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山區裡的那些高句麗山城,此時都成為了駐遼隋軍的鷹揚軍府或軍鎮、戍堡,或屯莊。

  春天,北國的冰雪融化,河水暴漲,讓河流變成運河的同時,卻也開始威脅著河兩岸的屯莊和田地。

  雨季馬上要到來。

  無數青壯正在奮力的築城建村,他們採用最簡單的夯土方式築牆,把處理過的土放進兩塊木板中間,夯實成牆。然後他們砍伐樹木,用木頭和樹皮、茅草蓋房頂。

  每個人都在忙碌著,沒有閒人。

  羅成還在各個城裡設立了市場,在一些大河渡口附近還設立了渡口草市。

  但羅成也規定,嚴禁翻牆。

  「翻越縣城之牆,杖九十。翻越郡城之牆,處一年勞役。翻越軍鎮堡壘之牆,處死!」

  他還在遼東六郡,每郡各設三縣,規定,百姓不得隨意出縣境,出入縣境必須先到官府辦理過所,持證明方得出入縣境,而且得有正當理由。

  他允許遼東百姓攜帶刀劍,鼓勵大家練習騎射,甚至只要成為鄉勇,就有資格持有一套鎧甲,但須在官府登記,也必須在官府購買,不得私造。

  羅成不但在每座城池都設有駐守城門的士兵,而且在各條道路、河流渡口,都設了關卡,派了崗哨,並派人巡防。

  府兵、郡兵、鄉勇交錯聯防,形成一道嚴密的網。

  在夜晚,羅成實行宵禁制度,天黑以後,各城各堡各屯緊閉大門,禁止在屋外走動,禁止喧譁,更不得出入城堡。

  而在遼東,最讓人驚奇的不是這一座座原來高句麗人城池堡壘的大變身。

  最讓人驚嘆的是在遼東,你看不到一個閒著的人,更找不到一個乞丐流民。

  羅成禁止有乞丐,對付乞丐的辦法也很簡單,不是驅趕,而是讓他們去屯田。就算是殘疾不能勞動者,也都被收進了專門的營地,有節度使府為他們提供最低的溫飽保障,但同時也會發給他們一些最簡單的手工活,讓他們力所能及的勞動換取。

  而如果是好手好腳卻不肯幹活而乞丐,一次發現,是送去屯田。若是還逃跑再乞丐,再次發現就直接送去最苦最累的礦山勞動。

  此外,羅成將所有的市場都納入節度使管理,並且一改大隋無商稅的慣例。

  出入市場有入市之稅,交易有交易稅,並且規定大額交易必須立契,由官府蓋印備案,並收取相應的契稅。

  基本上,坐商得征往賣之稅,三十稅一,這也就是市稅。

  而行商,得收通過之稅,依然為三十稅一。

  此外交易還有輸估之稅,並需立契,為帶有契稅性質的交易稅,為二十稅一。

  不過羅成也規定,凡在關外十一郡之地,散碎貨物不滿百錢者不計稅,另外行商的關稅,十一郡境內,只准徵收一次。

  此外。

  羅成還規定在關外十一郡,糧食禁止出關,並且本地所產糧食只能由官府收購,禁止私人販賣,並且所有糧店,統一由官府經營,價格也由官府定製。

  私人要在關外經營糧食生意,只能從關外自己運糧過來,羅成規定對外來的糧食免徵關稅市稅交易稅。

  另外,羅成還規定百姓購糧,實行按身份限量數量購買,每月購買超過限量的糧食,實行階梯糧價,超的越多,價格越高。

  並且羅成還在遼東禁止放高利貸,他還禁止遼東土地私下交易買賣。

  他還在遼東禁止百姓私自釀酒酒水飲用和售賣,禁止屠殺牛、馬、駱駝、騾、驢等這些能夠幫助生產的牲口。

  從大業十年的春天,到大業十一年的夏天。

  羅成在遼東發起了大屯墾運動。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他沒有向淵氏朝鮮發起戰爭,而是全力的在墾荒屯田。他不但的從中原招募流民過來,然後讓他們建立屯莊,讓他們墾屯耕種。

  另一方面,羅成也在農閒之時,興修水利,建造城堡,訓練府兵、郡兵和鄉勇,打造軍械,牧養戰馬,修造船隻。

  淵氏依然控制著四郡之地,而楊萬春也依然控制著平壤一帶的樂浪郡。

  淵太祚試圖想要出兵征討楊萬春,但羅成出言警告。

  而楊萬春在感受到淵氏的壓力之後,最終也只得向大隋請降,羅成派兵將齊王楊暕送到了平壤,在原來被夷平的舊址上,建立了一座新的平壤城,雖然遠不如從前那座千年平壤大,但城頭上飄揚的卻是隋軍的旗幟。

  平壤城北,有一座長安宮,是齊王的王宮,王宮北門,駐紮著兩千齊王的帳內親軍。

  到大業十一年的夏天。

  關外已經收穫了三次,遼東的府兵依然是五萬一,但郡兵已經達到了六萬,而鄉勇數量更是還有十萬之眾。

  整個關外六郡,擁有人口一百二十萬之眾,這是相當驚人的。雖然六郡人口加起來還沒河北清河郡一郡的人口多。

  但在羅成任節度使之前,整個遼東六郡,加上軍民,都不超過二十萬人,甚至在更早的大業五年,遼西郡才七百戶人口,柳城郡也才兩千多戶人口。

  不過這一百二十萬之眾,不是按朝廷的戶籍法計算的,而是把所有的人口都算進去了,沒有什麼良賤之分,不管是漢人還是高句麗人又或是什麼契丹人,只要是在六郡境內長住的,便算是忠武節鎮守下的安東道百姓人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