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文哥兒:「…………」

  唉,窮兄窮弟,令人心酸!

  好在文哥兒吃吃喝喝都在家裡或者翰林院,沒事還能跑別人家蹭吃蹭喝,倒也沒有太需要花錢的地方。他很快接受了自己一貧如洗的現實,跑去找老何提出給王守仁做點好吃的補補身體。

  絕對不是他自己想吃,而是關心哥哥!

  老何得知王守仁挨了打,很貼心地給王守仁燉了滋補的雞湯,並勻了一盞雞湯給文哥兒做芙蓉肉吃。

  芙蓉肉用的是新鮮裡脊肉和現剝的蝦仁。

  一隻蝦配一片肉,逐一敲扁煮熟了,以銅笊籬轉到沸油里滾上一圈便能起鍋澆上湯汁。

  湯汁也是有講究的,須得是一盞熬得滋味鮮濃的雞湯,再混入半杯秋油一杯酒。

  肉在沸油里燙得滾熟的,湯汁也在鍋里熬得滾熱的,待那熱騰騰的湯汁澆在熱騰騰的芙蓉肉上,瞬間便讓那滿盤香噴噴的肉宛如芙蓉花開般鮮麗誘人。

  又好看,又好吃!

  文哥兒聞著那味兒心癢不已,要不是他爹在旁邊鎮壓著,他都快站到椅子上探出身子去夾肉吃了。

  王華他們瞧見文哥兒那迫不及待的饞樣,都覺得這小子生來恐怕就是為了這一口吃的。

  誰能想到就這麼個貪吃的小子,居然是最近攪得京師滿城風雨的罪魁禍首?

  如今放足的呼聲已經傳遍了京師,並且還在往外擴散。

  李東陽不愧是大明文壇風雲人物,有他領頭痛陳「金蓮癖」帶來的禍端,不少人不管真心還是假意都紛紛響應。

  別以為文人就多清高,有人曾經記載過這麼一件明朝趣事——

  有位翰林院編修前去拜訪楊一清時納頭便拜,直接朝楊一清行弟子禮。

  楊一清滿心疑惑,表示我好像沒這麼個弟子啊!

  那位編修面不改色地說:「我少年時經常研讀您的文章才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是您的『私淑門生』!」

  所謂的私淑門生是指「沒得到某人親身教授卻非常敬仰對方的學問,並單方面尊對方為師」!

  我讀過你的文章,你就是我老師了!

  沒錯,明朝讀書人攀起關係來就是這麼不要臉。

  若說單是李東陽一個開腔,那還有人是不服氣的,偏還要王鏊、吳寬、謝遷這些人唱和,那不是翰林院半壁江山都下場了嗎?

  這些翰林官的詩文之中,又要數楊廷和的文章最引人矚目。

  他由王守仁那位同窗的祭文得了啟發,悉心統計了近年來幾次災禍的死傷情況——包括年初揚州那場煙火會數十人溺水事故以及京師兩次地震。

  楊廷和用這幾次大家耳熟能詳的災禍列數據分析這種天災人禍下女子面臨的困境,以此痛陳「金蓮癖」之危害!

  這些「金蓮癖」為了一己之私,罔顧家中女眷生死!

  天災難免,人禍可免!

  知錯不改,天理難容!

  這種繪圖表列數據的寫法,朝中已經陸續採用,尋常人卻極少接觸。看到那死傷人數對比圖,不少人還是被那直觀到令人心驚的圖表震撼到了。

  這種效果是光靠文字辦不到的。

  哪怕是不識字的人,看了這些圖表也能明白楊廷和想表達的意思。

  大家都是剛經歷過地震的人,對於楊廷和的唾罵格外地感同身受。

  這樣浩大的聲勢,愣是讓那些個「文必金蓮」的人不敢吱聲。

  連應戰的人都寥寥無幾。

  有的人連夜刪改自己的作品,表示自己從來沒寫過「三寸金蓮」「金蓮窄窄」這種玩意。

  更有甚者,還直接開始寫起了「詠天足」之類的詩文。

  可謂是轉進如風。

  開玩笑,據說連當今聖上都親口罵「金蓮癖」了,你難道還要為了點私底下的癖好和皇帝對著幹不成?

  受李東陽他們新作的影響,不少在野之人也陸續就此時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七月上旬,吳寬就收到了來到莊昶他們的回信。

  莊昶,隱居在定山二十多年,人稱定山先生。

  定山是個地名,位於江陰一帶。

  但凡能以地名為號的,大多算得上是當地頗為有名的人物。比如丘濬後世也被稱為「丘瓊山」,他同樣算得上是瓊山頗具代表性的名人了。

  這位莊定山當年也曾入翰林為官,不過在憲宗皇帝在位期間屢遭貶謫,很快便棄官而去。

  當年憲宗皇帝不顧內憂外患,大張燈火歡慶元宵,還讓群臣寫詩粉飾太平,莊昶拒不寫詩,還聯合三位同僚上書臭罵了憲宗皇帝一通。

  結果當然是挨了廷杖,一貶再貶。

  於是莊昶就借著丁憂回定山不出仕了。

  沒錯,他就是那個讓丘濬拍著桌子放狠話說「我當國,必殺之」的傢伙。

  莊昶也是當世理學名家,常年為當地節婦寫詩作傳的那種。

  明朝對於節婦的看重與孝子相當,還有條例規定要是有三十歲前守制到五十歲後不改節的,可以旌表門閭並免除家中差役。

  這可是免役啊,哪怕你想改嫁,家裡人肯定也不許你改嫁。

  有個節婦在家裡坐鎮,不僅家裡人面上光彩,還有實質的好處!官府攤派下來的徭役可是最讓尋常百姓苦不堪言的東西,有機會可以免除,為什麼不把握機會?

  既然都嫁來了,那就老老實實守寡到五十歲好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