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樣的戰爭是秦軍以前沒打過的。

  「杜僕射說的確實有道理,河隴枯竭,關中空虛,確實到了極限。那就高昌、伊吾各駐軍一廂四千人馬,敦煌也駐軍一廂四千,程咬金和裴行儼統兩軍四萬八千,除此六萬軍,北路十五萬軍其它九萬人,皆令返回軍府,解甲歸田。」

  「而北路河西之地,徵召起來的郡兵、鄉民,以及三十餘萬民夫,皆令返回歸家。」

  有的時候,後勤的崩潰,會比前線的戰敗更可怕。

  前線偶爾一城一池的得失,都還不算最糟糕的,最怕的就是組織和後勤的崩潰,這才會是最要命的。

  之前秦軍的弦繃的太緊了,現在是時候得稍放鬆一點點,要不就要繃斷了。

  不過對於青海這邊,皇帝卻考慮的更慎重一點,畢竟河西本是秦地,但青海可是吐谷渾的地盤。

  皇帝削去了留守青海五萬軍的一半,留下了兩萬四千人,保留一個軍的兵力。

  但之前徵召供應青海的幾十萬關中隴右郡兵、鄉勇、民夫,皇帝卻只留了一兩萬人繼續運糧,其餘全都下令讓他們結束返鄉。

  第1020章 寇可往吾亦可往

  皇帝見杜如晦與王子明把大秦如今的家底兜翻過來後,也想不到情況比預料的還要嚴重。前線打起來是硬氣,贏了也高興,但大秦的那點家底都給打光了。

  這一次作戰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不論是在西域還是吐谷渾作戰,都是遠離中原之地,全靠中原後方補給,轉運都是千里以上距離。

  再一個就是秦軍事先沒有準備,倉促應戰,十分被動。

  更兼作戰之地都是無法補充之地。

  當初羅成不論是在關外跟高句麗人打,還是在代北跟突厥人打,都沒有這麼惡劣的形勢。高句麗山城眾多,起碼能夠就地補給以戰養戰。而與突厥人打,也有太原、馬邑這樣的邊塞重鎮的錢糧支持。

  「蘇定方那邊還沒有消息過來?那就召回一軍人馬,給他留一軍兩萬四千人,如今形勢已經緩解許多,朕相信只給他一軍,他也一樣能夠建功。」

  劍南也是邊疆偏僻之地,糧草後勤供應也是個大問題。多兩萬四千兵馬,就意味著得增加十萬左右的民夫,得多消耗百萬石的糧草。

  「把這一軍調回中原,各返軍府,以備江南三藩。」

  ……

  伏俟城。

  皇帝的特使以最快的速度從長安抵達,兩千餘里的路程,這位特使僅僅用了五天時間。抵達伏俟城的時候,這位特使腿都走不了路。

  「陛下詔令,伏俟城交由大將軍馮孝慈接防。」

  秦瓊一干將領認真的聆聽聖旨。

  「馮大將軍正在金城郡,與樞密使張帥談關於撤返部份兵馬以及民夫等事宜,稍後就將趕來。」

  吐谷渾的十五萬秦軍,這幾個月的大戰,還有此前的三戰三捷,先後也是傷亡了數千兵馬。

  如今皇帝有旨,要令秦瓊、尉遲恭和來整三將,率三軍南下解大非川之圍,令馮孝慈來接防伏俟城,統一軍兩萬四留守,其餘的兵馬都解散歸府。

  這意味著要就地解散五萬兵馬,而在隴右,還將解散五萬防禦兵馬,同時要解散三十萬民夫,數萬郡兵鄉兵。

  尉遲恭有些牢騷。

  「怎麼我們打了大勝仗,還給削兵?」

  「鄂國公,實是朝廷也已經支撐不起了。」

  「支撐不起,之前也支撐這麼久了,就差這一會了?吐蕃還沒擊敗,大非川還沒解圍,不給我們增兵,反而減兵,十五萬變七萬二,這是哪位宰相的意思?」

  特使如實回道,「這是陛下的意思,陛下說伏俟城南下大非川雖還有八百里路,但已經沒有敵軍攔截,可安然而下。再者,吐蕃人其實也撐不住了,你們此次南下,有可能都跟他們交不上手。」

  「再者,兵越多,後勤供應越難,青海這邊糧草轉運實在艱難,所以陛下的旨意是乾脆不以關隴民夫轉運糧草,而是直接以在吐谷渾作戰所奪取的牛羊馬匹等牲畜隨軍為糧。」

  這一次進軍,將不攜帶糧草,不配隨軍民夫。

  就由軍中輔兵趕著牛羊攜帶一些軍械補給隨軍南下。

  「劍南方面,還有蘇定方將軍的一個軍,會從側後方支援你們。」雖然現在都還沒蘇定方的消息,但這起碼也還有一個軍。

  「這是讓我們學吐谷渾人的作戰方式了?」

  「陛下說,吐谷渾人、吐蕃人都是如此,敵可往,我秦軍亦可往,他們沒有民夫轉運糧草,那麼我軍也一樣可以。」

  秦瓊笑笑,「陛下說的很有道理,我軍三戰三捷,也確實新繳獲了不少的牛羊駱駝馬匹等牲畜,還有不少肉乾呢,這次我等也就學一學那蠻夷行軍,驅牛趕羊南下,不帶民夫,不攜輜重,如此,咱們照樣能殺他們個人仰馬翻,請代為轉奏陛下,臣等定擊敗丑蕃,解大非川之圍,收回整個吐谷渾!」

  身為前線統帥,秦瓊能夠理解後方朝廷的壓力。

  先前那是萬分危急之時,當然顧不得各種算計,只能是拼盡全力。

  但形勢好轉,便得開始考慮其它。

  讓幾十萬上百萬的民夫一直在前線,這本就不是長久之事。

  再說,七萬二千人,滿編的三個軍,秦瓊認為足夠了。

  「尉遲將軍、來將軍,請立即召集軍中將校軍議,準備補充滿編三個軍,然後立即南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