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鄭紀也沒有多挽留,起身送他們離開。

  別看謝遷和楊廷和年紀都不大,他們可都是能在御前露臉的人物,謝遷更是年紀輕輕就算是給皇帝講學的「帝師」(之一),鄭紀對這樣兩個前途無量的後生自然十分客氣。

  謝遷一行人出了國子監,文哥兒就提議去逛逛外頭的書鋪。

  這次他們來逛國子監已是破例,肯定不能隨便借國子監里的書,不如自己去書鋪瞧瞧有什麼書賣!

  小孩子要逛書店,大人沒有不答應的道理,謝遷和楊廷和領著兩個小孩兒進了國子監外頭最大的書鋪。

  文哥兒第一次出來逛店購物,瞅准機會掙扎著下地,叫上謝豆在書鋪里噠噠噠地到處跑。

  可惜叫文哥兒有點失望的是,這年頭光明正大擺書鋪里賣的通俗文學基本是沒有的。

  有研究表明,明中葉以前刻印的圖書僅占整個明朝印書的百分之十。

  偶爾大著膽子有人私自印刷,還會被官府焚毀並問罪,印書風險極大。

  《水滸》《三國》之類的閒書流傳著不少抄本,不過也不會擺到國子監門口賣就是了。

  誰不知道最愛上書要求焚禁這類閒書的就是國子祭酒?

  惹不起,惹不起,咱到別處賣去!

  一直到正德與嘉靖年間,各種戲曲小說、科舉輔導書才開始真正意義上遍地開花,屬於古代出版業的飛速發展時期,到萬曆年間更是直接井噴。

  主要還是朝廷對出版的管控逐漸放鬆,各地書坊主紛紛帶著資本進場,夥同書商們賣力地開拓起圖書市場。

  比如到了嘉靖年間,上頭覺得《三國演義》體現的忠義思想很不錯,決定推出官方刻印本。

  這官方親自下場印小說,對於書坊主和書商來說無異於是最大的鼓勵。他們二話不說就帶著錢開始變著花樣印書,市面上很快湧現一堆新排版的、帶點評的、帶插圖的《三國演義》。

  不過那都是好幾十年後的事了。

  眼下的朝廷對出版業把控還是相當嚴格的。

  就目前的出版行業情況來看,文哥兒想買本印刷版的《三國演義》簡直痴心妄想。

  文哥兒仰著小腦袋看完一行又一行書,感覺自己又有點暈書了。

  這都是什麼書鋪啊,怎麼賣的全是正經書!

  謝遷和楊廷和見文哥兒一臉吃了苦瓜的嫌棄表情,都有些忍俊不禁。

  這小子莫不是以為自己到書鋪挑,就能挑到點不同的書來?

  文哥兒不死心地把書鋪轉了個遍,最後在擺著雜書的書架上找到點經史以外的書籍。

  說是雜書,其實也不是什么小說和笑話書,而是工農百科全書之類的。對於讀書人來說,儒學以外的書都可以稱之為「雜書」!

  這類雜書主要還是以實用性為主,像《九章算術》這類以理論為主的算經,市面上幾乎也買不到了。

  畢竟明朝科舉可不考算術。

  文哥兒摸了摸自己的錢袋子,對著一堆雜書找來找去,總覺得買吧,不太捨得自己的私房錢;不買吧,兩手空空回去有不甘心。

  掌柜的瞧見文哥兒一個半大娃娃仰著頭在那挑書,頗覺稀奇。他走過來笑呵呵地問:「小官人想買什麼書?」

  文哥兒最近讀了不少史書,得知隋唐時期科舉設有「明算科」,精通算術的人也可以通過科舉出仕。他好奇地問:「沒有《算經》嗎?」

  掌柜的更覺納罕。他捋著鬍子說道:「這東西可不好買,我有一好友之子酷愛此道,費心搜集了許多年,也不過得了《算經》之五六,其餘的已是找不著了。」

  傳統的《算經》一般有十本,到宋元時期失傳了一兩本,又增補了一兩本,來來去去依然是《算經十書》,只是民間實在不好找。

  他那好友也是經商的,兒子想要什麼基本都能滿足,連這麼費心去找都找不著,想隨隨便便在書鋪里買到著實是痴心妄想。

  文哥兒本也沒想非要買古代數學書,這會兒聽人說有個喜歡數學的傢伙,頓時興致勃勃地追問起來:「你那好友之子叫什麼名字?多大了?家住哪兒?」

  掌柜能在這寸土寸金的地界賣書,背後自然有些門路,平日裡遇見的人也不少。他看謝遷與楊廷和皆相貌不凡,文哥兒這么小一娃娃又這般靈慧可愛,便將自己好友的情況和盤托出。

  原來他那好友姓王,乃是晉商。晉商多學儒,兒女也都是知書的,他好友家那位世侄名叫王文素,從小聰敏多思、博覽群書,近幾年更是對算學痴迷不已,整日廢寢忘食地鑽研。

  商人嘛,學點算學好處不少,他家裡也很支持。

  文哥兒對這位喜歡數學這種「偏門學問」的年輕人很感興趣,仰起頭眼巴巴地看著掌柜:「您能幫我給他傳信嗎?我想認識他!」

  掌柜的沒想到文哥兒會這麼說。他訝道:「可以是可以,不過你會寫字了嗎?」

  文哥兒連連搖頭,接著又指指金生:「金生會!我說,金生寫!」

  掌柜的覺得這小子不一般,點頭笑著應了下來:「左右我們都是要書信往來的,你要是當真想寫信給他,到時候讓人把信送來給我就好。」

  文哥兒高興了,挑了套《農桑輯要》準備買回家看看。

  他也不清楚這本農書裡頭寫的是什麼內容,翻了幾頁看起來應該是古代種田技術。古代可是農業社會,學點農業基礎知識不是什麼壞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