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程敏政本來心中不樂,聽他這麼一說便沒了最初的鬱悶。他笑著說道:「你果然跟著丘學士讀了許多書,連《靜修集》都看過,還記得這麼清楚。」

  文哥兒說道:「修《成語詞典》的時候跟丘學士聊到的。」

  他小時候剛跟著老丘編完《大學衍義補》摘要,又不得不跟著老丘修《成語詞典》,腦子裡別的東西可能沒有,名人軼事記了一堆。

  這個挨罵的許衡也是個很牛逼的大佬。

  據說他小時候就有過這樣的著名事跡:那時大家在路邊采梨子吃,只有許衡沒動手,別人說:「世道亂了,梨子沒主的。」他搖著頭回答:「梨子沒主了,難道我的心沒主了嗎?」

  現在人許衡還在先師廟裡被尊為先儒,終明一代偌大的先師廟攏共就這麼一個元朝人!

  他們明朝現在用的《大統歷》,還是許衡他們那批人合力編纂的《授時曆》換了個皮繼續用來著。

  這麼個公認很牛逼的前輩,拿嘲諷他的話當謎面不太好吧?

  叫人家考生怎麼答題喲!

  他覺得這題出得挺巧妙,就是這謎面可能需要換一換。

  文哥兒認真探討起問題來,句句都能切中要害,想說服人可太簡單了。他本來就不是怕事的人,只是平時沒必要事事爭先而已,真碰上事後他也不會畏首畏尾。

  程敏政聽完文哥兒的考慮和建議,點著頭笑道:「是我沒考慮清楚,這題也不必改了,直接換道新題好了。」

  朱厚照在旁聽文哥兒分析題意,才明白這題打的是什麼啞謎。他正聽到興頭上,就接收到文哥兒「你千萬別再一句一個『小先生說』了」的暗示眼神。

  他哼哼唧唧半天,沒保證自己絕對不會再把「小先生說」掛嘴邊。

  接下來的出題過程順利多了,因為朱厚照看了程敏政出的新題,發現自己還是不太懂,選擇直接傳給文哥兒讓文哥兒給他講裡頭的典故。

  程敏政明顯接受了「不人為設檻」的建議,出的題倒是再沒有什麼生僻出處,文哥兒幾乎都是一拿到題就能把題意給朱厚照講清楚。

  程敏政算是明白為什麼丘濬和李東陽他們都這麼喜歡這小孩了——

  不管你用什麼典,他都能馬上領會;不管你說什麼話,他都能明白你的意思。

  平日裡有這樣的小友陪伴,難道還不算是一樁難得的人生樂事?

  程敏政心中那一點兒芥蒂此時已經沒了。

  他同樣是神童出身,十歲便被薦入翰林院讀書,從小便有令旁人艷羨的際遇,為人自然也頗有傲氣。不少人都說他恃才傲物,算起來確實有那麼一點。

  但他對於真正有才學的人他還是很樂於交好的。

  至於那些你說的話他根本聽不懂,平日裡滿嘴陳腔濫調或者空話酸話的傢伙,他覺得著實沒什麼必要往來。

  他寧願去教歌姬讀書都比和他們應酬要強,至少親自教出朵解語花來還能娛心娛耳娛目!

  某種程度上來說,程敏政本人平時的人際關係和丘濬、錢福差不多,也難怪他和老丘以前交情還不錯。

  聽了文哥兒關於科舉公平性的說法,有幾個出身挺一般的考官不免有些感同身受。他們少年時家裡窮,很多書他們都沒機會接觸,若是科舉題從那些書里出,他們怕是沒機會坐在這裡當閱卷官的。

  本來他們以為程敏政和文哥兒會起矛盾,都做好了幫勸幾句的準備。

  哪怕程敏政會不高興,他們也決定贊同文哥兒的建議。

  沒想到文哥兒居然把一向頗為自負的程敏政給說服了。

  眾考官對視一眼,看向文哥兒的目光帶上了更多的欣賞。

  這小孩進退有度又不失少年人的銳氣,不主動惹事卻也不怕事,難怪小小年紀便有平步青雲之勢。

  李東陽看著文哥兒時不時給太子一個警告般的眼神,心裡直樂呵。

  這小子吧,小時候什麼都敢幹,整出篇《討金蓮癖檄》敢把他們這些人的名字全署上去,偶爾吩咐他寫個文章他能給你寫成市場調研,從小沒少折騰他們這些老師,總叫他們又好氣又好笑。

  當然,更慘的還是他親爹王華,王狀元養娃的諸多經歷都夠出幾本書了。

  現在好了,文哥兒自己的報應也來了。

  若不是場合不對,李東陽都忍不住要笑出聲來。

  出題會議上的小小風波悄然揭過,大家都沒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此時貢院外面卻起了不小的風波,原來是有江西考生的誇誇其談不知怎地起了眾怒,有人直接把話傳到都察院那邊去,說是他們還沒入場就有人誇口說某某穩中狀元,這個某某前些年又正好曾去隔壁休寧聽過程敏政的課,說不準有人在發揮「江西傳統」來了個先進帶後進。

  所謂的「江西傳統」就是指解縉那會兒一榜錄取了百來個江西人,前十更是被江西人占了七個,其中三個直接就是解縉老鄉。

  可不就是先進帶後進嘛!

  御史等到考生散場時一打聽,這麼埋怨的人還真不少,尤其是那些考得不好的更是大吐苦水,表示都是題目太偏太難他們才不會做。那些昂首闊步走出考場的傢伙鐵定是直接得了考題!

  倒是也有說公道話的,比如唐寅對這次科舉考題的評價就是「今年的題目不難啊,小半天就寫完了」,不過他考完後也發現自己判語題出了點小差錯,估摸著會影響拿頭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