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次吳伯通卻不由自主地把手頭的答卷細讀了一遍,只覺就目前讀過三四十份答卷之中這份《四書》義當屬最佳。

  只能說不愧是由幾位翰林名師教出來的學生。

  吳伯通沒能在手頭的《四書》義答卷挑出什麼問題來了不由拿起底下的《五經》義接著讀。

  《春秋》之所以不好考、選的人特別少就是因為按照《科舉成式》的規定考生要把《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都通讀一遍再全面了解後世張洽、胡安國他們集注或重校的內容。

  《春秋》本經約莫只有一萬六千多字,偏偏左氏、公羊、穀梁三家都曾根據自己的見聞、理解或者政治需求為它作「傳」。

  「傳」這種文體在當時是很流行的,像孔子為《易》作《易傳》,就是用自己的理解給古籍作注釋。

  當時不管是技術還是知識大都是通過口授一代傳一代的,有些學生聽聽就算了,有些則會用心記下來回家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偶爾也會出現個有恆心、有學問的學生或學生後代會把這些課堂內容整理成書。

  在這個傳授、記憶、理解、轉述、整理的過程中,總會因為種種原因出現各種各樣的偏差。

  於是《春秋》這節曾經由孔子弟子子夏開講的春秋末年公開課,就有不同版本、不同傾向、乃至於不同時代的課堂筆記流傳下來!

  這些動手整理課堂筆記的人生平經歷各不相同、人生追求也各不相同,以至於他們聽到的說法以及對事件的理解可能相差極大。

  也就是說,這一經不僅教材賊多,內容還可能自相矛盾,就問你敢不敢考!

  所以不管是從閱讀量來說,還是從分析理解能力來講,敢選修《春秋》都是個很有挑戰性的決定。

  畢竟這一經就算你答得再好,主考官要是不修《春秋》,對你的卷子也是持保守意見的。

  萬一是主考官自己都不大理解的內容,點評時出了岔子豈不是鬧笑話了?還不如少評幾句、少夸幾句,多說多錯,少說少錯!

  吳伯通倒是沒有這個煩惱,他從小過目即誦,又有多年的文教經驗,《五經》都是學通了的。

  只是方才看了一堆《禮》義,乍然讀到篇《春秋》義還有點不太適應,故而他再次放慢速度細讀起來。

  這次的考題不難,考的是「社稷是養」,出自《左傳》中晏子不死君難一段。

  講的是齊莊公跑大臣家跟人老婆偷情,被大臣憤而弄死了。

  當時有人悲痛地自殺殉君,作為齊國大夫的晏子也被詢問要不要追隨國君去死。

  晏子給了個很有意思的回答——

  「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

  「臣君者,豈為口實?社稷是養!」

  「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

  為人君、為人臣的責任都是讓咱的國家安穩富強,國君要是為國家死了或者逃亡了,臣子自然應該義不容辭地追隨而去。

  至於像齊莊公這種為了偷個情把自己偷沒了的情況,純屬「為己死,為己亡」,咱這些臣子又不是他的親朋密友,為啥要陪他去死?

  看看,《禮記》說臣子三諫國君不聽就該跑路,晏子也說君王不為社稷死咱不跟他死一塊。可見咱自古以來都沒有愚忠的傳統,當皇帝也要盡好自己的責任才配被尊重!

  這個題目明顯特別對文哥兒胃口,哪怕是八股文的架構也壓不住他的文思泉湧,寫得那叫一個自然流暢。

  吳伯通讀完文哥兒這篇《社稷是養》也覺得酣暢淋漓,甚至不自覺地擊節嘆贊。

  等他回過味來想起自己是要挑刺的,再回頭重看了一遍,發現不管卷面還是文辭都找不出毛病來。

  小小年紀的,這破題立意寫文章倒是很有一套。

  吳伯通本來就格外欣賞肯下功夫鑽研學問的學生,見實在找不出什麼問題來,通讀完文哥兒的答卷之後終歸還是提筆給了個上等。

  這都不能給上等的話,前頭給出的那些上等怕都得劃掉了!

  只可惜這樣的好苗子居然早早被翰林院截胡了,不然他提督浙江學政期間就能多添一筆!

  好在這小子膽子夠大,八歲便敢回鄉應試,如今正好在他任滿之前撞進他手裡來。

  縣學之中,昨夜睡了個好覺的吳伯通端坐上首。

  由於吳伯通這個浙江學政一把手看起來心情很不錯,坐在他手底下的縣學學官們也放鬆了不少。

  餘姚縣學一眾學官昨日也輪流傳看過這次巡考的卷子,對於吳伯通評定的等次沒有任何異議。

  甚至準備回頭把王狀元家這位小神童的卷子討要過來,張貼在縣學裡激勵後進。

  看看別人,才八歲就寫出這樣的答捲來!

  再看看你們,你們還好意思一天到晚吃喝玩樂睡大覺嗎?

  哦,吃喝玩樂你都比不過別人,別人吃喝玩樂還吃出本《飲食詩話》來了!

  再看看你們手頭那本《成語詞典》吧,你還在用它當工具書,別人已經在編者名單上有名有姓了!

  縣學生員們帶著文哥兒一起去學官那兒領回自己的卷子,並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麼樣的未來。

  文哥兒昨夜也是睡了個好覺的,眼看馬上就能知道自己第一次參加大型官方考試的結果,他精神抖擻地混在生員堆里等著領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