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航運打通之後,關中與河套便不再是單薄的一根線繫著。

  同時,一條黃河航線,還能將長安、河西、隴右、朔方、定襄這幾大塊緊密的聯結在一起。

  一千五百里直道,一千五百里水道,關隴河朔完全打通,聯結一體。

  皇帝劃出的第三條線,便是自漢中通巴郡,再抵黔中,接雲南、通廣南,並與劍南相通。

  這條西南大動脈,則完全是把整個西南諸道地區,給串通聯結,將他們盤活一起。

  皇帝劃出幾條線,於是整個西北和西南地區,都變成了巨大的工地。

  沿處可見的造船廠,四處都是木材廠,依拖一條條的河流谷道,按照皇帝的路線,要把沿途的這些舊路聯通起來。

  這是大工程,西南西北諸郡,幾乎全都動員了起來。

  每天都有新船入水,道路上車馬飛馳,一隊隊的奴隸被送過來,還有無數的百姓在農閒時響應官府號召,應役接受僱傭前來修路賺錢。

  諸道各郡縣,實行全面規劃,然後分片包幹的形式,大幹特干。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每隔十里一座墩堡,每二十里一座驛站,三十里必有一座兵站,五十里必有一座軍堡。

  這一條,一支隊伍沿著初具雛形的漢黔道而來。

  隊伍里一個年輕人看著沿途修路的人,早已經沒有了最初時的那種好奇與興奮,他叫李三郎,又名李三寶,江南西道廬陵郡人,打小家貧,於是入商鋪做了個夥計學徒。這年代的夥計學徒沒後世那麼簡單,進了商鋪要拜師傅,頭三年什麼也不讓你學,只是打雜侍候師傅。

  用師傅的話說,這就磨性子觀品性,學手藝不難,但養人口難。如果這三年裡,學徒不耐煩受不了,那就會被驅逐出去,根本不會傳授技藝。就算過了這頭三年,師傅也不是一下子把手藝傳給你。

  第二個三年,只教基本功,同時侍候師傅的事也不能免。等到第三個三年時,才能讓你上手些簡單的,第四個三年過了,能勉強算是出師了,但還得繼續給師傅給鋪子裡做事,是沒有隨意跳槽一說的,甚至夥計前十年,基本上都沒有薪水,能有口吃的就算不錯了,逢年過節的再發點東西,就算主家大方。

  如果沒有隋末這場動亂,或許李三寶這輩子也就這樣定性了,熬三年又三年,從學徒到夥計,然後再到管事再到掌柜,老了的時候,或許也能積攢下一小筆錢,然後回鄉買點田地,安享晚年。

  只是世道動亂,去年他隨師傅北上到豫章郡做買賣,結果遭遇到了林士弘和沈法興兩家交戰,師傅被殺死,貨物被奪走,他跳江才逃的一命。後游到長江北岸,成了一個流人。

  好在他運氣較好,此時北方一統,相對更安穩。

  而南方三藩雖奉秦國正朔,北方不南征,但三藩自己卻又還是相互攻伐不斷。

  稅賦也高,還有各種攤派,於是許多江南百姓,便都偷偷的渡江北上,對於這些南來之人,大秦朝廷向來還是比較歡迎的。

  第944章 西海王國

  李三寶雖才二十出頭,但因為在商鋪里都當了十二年夥計了,因此多少識的幾個字,人也較靈活,所以他很好運的最後被安排了個差事。

  從江南之地,逃到中原,再定居到洛陽,李三寶感覺日子發生了飛速的變化。

  不久前,晉王羅嗣業被皇帝封建於青海湖邊,改封為西海國王,並讓他前往就藩建國。羅嗣業便在洛陽城開始招募封戶。

  朝廷給出的政策是願隨嗣業去西海封地者,良民願去者授田給地,並發一筆安家費,其在中原的房宅田地,還都可以賣給官府回收,到了那邊,又由嗣業出錢幫他們建房安居。而如果是官奴,願意去者,則放免還良,同樣賜田給地。

  李三寶雖然在洛陽有一份差事,但他看了這份招募令後,也十分心動。他希望能夠有一塊自己的田地,有自己的宅子。就算去遙遠的西海,可他覺得也不錯。留在洛陽,這邊地少人多,他很難分到屬於自己的田地,他不想永遠做個商鋪夥計。

  應募受招之後,因他口齒伶俐,辦事勤快很快得到了嗣業的賞識,特意提拔他為西海王國的一名國官小吏,負責協助招募。

  嗣業對於願意應募的人很大方,他是皇帝的兄長,軍功著著,得到的賞賜無數,他也不缺錢。

  每個願意隨他去的人,他都給出了不少的安家費,甚至為他們採買了路上的帳篷、鞋子衣物和糧食等。

  皇帝給嗣業西海八百里土地建國,又許他招募三千戶封戶子民,並給他八百名親衛騎兵,同時隨嗣業前往的還有二十名僧人二十名道士,以及二十名儒生,他們將跟隨前往,在西海王國建立佛寺道觀和儒家學院。

  因為他應募的早,又得了嗣業賞識,因此成了王國的國官小吏,也便比其它人知道更多的消息。

  比如說,嗣業的西海國八百里封地,其實是在吐谷渾國內,而現在吐谷渾國正內亂。年前,使臣唐儉出使吐谷渾,助吐谷渾王子慕容順兵變,奪取了吐谷渾王城伏俟城,並幽禁了老汗,成為吐谷渾的新汗。

  而他的兄弟慕容恪和叔父還有相國天柱王,都因此在地方舉兵造反。

  這個時候,慕容順急需得到朝廷的全力支持,皇帝同意出兵助慕容順平亂,但也讓唐儉嚮慕容順提出了許多條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