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種地方留守,其實就跟以前的都督或總管沒什麼區別,換了個名字而已,但依然比郡守等權力大的多,不但能夠管一郡或數郡之政務民事,還能管轄內所有兵馬。

  這種留守,其實已經是常設官衙,不但有留守,還有副留守,另外還有六曹參軍事、主簿、長史、司馬等全套屬官。

  一地留守,總管一地軍、民、財政大權。

  皇帝授羅成為遼東留守,這算是又新設了一個地方留守,而且這個留守比起其它地方留守,無疑權利更大。

  因為皇帝說這個遼東留守,總管遼東、柳城、遼西、新城、建安、旅順、玄菟、樂浪、帶方、真番、扶餘十一郡。

  臨渝關以外,大海之東,十一郡之地,全歸這個遼東留守管轄。

  雖說扶餘、玄菟、樂浪、帶方、真番五郡,其實現在還在高句麗人手裡,不過是稱臣了而已,可就算除去這五郡,那民還有六郡之地,有十萬之兵啊。

  若是平時,估計皇帝也不會輕易的設立這個遼東留守。可是此時,皇帝只覺得對羅成很是虧欠,畢竟因他聽信宇文述的讒言,結果就懷疑羅成,還讓宇文化及給暗傷到他。

  「朕不覺得有什麼不合適的!」

  之前羅成任遼西遼東撫慰大使,但這撫慰大使不是常設職務,只是個臨時差使,一旦任務結束,就要交差,另外也不會有常設的屬官屬吏。但這遼東留守不同啊,遼東留守就跟遼東太守一樣,這是常設衙門常設職務。

  按大隋的官制,是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謂之四考,任期以四考為限,考滿停職由他人接任,若無人,則待替,經五考後必須停職任他職。

  按這個制度,一個官員正常任期是三年,也就是經過三小考一大考這四考,如果沒有人接任,那麼頂多可以再留任一年,四年干滿必須改任他職,如果沒有合適官職授予,那就只能先停職待授。

  當然,如果在考核中表現特別好的,也可能提前就升任,或者是考核中特別不好的,沒任好就罷免的。

  可一般情況下,那都是三年一任。

  讓羅成在遼東任滿三年,誰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畢竟一人掌握六郡,統十萬之兵啊。

  可皇帝這人有時就喜歡順毛摸,他只聽自己想聽的話,你說其它的,他根本聽不進去。

  就比如現在,他完全不理會宰相們的暗示,鐵了心就要授羅成為遼東留守。

  老宰相蘇威一直不吭聲,他早看透了皇帝的性子,所以懶得廢那口水,心裡在暗暗想著,這羅成,這下子算是成了海東之王了。

  第549章 功蓋漢武

  蘇威三起三落,此時雖知自己更多是皇帝的一個擺設,因此也便樂的逍遙,多數時候真的只做個擺設。

  皇帝要授羅成遼東留守,他也不反對,就算皇帝真給羅成封王,他一樣不會反對的。反正一把年紀了,也經不起折騰了。

  不過虞世基、裴世矩、裴蘊三人卻都依然堅決反對。

  他們認為,羅成雖東征有功,可畢竟年輕,今年才二十一歲,不過是剛成丁的年紀,現在居然要做十一郡的遼東留守,這豈不是有些過於荒唐了。更何況,遼東還有十萬兵馬呢。

  「陛下。」

  「遼東有快馬奏捷!」

  這個時候,有內侍進來稟報。

  楊廣有些意外,「又有捷報?」

  羅成都昏迷不醒了,這個時候還能有什麼捷報?

  等內侍把捷報送上,楊廣越看越欣喜。

  「你們瞧瞧,好好瞧瞧,看看羅成多會辦事!」

  皇帝對著那幾個堅決反對羅成任留守的宰相揚著手中的捷報,然後讓內侍送給他們看。

  捷報傳來,是關於羅成跟淵太祚達成的協議,由李世民親自到國內與淵太祚簽定的朝鮮條約。

  《朝鮮條約》算是第一份正式的條約了,畢竟華夏向來都是以天朝自居,周朝時諸侯們就搞尊王攘夷了,動不動就結盟打楚國蠻夷,而燕趙秦等國,更是把周邊的蠻夷們不當國,不斷的開邊拓土。

  強大的時候,只管打就是了,打到服為止,所以根本不需要什么正式條文條約。萬一實力不行了,那就跑嘛。

  比如衣冠南渡的東晉不就是如此,我打不贏我跑,然後我喊北伐,根本用不著結什麼條約,總之就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干不過了,就跑。

  楊廣最喜歡天朝上國,八方來朝的那種感覺,但他要維持這種天朝體系,靠的也不是什麼協議,都是實打實的出兵去打,打到服。不管你是東突厥還是西突厥又或是什麼林邑、流球,又或者是契丹、高句麗、吐谷渾,都是打到服為止。

  打怕了,自然就是臣子是弟弟了。

  不過羅成卻跟淵太祚搞了個朝鮮條約。

  這份條約完全就是由羅成親自草擬,條約聲明,遼東之地自古就是華夏所有,從遼河到貝江,從襄平城到平壤城,殷商時便有商紂王的叔父太師箕子東渡朝鮮半島,建立了箕氏侯國朝鮮,後來周武王到朝鮮封箕氏為朝鮮國君,封他為朝鮮侯。

  到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後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將軍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他是姬姓衛氏,衛國宗室後裔。進入朝鮮後,他後來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再後來推翻箕子朝鮮,自立衛氏朝鮮。

  漢武帝時派兵征服衛氏朝鮮,在半島的中部和北部設置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東漢末年,公孫氏占有遼東,並從樂浪中析出帶方,此後並為曹魏、西晉所承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