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此,段文振的新計劃,就是重新編制各軍,並裁減東征大軍數量。

  新計劃里,東征大軍數量縮減為三十個軍,為左右兩翼二十四軍,再加上御營六軍。

  這三十個軍,將分成三個進攻集團。

  分別為平壤海軍集團,編制八個軍,左軍第二、三、十,右軍的第二、四、六、十、十一八個軍號都授給東萊郡集結的兵馬,將之組建成海路八軍。

  海路八個軍的主帥為榮國公、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副將為精於水戰的原南陳大將周法尚。

  二十四軍中剩下十六個軍,則都為陸軍。

  段文振把這十六個軍分成兩大集團,其中六個軍目標為平壤,這六軍為左翼第一、第十一、第十二軍和右翼的第一、三、九這三個軍,六軍的作戰任務就是直趁平壤,與水師會合攻擊高句麗王都平壤。

  另外剩下的十個軍。

  左翼的四、五、六、七、八、九,和右翼的五、七、八、十二,這十個軍,則目標在遼河和鴨綠江之間。他們的目標,就是在御營六軍過河之前,攻擊遼東並負責控制這一區域。

  為先前前往平壤的六個軍解決後顧之憂。

  至於皇帝的御營六軍,作戰任務就是保護皇帝以及隨駕文武,並充當戰略總預備隊。

  「陛下,原各軍編一萬二千戰兵,八千輔兵,一軍兩萬人。而臣新計劃,則計劃每軍增至三萬五千到四萬人。」

  原本二十四軍之後,還有許多個軍,但現在段文振一刀下去,全壓縮到三十個軍里去。一軍三到四萬,三十個軍,也一樣能達到一百一十多萬。

  各軍的兵員增加,但總軍數編制減少,也是為了入遼之後更便於統一調動以及作戰。

  「各位愛卿覺得如何?」楊廣問。

  左衛大將軍宇文述出列。

  「陛下,臣以為這個計劃不錯,但如果遼東諸城未破,而讓六軍直趨平壤,還是很冒險的。畢竟從遼河到平壤,距離極遙遠,後方諸城未下,則糧食無法供應,只能隨軍攜帶糧草。哪怕一軍攜帶百日之糧,也還是隨時會有斷糧之險。」

  「那愛卿以為此計劃不行嗎?」楊廣問宇文述。

  「臣以為段兵部此計劃很好,就是入平壤六軍應當增強,可改六軍為九軍,這樣起碼也有三十萬的兵力,則如此一支大軍,攜帶百日之糧草,一路殺往平壤,一路上遼東各城高句麗人也不敢阻攔,若出戰,則擊潰之。」

  段文振計劃出六軍,兵數大約二十萬。而宇文述則說要出九軍,兵馬起碼三十萬。

  「陛下,兵貴精不貴多,若發九軍,則兵員過多,並不就有益。」段文振還是覺得六軍足夠矣。

  畢竟他認為,海軍還有八個軍,而且這八個軍只是海軍陸戰部隊,江淮水手船員並不算在其中的。

  從遼東過去六個軍,再從海上過去八個軍,則平壤城下匯合後,能達到十四個軍,一軍三萬多,總兵力可達五十餘萬,豈有不夠之理。

  「臣認為六軍足矣,臣還舉薦左先鋒將軍襄陽侯羅成為第一軍大將。」段文振又道。

  第330章 晉升大將

  「朕也認為羅成可任第一軍大將之職。」

  皇帝居然大笑著贊同了段文振的舉薦。

  可皇帝話音剛落,衛尉寺卿李淵便高聲出奏,「陛下,不可,萬萬不可。」

  楊廣一看是婆婆面李淵出聲反對,便有幾分不滿,楊廣和李淵是一對姨表兄弟,年齡也相差不大,李淵還大幾歲。可不知為何,楊廣從小就不太喜歡這個長了三個奶的表兄。雖說不久前才特晉升他為衛尉寺卿,但說不上有多喜歡。

  或者說,其實楊廣對那些關隴門閥都沒幾分喜歡,對他們,總是警戒中帶著提防。

  「為何不可?」楊廣收起笑臉問。

  李淵低著頭,「陛下,大業六年,羅成不過是一介白丁。大業七年,也只是九品縣郡兵都尉,大業八年,受徵召到涿郡集結,不過是帶隊的從八品府司馬。而如今,短短一年多時間,他就已經是從四品的虎牙郎將,還賜正三品襄陽侯爵,如今即是左先鋒將軍,又是第八軍亞將,可他才十九歲。」

  「陛下,才十九歲啊,如此年紀,卻要授他征東第一軍大將之職,太過兒戲了,還請陛下三思啊。」

  左衛大將軍宇文述立即跳出來跟著反對,也請皇帝收回這個成命。

  「陛下,臣李景敢問,這選將用人,是憑本事功績,還是憑資歷門第?」

  這話一出,引得眾人觀看,卻是長的極帥氣的美髯公李景。

  這位遼東太守,特意快馬加鞭好多天,才從遼東趕到臨渝宮參加這次御前軍議。對於李淵和宇文述二人對羅成的攻擊,他不能忍。

  「朕選將用人,自然是要看本事的。」

  「陛下,那用羅成為第一軍大將,就太對了。羅成雖年少,可年少又怎麼樣,想漢武帝用霍去病時,因為他年輕就放棄了嗎?而霍去病讓漢武帝失望了嗎?羅成雖年少,可入遼以來,屢戰屢捷,數次建有奇功,如此良將不用,更用何人?更何況,羅成過河之後,孤軍深入,卻能夠攻城奪地,屢建功勳,這難道還不夠證明他的本事嗎?」

  宇文述大聲道,「羅成又如何是孤軍深入,我兒宇文化及可也是右先鋒將軍,同樣率兩萬人馬過河,並且大東溝一戰,殲敵數千。若不是最後那羅成過來搶功,那淵建土就是我兒俘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