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真的好吃。」他抬眸看著她,眼底帶著笑意和認真,「但是以後不用下廚做這些,太辛苦了。」
寧湘心上微動,依言點頭:「閒來無事可做,打發時間,以後不做了。」
夏日清粥解膩,宣明繁吃了大半,這才擱下筷子。
「我這幾日太忙,沒顧得上你和從一,七夕若是得空,我陪你出宮轉轉。」
寧湘怔了下,這個時候他竟然都還惦記著自己的情緒,一時不知該說什麼。
他這些關懷備至的細心體貼實在令人動容,她起身,越過桌椅去擁抱他。
「朝政要緊,你別擔憂我。從一有乳母和曲嬤嬤,能吃能睡,不像你眼圈都紅了。」
此次水患死傷無數,宣明繁雖沒與她細說,但從每日進出書房的大臣們凝重的神色來看,災情並不容樂觀。
洪災蔓延至周邊鄰縣,災民有近萬人,如今洪水褪去,如何安頓著這萬人是個難題。
朝廷賑災是一方面,還要擔心流寇作亂、商賈買賣貨物坐地起價,最要緊的是水災過後疫病的防治。
好在佛祖保佑,幾日過去,並沒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實乃不幸中的萬幸。
宣明繁低頭,親親她的臉頰:「我看奏疏,你陪我坐會兒。」
寧湘擔憂:「不會打擾到你?」
「不會。」
他轉身,從書架里抽出兩本她向來愛看的民間奇志,指指窗下:「那裡有風,過去坐。」
寧湘眉眼彎彎,正好求之不得。
找個舒適的姿勢落座,翻了兩頁,就見宣明繁已經投入政務中,提筆寫字極為認真。
蟬鳴聲聲震耳,日光斜照入戶,驚起細小的飛塵,那張輪廓分明的俊臉,在半明半昧的光影中也分外清晰。
放在一旁的佛珠不知何時被他戴到了手上,愈發襯得手背脈絡分明,指尖修長。
寧湘撐著腦袋,想起去年這個時候,他們都還在涿州,淨聞法師忙著準備盂蘭盆法會,半途遇見她被詠娘為難,帶著兩個小和尚挺身而出的場景。
那時的淨聞法師沉寂冷靜、波瀾不興,滿心只管普度眾生。不知不覺一整年過去,他依然心系蒼生,卻沒了游離紅塵外的淡漠清冷。
他從萬丈紅塵中脫身,修行幾年,又重回紅塵,周身氣度與心性,卻更甚從前。
寧湘痴痴看著他的身影,等敲門聲不合時宜響起,這才如夢初醒。
「皇上,榮王敬王來了。」
合上書,寧湘整理好衣裙:「皇上忙吧,我回去了。」
宣明繁抬頭,靜靜看她片刻:「好,我儘快忙完陪你用晚膳。」
榮王和敬王大約是有事稟報,她才出書房大門,兩人就候在了台階下。
寧湘分明看到榮王微微一蹙的眉心。
「淑妃娘娘。」
直到他不待見自己,寧湘也不欲多言,讓出路來:「皇叔請。」
榮王昂首進門,宣明晟倒是頓住腳步,朝她拱手:「皇嫂。」
寧湘頷首:「敬王殿下。」
待兩人進了書房,這才提著食盒離開。
書房內,宣明繁擱下筆,便聽榮王微冷的聲音響起。
「方才進門時,遇見淑妃娘娘。恕臣直言,書房重地,後宮嬪妃不該隨意出入!」
宣明繁面色清淡,端過手邊的青花茶盞,喝了一口才發現君山銀針換成了能敗火的金銀花茶。
想到這是寧湘的傑作,他動了動唇:「並非隨意,是我讓她來的。」
榮王滯了滯,面色不虞,「但女子頻繁出入書房,有干涉朝政之嫌,皇上慎重。」
「無事,我相信她。」
榮王忍住拂袖的衝動,說起來意。
「有關青羊縣水患受災情況,想必丞相已上稟皇上,此去青羊賑災,臣願意首當其衝,為皇上排憂解難!」
宣明繁坐在上首,指尖摩挲著杯盞上的紋路,聲色溫和:「青羊縣水患未過,災情複雜,皇叔是股肱之臣,不宜涉險。」
榮王顯然猜到他會拒絕,繼續道,「災情險要,臣又如何只周全自身安危,置受苦的百姓不顧呢?」
「朝中後起之秀不乏能力出眾的佼佼者,皇叔年輕時南征北戰,留下許多舊傷,如今還是安心休養的好。」
他的語氣平淡親和,一字一句分明是晚輩的關心,卻又透著幾分不容置喙的強勢。
自從滄州兵權一交,宣明繁就有理由不讓他離京了。
今日好不容易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卻被他不由分說的打回。
榮王心中猶疑,莫非是被他看出了什麼?
