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考察,是由正在英國講學的熊式一教授接待的。熊教授也將一套《蕭伯納戲劇全集》贈送給梅蘭芳。這套由倫敦奧達姆斯出版於1934年的蕭氏戲劇全集與蕭氏贈送給梅蘭芳的戲劇集有所不
同,共收有劇本四十二個。 梅蘭芳和余上沅在倫敦結識了許多英國文藝界朋友,還觀看了不少歌劇和戲劇。恰逢美國黑人低音歌唱家羅伯遜正在倫敦演出,梅蘭芳懷著極大的興趣觀賞
了羅伯遜主演的一出反映黑人鬥爭的劇目《碼頭工人》。早在1930年梅蘭芳訪美演出時,就已知曉羅伯遜的大名,但是那次沒有遇見。時隔五年後,這兩位享譽世界的藝術家,終於在倫敦
見面了。他倆彼此交流了歌唱經驗和表演心得,並互贈了照片作為紀念。梅蘭芳希望這位熱愛中國、了解中國的黑人藝術家能到中國訪問,羅伯遜愉快地接受了這個邀請,可惜後來由於種
種原因,未能成行。梅蘭芳在離開倫敦前,和羅伯遜、好萊塢華裔電影明星黃柳霜、在倫敦教學的熊式一教授一起在倫敦合影告別。 回國後,梅蘭芳就有關此次訪蘇游歐情況的書面談
話在報紙上公開發表。其中將蘇聯對中國京劇的評論概括為三點,第一認為京劇里包括了歌唱、道具、舞蹈、武技等在內的綜合藝術;第二,舞台道具及色彩的運用既美觀又經濟;第三,
演員動作既有固定方式,又不致被固定方式所束縛。梅蘭芳認為京劇狀況雖未必如上述評論,但外人評論可以參考,表現出既注意廣納善言,又不迷信外人的寬闊胸襟與清醒頭腦。 梅
蘭芳在訪蘇演出後,順道至歐州旅遊考察,雖然只是走馬觀花匆匆走了一遍,但是看了許多西洋的戲曲形式,以資借鑑,用於中國戲曲的改革。
附錄附錄(1)
梅蘭芳先生大事年
表
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門外李鐵拐斜街一座梨園世家的舊居。
祖父梅巧玲(1842—1882)
清朝同治、光緒時期十三名崑曲和京劇著名演員之一。
祖母陳氏(1840—1924)
著名小生陳金爵的女兒。
父親梅竹芬(1874—1897)
京劇旦角演員。
母親楊長玉(1876—1908)
著名京劇武生演員楊
隆壽的女兒。
梅雨田(1865—1912)
著名京劇琴師、戲曲音樂家
1899年
梅蘭芳在北京百順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讀書。
1902年
正式拜吳菱
仙為師,學習青衣戲,學的第一齣戲是《戰蒲關》,後又學習了《二進宮》、《三娘教子》等共約三十餘出戲。
1904年
8月17日(農曆7月7日),在北京“廣和樓”戲館第
一次登台,在《長生殿·鵲橋密誓》里演織女。
1907年
梅蘭芳家從百順胡同移居盧草園。正式搭班“喜連成”演出。
1908年
8月14日母親楊長玉病逝。後
全家移居鞭子巷頭條。
1910年
梅蘭芳與王明華結婚。本年起,開始養鴿子的業餘愛好。
1912年
第一次與譚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劇目《桑園寄子》。
1913年
10月31日接受上海許少卿邀請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蘭芳第一次離開北京)。11月16日第一次貼演扎靠戲《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軸戲。本年,開始研究新腔並學習昆
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條。
1914年
1月,在慶豐堂與王蕙芳同拜陳德霖為師。本年,又先後從師喬蕙蘭、李壽山、陳嘉梁學習崑曲。又從路三寶、王瑤卿學戲。7月至
10月,在“翊文社”最初嘗試創編了時裝新戲《孽海波瀾》。本年,梅蘭芳對化妝、頭飾方面進行了改革。
1915年
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時裝新戲《宦海潮》。
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時裝新戲《鄧霞姑》。
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園首演創編古裝新戲《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劇舞台上使用追光,梅蘭芳則把燈光的作用
向前推進了一步。
本年,梅蘭芳開始學習繪畫,繪畫老師畫家王蘿白。此後,又結識了畫家陳師曾、金拱北、姚茫父、陳半丁、齊白石等。同時並與收藏家朱翼庵訂交,廣泛觀賞
書畫和古器物。
1916年
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的新戲《黛玉葬花》。
4月19日—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創編時裝新戲《一縷麻》。
1917年
梅蘭芳創編了神話歌舞劇《天女散花》。
1918年
梅蘭芳演出《遊園驚夢》。梅派《遊園驚夢》堪稱中國戲曲藝苑中的奇葩。同年創編演出了《麻姑獻壽》、《紅線盜盒》
。
1919年
4月21—5月27日應日本帝國劇場邀請,攜同“喜群社”訪問日本進行演出。先後在東京、大阪、神戶等地演出。
12月應近代實業家張謇邀請,第一次到
江蘇南通演出。
1920年
