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俄、德文向觀眾介紹劇情。樂隊奏樂開幕。每天表演的劇目均不同,六天裡帶去的正、副劇都演出了。觀眾的反響極為強烈。  在莫斯科演畢後,梅蘭芳率劇團到達列寧格勒。從4月2

  日至9日在維保區文化宮戲院演出八天。這幾天演出的劇目,每場仍是有正劇和副劇搭配演出。文化宮戲院可容納數千人,戲票均先期售出,每次不等開幕,早已預告客滿。演出時,每個節

  目演畢,觀眾都是掌聲如雷。特別是梅蘭芳演畢謝幕,觀眾蜂擁至台前。有時要返場二十餘次,才能閉上大幕。在列寧格勒演出後,梅劇團又回到了莫斯科。  4月13日梅劇團臨別紀念演

  出,蘇方破例安排在莫斯科大劇院(蘇聯國家劇院,中央三面包廂,原規定只許演歌劇和芭蕾)舉行。以示對梅蘭芳的尊敬。當晚,梅蘭芳與王少亭合演《打漁殺家》,並與朱桂芳合演《虹

  霓關》,楊盛春演了《盜丹》。這次告別演出,盛況空前。包括高爾基在內的蘇聯文藝界著名人士均到場觀看。  梅蘭芳在蘇的演出,受到了著名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梅

  耶荷德,文學家高爾基、A·托爾斯泰,著名芭蕾舞蹈演員謝苗諾娃以及專程來蘇觀摩梅蘭芳表演的德國著名劇作家和導演布萊希特等人的熱烈歡迎,電影名導演愛森斯坦還邀請梅蘭芳拍攝

  了《虹霓關》中東方氏和王伯黨“對槍”一場的片斷。  梅蘭芳和張彭春、余上沅等與蘇聯戲劇家多次舉行座談,交流經驗,並聽取他們對中國戲的精闢評價。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認

  為:“梅蘭芳博士的現實主義表演方法,可供我們探索研究。”又說:“中國戲是有規則的自由動作。”  丹欽科說:“中國劇合乎舞台經濟原則。”  梅耶荷德說:“《打漁殺家》

  戲中,父女二人,兩支船槳,在毫無布景的台毯上,表現江上風景,觀眾從想像中,覺得他們在大江中的生活是有詩意的,而且是有真實感的。手法很高明,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又說:

  “梅博士的表演,面部的表情,特別是善用眼神來傳達劇中人的思想感情,令人嘆服。還有梅先生手勢的美妙多姿,隨著劇情的發展,使我們不懂漢語的人,也能夠了解劇中人的思想感情

  ,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看了梅先生的手勢,覺得蘇聯某些演員的手可以砍掉。”  布萊希特也興奮地指出:“他多年所朦朧追求而尚未達到的,在梅蘭芳卻已經發展到極高的藝術境界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梅蘭芳,世界三大演劇體系創始人會聚一堂,各抒偉論,互相交流,對戲劇事業的發展,有著深廣的推動作用。  梅蘭芳在蘇逗留的一個半月里

  ,除去演劇之外,還參觀了工廠、學校、名勝古蹟,觀看了蘇聯戲劇、歌劇和芭蕾,也受到熱烈歡迎。  4月21日,梅蘭芳訪蘇的演出和參觀活動結束。梅蘭芳和余上沅教授轉赴歐州等地

  進行戲劇考察。

  社會活動·國際交往遊歷歐州

  1935年4月末,梅蘭芳與戲劇家余上沅離開蘇聯,轉赴波蘭、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英國等地遊歷並進行戲劇考察。  6月梅

  蘭芳到達英國倫敦,拜見了大文豪蕭伯納、並結識了威廉、薩姆塞特·毛姆、詹姆斯、貝蕾、羅納德·高以及丹尼斯·約翰斯通等劇作家。蕭伯納特別將一套《蕭氏戲劇集》贈送給梅蘭芳

  。這套盒裝金邊精裝的戲劇集共十三冊,收有三十六個劇本,是1929年由倫敦康斯特布爾出版公司出版。這種版本是蕭氏專門用來贈與友人的,因而印刷極為講究,盒內有蘭絨布襯底,盒

  蓋上刻有蕭氏簽名。其他幾位劇作家也都有劇作集相贈。惟有蕭伯納所送的珍貴戲劇集,是作為他與梅蘭芳兩人再次相聚的紀念。  1933年初,七十七歲高齡的蕭伯納偕夫人漫遊世界,

  乘英國皇后號輪船,途經印度、新加坡、香港,於2月17日晨抵達上海,僅逗留一天。當時正值日本軍國主義者侵占我東北領土,中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昂之際,因此作為世界反帝大同盟名譽

  主席的蕭伯納的到來,受到了上海進步團體和青年學生數百人的歡迎。由於夫人勞累,不擬上岸,但在孫夫人宋慶齡女士(世界反帝大同盟的名譽主席)登船堅請下,才於十點半在楊樹浦碼

  頭悄然登岸。蕭伯納先訪問了中央研究院院士蔡元培,中午出席孫夫人的午宴,作陪的有蔡元培、魯迅、楊杏佛、林語堂等人。下午兩點半至世界學社出席了中國筆會的歡迎會。梅蘭芳雖

  非筆會會員,也應邀出席了歡迎會。蕭伯納素來不喜歡同文藝界接觸和交往,有時甚至故意逃避。但他這次來華之前已經得知梅蘭芳1930年訪美演出的盛況,抵滬後一反慣例,當即提出要

  與梅蘭芳晤面。在歡迎會上,兩人相見甚歡,立談多時,蕭伯納首先問及中國京劇中為何有鑼鼓等聲音·美國戲劇為何沒有等問題,梅蘭芳一一作了解釋。接著對這位童顏鶴髮精神矍鑠的老

  劇作家在中國國難之際前來訪問表示感謝,並致景仰之意。這是梅蘭芳和蕭伯納的第一次見面。  因此,這次梅、蕭兩位在倫敦的再次會晤,感到非常親切。梅蘭芳和余上沅此次在倫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