就相比之下差的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