第一次拍攝無聲電影《春香鬧學》
1921年
年初,與楊小樓合作組織“崇林社”劇團。年末,與福芝芳結婚。
同,共收有劇本四十二個。 梅蘭芳和余上沅在倫敦結識了許多英國文藝界朋友,還觀看了不少歌劇和戲劇。恰逢美國黑人低音歌唱家羅伯遜正在倫敦演出,梅蘭芳懷著極大的興趣觀賞
了羅伯遜主演的一出反映黑人鬥爭的劇目《碼頭工人》。早在1930年梅蘭芳訪美演出時,就已知曉羅伯遜的大名,但是那次沒有遇見。時隔五年後,這兩位享譽世界的藝術家,終於在倫敦
見面了。他倆彼此交流了歌唱經驗和表演心得,並互贈了照片作為紀念。梅蘭芳希望這位熱愛中國、了解中國的黑人藝術家能到中國訪問,羅伯遜愉快地接受了這個邀請,可惜後來由於種
種原因,未能成行。梅蘭芳在離開倫敦前,和羅伯遜、好萊塢華裔電影明星黃柳霜、在倫敦教學的熊式一教授一起在倫敦合影告別。 回國後,梅蘭芳就有關此次訪蘇游歐情況的書面談
話在報紙上公開發表。其中將蘇聯對中國京劇的評論概括為三點,第一認為京劇里包括了歌唱、道具、舞蹈、武技等在內的綜合藝術;第二,舞台道具及色彩的運用既美觀又經濟;第三,
演員動作既有固定方式,又不致被固定方式所束縛。梅蘭芳認為京劇狀況雖未必如上述評論,但外人評論可以參考,表現出既注意廣納善言,又不迷信外人的寬闊胸襟與清醒頭腦。 梅
蘭芳在訪蘇演出後,順道至歐州旅遊考察,雖然只是走馬觀花匆匆走了一遍,但是看了許多西洋的戲曲形式,以資借鑑,用於中國戲曲的改革。
附錄附錄(1)
梅蘭芳先生大事年
表
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門外李鐵拐斜街一座梨園世家的舊居。
祖父梅巧玲(1842—1882)
清朝同治、光緒時期十三名崑曲和京劇著名演員之一。
祖母陳氏(1840—1924)
著名小生陳金爵的女兒。
父親梅竹芬(1874—1897)
京劇旦角演員。
母親楊長玉(1876—1908)
著名京劇武生演員楊
隆壽的女兒。
梅雨田(1865—1912)
著名京劇琴師、戲曲音樂家
1899年
梅蘭芳在北京百順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讀書。
1902年
正式拜吳菱
仙為師,學習青衣戲,學的第一齣戲是《戰蒲關》,後又學習了《二進宮》、《三娘教子》等共約三十餘出戲。
1904年
8月17日(農曆7月7日),在北京“廣和樓”戲館第
一次登台,在《長生殿·鵲橋密誓》里演織女。
1907年
梅蘭芳家從百順胡同移居盧草園。正式搭班“喜連成”演出。
1908年
8月14日母親楊長玉病逝。後
全家移居鞭子巷頭條。
1910年
梅蘭芳與王明華結婚。本年起,開始養鴿子的業餘愛好。
1912年
第一次與譚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劇目《桑園寄子》。
1913年
10月31日接受上海許少卿邀請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蘭芳第一次離開北京)。11月16日第一次貼演扎靠戲《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軸戲。本年,開始研究新腔並學習昆
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條。
1914年
1月,在慶豐堂與王蕙芳同拜陳德霖為師。本年,又先後從師喬蕙蘭、李壽山、陳嘉梁學習崑曲。又從路三寶、王瑤卿學戲。7月至
10月,在“翊文社”最初嘗試創編了時裝新戲《孽海波瀾》。本年,梅蘭芳對化妝、頭飾方面進行了改革。
1915年
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時裝新戲《宦海潮》。
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時裝新戲《鄧霞姑》。
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園首演創編古裝新戲《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劇舞台上使用追光,梅蘭芳則把燈光的作用
向前推進了一步。
本年,梅蘭芳開始學習繪畫,繪畫老師畫家王蘿白。此後,又結識了畫家陳師曾、金拱北、姚茫父、陳半丁、齊白石等。同時並與收藏家朱翼庵訂交,廣泛觀賞
書畫和古器物。
1916年
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的新戲《黛玉葬花》。
4月19日—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創編時裝新戲《一縷麻》。
1917年
梅蘭芳創編了神話歌舞劇《天女散花》。
1918年
梅蘭芳演出《遊園驚夢》。梅派《遊園驚夢》堪稱中國戲曲藝苑中的奇葩。同年創編演出了《麻姑獻壽》、《紅線盜盒》
。
1919年
4月21—5月27日應日本帝國劇場邀請,攜同“喜群社”訪問日本進行演出。先後在東京、大阪、神戶等地演出。
12月應近代實業家張謇邀請,第一次到
江蘇南通演出。
1920年
第一次拍攝無聲電影《春香鬧學》
1921年
年初,與楊小樓合作組織“崇林社”劇團。年末,與福芝芳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