他去不得,另外有人總去得,使了個眼色,身旁的宣明晟心領神會。
「臣弟願意一試。」
宣明繁抬眸:「你想去?」
「臣弟自知初涉朝堂,經驗不足,但為皇上分憂、為百姓解難,臣弟亦義不容辭!」
目光落在宣明晟身上,宣明繁仔細打量了這個弟弟一眼。
以往總覺得他尚年輕,不足以獨當一面,自及冠以後,倒像是一夕之間長大了似的。
宣明繁親情緣淡漠,對這親弟弟也沒多少情分,可畢竟是血脈相連的親人,何況宣明晟也沒開口求過什麼。
既只是運送糧餉,青羊縣有知州坐鎮,也不需宣明晟多做什麼,他便沒有理由不答應。
「好。」
寧湘心上微動,依言點頭:「閒來無事可做,打發時間,以後不做了。」
夏日清粥解膩,宣明繁吃了大半,這才擱下筷子。
「我這幾日太忙,沒顧得上你和從一,七夕若是得空,我陪你出宮轉轉。」
寧湘怔了下,這個時候他竟然都還惦記著自己的情緒,一時不知該說什麼。
他這些關懷備至的細心體貼實在令人動容,她起身,越過桌椅去擁抱他。
「朝政要緊,你別擔憂我。從一有乳母和曲嬤嬤,能吃能睡,不像你眼圈都紅了。」
此次水患死傷無數,宣明繁雖沒與她細說,但從每日進出書房的大臣們凝重的神色來看,災情並不容樂觀。
洪災蔓延至周邊鄰縣,災民有近萬人,如今洪水褪去,如何安頓著這萬人是個難題。
朝廷賑災是一方面,還要擔心流寇作亂、商賈買賣貨物坐地起價,最要緊的是水災過後疫病的防治。
好在佛祖保佑,幾日過去,並沒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實乃不幸中的萬幸。
宣明繁低頭,親親她的臉頰:「我看奏疏,你陪我坐會兒。」
寧湘擔憂:「不會打擾到你?」
「不會。」
他轉身,從書架里抽出兩本她向來愛看的民間奇志,指指窗下:「那裡有風,過去坐。」
寧湘眉眼彎彎,正好求之不得。
找個舒適的姿勢落座,翻了兩頁,就見宣明繁已經投入政務中,提筆寫字極為認真。
蟬鳴聲聲震耳,日光斜照入戶,驚起細小的飛塵,那張輪廓分明的俊臉,在半明半昧的光影中也分外清晰。
放在一旁的佛珠不知何時被他戴到了手上,愈發襯得手背脈絡分明,指尖修長。
寧湘撐著腦袋,想起去年這個時候,他們都還在涿州,淨聞法師忙著準備盂蘭盆法會,半途遇見她被詠娘為難,帶著兩個小和尚挺身而出的場景。
那時的淨聞法師沉寂冷靜、波瀾不興,滿心只管普度眾生。不知不覺一整年過去,他依然心系蒼生,卻沒了游離紅塵外的淡漠清冷。
他從萬丈紅塵中脫身,修行幾年,又重回紅塵,周身氣度與心性,卻更甚從前。
寧湘痴痴看著他的身影,等敲門聲不合時宜響起,這才如夢初醒。
「皇上,榮王敬王來了。」
合上書,寧湘整理好衣裙:「皇上忙吧,我回去了。」
宣明繁抬頭,靜靜看她片刻:「好,我儘快忙完陪你用晚膳。」
榮王和敬王大約是有事稟報,她才出書房大門,兩人就候在了台階下。
寧湘分明看到榮王微微一蹙的眉心。
「淑妃娘娘。」
直到他不待見自己,寧湘也不欲多言,讓出路來:「皇叔請。」
榮王昂首進門,宣明晟倒是頓住腳步,朝她拱手:「皇嫂。」
寧湘頷首:「敬王殿下。」
待兩人進了書房,這才提著食盒離開。
書房內,宣明繁擱下筆,便聽榮王微冷的聲音響起。
「方才進門時,遇見淑妃娘娘。恕臣直言,書房重地,後宮嬪妃不該隨意出入!」
宣明繁面色清淡,端過手邊的青花茶盞,喝了一口才發現君山銀針換成了能敗火的金銀花茶。
想到這是寧湘的傑作,他動了動唇:「並非隨意,是我讓她來的。」
榮王滯了滯,面色不虞,「但女子頻繁出入書房,有干涉朝政之嫌,皇上慎重。」
「無事,我相信她。」
榮王忍住拂袖的衝動,說起來意。
「有關青羊縣水患受災情況,想必丞相已上稟皇上,此去青羊賑災,臣願意首當其衝,為皇上排憂解難!」
宣明繁坐在上首,指尖摩挲著杯盞上的紋路,聲色溫和:「青羊縣水患未過,災情複雜,皇叔是股肱之臣,不宜涉險。」
榮王顯然猜到他會拒絕,繼續道,「災情險要,臣又如何只周全自身安危,置受苦的百姓不顧呢?」
「朝中後起之秀不乏能力出眾的佼佼者,皇叔年輕時南征北戰,留下許多舊傷,如今還是安心休養的好。」
他的語氣平淡親和,一字一句分明是晚輩的關心,卻又透著幾分不容置喙的強勢。
自從滄州兵權一交,宣明繁就有理由不讓他離京了。
今日好不容易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卻被他不由分說的打回。
榮王心中猶疑,莫非是被他看出了什麼?
他去不得,另外有人總去得,使了個眼色,身旁的宣明晟心領神會。
「臣弟願意一試。」
宣明繁抬眸:「你想去?」
「臣弟自知初涉朝堂,經驗不足,但為皇上分憂、為百姓解難,臣弟亦義不容辭!」
目光落在宣明晟身上,宣明繁仔細打量了這個弟弟一眼。
以往總覺得他尚年輕,不足以獨當一面,自及冠以後,倒像是一夕之間長大了似的。
宣明繁親情緣淡漠,對這親弟弟也沒多少情分,可畢竟是血脈相連的親人,何況宣明晟也沒開口求過什麼。
既只是運送糧餉,青羊縣有知州坐鎮,也不需宣明晟多做什麼,他便沒有理由不答應。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