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沒有人會心甘情願地將吞進肚子裡的肉吐出來,便是皇帝也不行。

  這些世家見慣了王朝更迭,不與帝國共存,而欲以天地齊壽,樹大根深,不可小覷。

  他們不會乖乖束手就擒。

  蕭嶺則答:危雪近來或會身體不適。

  禁軍統領身體不適,將會在宮中留出一個多大的空缺。

  硃筆落下。

  蕭嶺十分期待,有心人會利用這個空缺做些,圖謀不軌之事。

  ……

  翌日。

  朝中有一大一小兩件事。

  小事是戶部尚書耿懷安稱病,請往京畿山清水秀遠離人煙處養病,但絕口不提乞骸骨之事。

  識時務了,但只識了一小半。

  蕭嶺要的不僅僅戶部尚書的官員短暫地空出來,而是永不任用耿懷安。

  但耿懷安可能沒有理解皇帝的意思,只覺得山雨欲來,欲先出京避禍,待塵埃落定,再做決斷,也可能他理解了,可他不甘心歸鄉。

  吏部尚書乃六部長官之一,掌中央財政,地位重要,這樣突然的變動在以往一定會在朝中引起震動,但是今日,卻沒有許多人關心。

  因為與皇帝接下來的詔令想必,耿懷安出京養病,的確只能算是一件小事。

  從武帝駕崩的前兩年,至皇帝登基的三年以來,國庫虧空,各部各官員宗室王親以各種名目挪用、名為借出實為直取的款項陳欠,合計銀兩千三百六十九萬兩。

  這還,只是中央,單算挪用國庫,而沒有算貪污受賄。

  聽得在場官員倒吸一口冷氣,挪得多了的差點沒昏過去。

  旁的也就算了,武帝駕崩兩年前的為何還要追討!

  這已是新朝,而非舊朝啊。

  這個時間,恰恰是武帝病重,政局混亂的時候。

  那個曾經雄才大略的帝王在駕崩前兩年一直纏綿於病榻,面對混亂的朝局,有心無力。

  蕭嶺很難想像那個時候蕭靜勉在想什麼。

  蕭靜勉當年只用了加封貴妃這一個小小舉動,就成功挑起了沈趙兩氏的不和,連帶著附庸兩族門下的官員,也爭鋒相對,互不相讓。

  然後看著沈氏黯然退出朝堂,趙氏元氣大傷。

  蕭嶺面無表情地看著英元宮內紛亂。

  攘攘如蠅爭血。

  而伴隨著這項詔令之後,還有另一道詔令。

  既然陳欠已要追討,何不讓貪污受賄的官員將贓款一併吐出,也免去朝廷再廢功夫。

  如果說先前追討陳欠的旨意下來,英元宮內吵吵嚷嚷,那麼第二道旨意一出,英元宮內瞬間寂靜了。

  挪用國庫,返回即可。

  可若是貪污受賄,那麼不僅要丟官,以他們這位陛下的手段,恐怕,更要丟命!

  而辦這件事的,竟不止是刑部,還有新立的審計司與照夜府。

  前者剛設立不到半月,暫且不提,後者,那是要見血的。

  「諸卿,」帝王的聲音在高處,「可有異議?」

  眾人只覺過了很久,但實際上,時間只有一瞬。

  不知是從誰開始,他們已經跪在地上,叩拜上首的帝王,「陛下至聖至明,臣等,並無異議。」

  作者有話要說:

  一更。

  今天還有二更。

  第八十三章

  這兩道政令, 在朝中驟地掀起了軒然大波。

  政令從某些角度講,其實很貼心。

  挪用的公款,可以分兩年還清, 倘若兩年內還清, 那麼這筆錢, 只算做公務用, 沒有任何追究。但若超過兩年,則需按月向朝廷支付額外的挪用銀。

  就是利息。

  不高, 歲萬息二千。

  但挪用得多的就不一樣了,在審計司官員將政令詳細講明的時候,有幾個鬚髮皆白的老臣咣當就昏過去了。

  要利息這件事提出時在審計司引起了不少的爭議,還是在明知政令是蕭嶺提出的情況下引起了爭議。

  委婉大概就是, 雖然挪用國庫款項的確是為官者的不對, 然而身為君主,討回陳欠天經地義, 但是, 但是還收利息未免不大體面, 君子輕財重氣,何況蕭嶺為君,乃是天下人的表率。

  陳爻不以為然, 用陳可悅陳郎君的話來說就是,「挪用國庫的錢只將銀兩還上即可已是天大優容, 挪用數年而無半點懲治未免太過便宜了,民間借貸息三分到五分不等, 而今只要息二分, 非為求財, 而為小施懲戒, 況且,兩年之內還上,並無利息,還能刺激官員快點歸還欠款,有何不可?」

  這個爭論在蕭嶺的一句,「朕以為陳郎官所言甚是。」為終結。

  就當借低息貸款了。

  在聽到一日之間有數十官員昏過去的消息後,蕭嶺勾唇,道:「叫太醫令安排一下,各官署都配一位太醫,帶上順氣的藥。」真以為公款是那麼好花的?非但要給朕還出來,還要連本帶利地還,「都是國之棟樑,為著一點身外之物,傷到身子可不好。」

  這話被去官署待命的太醫們傳了出去,引得要還錢的官員們幾乎要嘔出一口血來。

  身外之物?

  說的這樣隨意,也沒見陛下您不要這身外之物啊!

  有太醫在,官署里官員昏倒的頻率直線降低,倒不是這些太醫醫術多麼驚人,而是太醫在,他們不能隨隨便便裝昏告病了,被診治出來算欺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