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直到殿試前一天才回來。

  這些天的清修讀書,使的他的頭腦依然清醒,思路依然敏捷。

  考試時間才過半,結果馬周就已經答完並檢查好謄寫好了試卷。

  羅成坐在殿上,目光在二百三十名貢士中來回的掃過,這些從天下十萬讀書人中精選出來的貢士,確實個個儀表堂堂,年長者有四十來歲的,年少者也是二十出頭,並未有十來歲的神童或是白髮的老儒。

  每個人都長的也不錯,很符合身言書判的條件。

  羅成也早看到馬周早早就答完了題。

  他笑著對今天同在殿上的房玄齡、魏徵幾人道,「朕看馬周是覺得這考試題目太容易了些啊。」

  魏徵道,「此子有些鋒芒過露了些,就怕剛過易折啊。」

  「多愛惜些就是了,年輕人嘛,沒有銳氣豈不就死氣沉沉?」羅成笑道。「朕覺得,既然馬周這麼早就答完了,不如再增加一場答辯面試好了,這也符名身言書判里的言。」

  房玄齡等人有些意外,科舉考試的內容那都是幾經商議後才定下的。

  「科舉本來沒有殿試,也沒有縣試、郡試、道試等,可現在不也有了,如今朕要再加一道面試答辯,也可以的。」

  皇帝如此說,眾臣自然也就沒有異議。

  到日暮時分,貢士們一起交卷。

  馮力士上前,對士子們宣布要加考一場口頭答辯,要接受皇帝和八位考官們的提問。

  答辯不僅限於他們的時務策論和疑案判決。

  有些貢士們聽了,不由的頭大,這種面試肯定容易緊張,尤其是根本不知道皇帝和考官們會提什麼方面的問題。

  當然,馬周卻依然十分平靜。

  「聖人有諭,召會元馬周第一個上前答辯,所有貢士皆在殿中聽辯。」

  這就是公開答辯了,有些人更緊張了。

  馬周起身站起,叉手回禮,應喏上前。

  「馬周,朕問你,何為華夏何為蠻夷?」皇帝一上來就直接問了一個華夷之辯的大問題,這個可是爭論了千年的大課題,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思想主流。

  馬周略加思索,答道,「回復聖人,學生以為,華夷之辯不能僅以血緣或地域而論!」

  「四夷之民長有重譯而至,慕中華之仁義忠信,雖身出異域,能馳心於華,吾不謂之夷矣。」

  「而中國之民長有倔強王化,忘棄仁義忠信,雖身出於華,反竄心於夷,吾不謂之華矣。」

  「豈止華其名謂之華,夷其名謂之夷邪?華其名有夷其心者,夷其名有華其心者,是知棄仁義忠信於中國者,即為中國之夷矣,不待四夷之侵我也,有悖命中國,專倨不王,棄彼仁義忠信,則不可與人倫齒,豈不為中國之夷乎?四夷內向,樂我仁義忠信,願為人倫齒者,豈不為四夷之華乎?記吾言者,夷其名尚不為夷矣,華其名反不如夷其名者也。」

  馬周朗朗揚聲,自信答辯,皇帝聽的連連點頭。

  第1332章 不想當宰相的狀元郎不是好秘書

  先秦之時,古人以文明禮儀來區分華夷。

  合於華夏禮俗者為華,或稱夏、華夏、中國。不合者為夷,或稱蠻夷,化外之民。

  春秋時,孔子著春秋大義,提出尊王攘夷,而楚國自稱蠻夷,後文明日進,與中原諸夏會盟,則不復以蠻夷視之。鄭國本為諸夏,後行為不合義禮,因被視之為夷狄。

  「春秋左傳記,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而到了漢晉以後,華夷的區分又有了變化,特別是經歷了五胡亂華之後,對於華夷之別,開始加入了血緣關係,甚至將血緣列為華夷之辯的首要條件。這是因為五胡十六國時代,華夏遭受胡人入侵,飽受蹂躪,當時的北方漢人甚至差點族滅,故此對於華夷之辯更注重血緣。

  地域和文化禮儀反而放到了後面。

  房玄齡提問。

  「左傳有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何解?」

  「回房相,春秋管仲曾言,『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當年狄人進攻邢國,管仲便力諫出兵救援。戎狄、禽獸也,畏威而不懷德!」

  「夷不謀夏,夷不亂夏,這是以武力打出來的,不是妥協優待出來的,沒有強大的武力,強硬的態度,他們是不會放棄對神器的窺探的。」

  羅成對馬周開始的那段論點很感興趣,馬周對夷很鄙視,充滿歧視,也有很強的防範之心。不過他又說,華夷並不是以血統和地域來論的。哪怕是再根正苗紅的漢人,可如果反竄心於夷,那麼就算身出於華,也不能稱他為華了。

  他的觀點,還是認為,華夷的區分,關鍵在於文化和心理認同。

  這一點羅成很贊成。

  這就好比後世的那些香蕉人,本身出於華,可是到了國外後,早就心理認同了外國,不把自己再當成華,竄心於夷,這些人自然就不能再算是華夏了。

  而有一些蠻夷,歸化華夏,尤其是一些蠻夷遷移內地入籍落戶,幾代之後,他們的子女說著漢話,習著華夏禮儀,甚至心裡認同也完全是華夏,這些人便已經不再是蠻夷而是華夏了。

  「馬周,大秦又當如何對待四周之蠻夷呢?」

  「回聖人,學生以為,對於夷狄,不能過於寬厚,夷狄終究是畏威而不懷德之禽獸也,不懂仁德只畏刑威。故要時刻提防蠻夷,對於蠻夷要先示威後宣德,四方之蠻夷,有欲內附者,可遷入落籍,但不可有特殊優待,更不能給予保留其傳統習俗等,也不許聚落居住,歸化入籍者,須得從此著我華夏衣裳、說我漢人言語,繳納稅賦,遵守國法,改漢姓名說漢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