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頁
沈瑤華笑了笑,沒說話,不過她確實是不打算再教這些人,不過倒不是因為他們在外造謠亂說。
雖然傳言一直都沒有停下來,但他們還是在半個月之後,湊夠了三十個人。
這三十個人里,其中二十一個都和沈氏商行多多少少有些關係。
這二十一個人里,有些是合作的村民,孩子在青石書院或青竹書院念書;還有些是家人在沈氏工坊里幹活的。因為前期長久的合作,他們對沈瑤華更為信任,再加上他們都家人吃到了師傅們前面練習做的包子。
知道這些包子是如何美味,以及種類是如何繁多。知道要是能學到本事,肯定是不虧的。
至於剩下的九個人。
讓沈瑤華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其中有一對夫妻,交了二兩銀子來學。
他們來報名時,沈瑤華還十分詫異的問過他們:「為什麼不一個人來學會之後,回去教另外一個人,畢竟這樣可以節省下不少銀錢。」
夫妻倆靦腆的笑了笑,回答沈瑤華的話:「我們都沒讀過什麼書,不識得字,所以只能靠腦子記下來,怕一個人記不住,所以兩個人一起來了。」
另外竟還有兩人,並不是青州人,一直做些小生意,之前也有從沈氏商行拿貨,到其它地方去賣,賺取一個差價。
勉強合作過,對沈瑤華的為人還是很是信任多,聽說有這樣的學習機會。兩人也不想再奔波,想著若是學得一門手藝,以後就可以就在自己的家鄉盤下一個店鋪,靠著手藝養活一家人,再也不用一家人分離開了。
教學的宅子離沈宅不遠,沈瑤華每日有空便都過去溜達溜達,看看各位學員的學習進度。
這一學起來,學員們都感受到了是十分划算的,對沈瑤華對教學的師傅又尊敬上了幾分。
一開始學的時候是用同一個麵團練手,學習捏褶子等各種花樣,過了幾天等上手之後。開始正式學做,學習調上各種不同的餡料,包各種不同的包子。並且蒸出來之後,除了讓他們自己吃下的,以及各位師傅來嘗有什麼問題吃下的一部分以外。這些剩餘的沈瑤華也就沒有拿到工坊和書院,而是讓這些學員自己帶回家中。
因為各位學員的水平不一,而且麵粉和餡料都是定量的,除了他們自己消耗的之外,雖然有剩餘,但每日每人也就可以帶回家兩三個而已,量也不算太大。
這樣一個月學下來,實際上他們所花費比如麵粉各種餡料,以及灶上的所用的柴火,這些全部加起來的成本,就已經差不多到一兩銀子了。
當然這也是因為他們前期一直在摸索,教學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問題,導致了少量的浪費。
再加上廚具之類的用品,之後可以重複利用,想必再次開班時成本就可以再降一些下來了。
不久之後,這批學員全部學成畢業。
沈瑤華特地還給他們做了一期就業指導。
這一批學成之後有三十人,其中一對夫妻,也就是說如果開店的話可以開二十九家店。但這其中還有兩人是外地的,準備回自己的家鄉。
所以實際上青州本地這一批學出來的學員,能開二十七家店鋪,若是全部聚到一起去開店。結果可想而知。
好在青州是一個府城,面積大,人口多。
學員中除了少部分幾個村子,來學的有兩三家人。剩下的大多住在不同的方向,完全可以根據他們所住的地方,在不同的方向售賣。所以青州城內多這么二三十家包子店,還是不成什麼問題的。
況且這些人學成之後的定位也是不一樣的,雖然學了很多種類,但不可能什麼都賣。
有幾家之前有個店面的,自然是繼續開店。盤得起店鋪的,也可以開個包子鋪子。根據所在的位置,選擇售賣不同成本的包子。
有些盤不起店鋪的,也可以在趕集的點,擺上一個攤子。就比如一開始沈瑤華他們一開始擺攤賣飯糰的碼頭,就是一個很合適的地點。
還有各個城門口,都有相應的坊市。
所以沈瑤華讓他們可以私下裡自行溝通一番,不要因為湊到一起而影響生意。
學員們倒也實在,私下裡很快便商量好了。不久之後,有的擺攤,有的開店。
離得近的,主打的也不一樣,有的只專門做那灌湯包,也有隻做精緻的小籠包的,當然也有一些擺攤趕集的,做些便宜的素包。
但由於味道都是實打實的好,不管是開店的,還是擺攤的,各處生意都十分不錯。
城裡的謠言確實是不攻自破了,這段時間沈氏商行的名聲自然是更上一層樓。
「沒想到那培訓竟然是真的,當初我就說那沈氏商行都幹了多少件好事?那些高產的種子,直接無償就分享出來,讓大家一起種,怎麼可能是想要靠這賺我們的錢。」
「就是就是,沈氏商行家大業大的,人家哪看得上我們這三瓜兩棗的,人家這是做好事呢。我們家鄰居就去學了,說是那一兩銀子,其實是那些麵粉餡料的錢,說不定沈氏商行還倒貼了錢。」
「你們倆可別說了,前面你們倆不是說人家是想坑你們錢嗎?這下又改口了。」
「咳咳,我哪有說過,我可一直都很信任的,要不是家裡人攔著,我上次就報名了。唉!那些去培訓的,現在全都賺了大錢了,要是我去了,賺錢的就是我了。」
雖然傳言一直都沒有停下來,但他們還是在半個月之後,湊夠了三十個人。
這三十個人里,其中二十一個都和沈氏商行多多少少有些關係。
這二十一個人里,有些是合作的村民,孩子在青石書院或青竹書院念書;還有些是家人在沈氏工坊里幹活的。因為前期長久的合作,他們對沈瑤華更為信任,再加上他們都家人吃到了師傅們前面練習做的包子。
知道這些包子是如何美味,以及種類是如何繁多。知道要是能學到本事,肯定是不虧的。
至於剩下的九個人。
讓沈瑤華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其中有一對夫妻,交了二兩銀子來學。
他們來報名時,沈瑤華還十分詫異的問過他們:「為什麼不一個人來學會之後,回去教另外一個人,畢竟這樣可以節省下不少銀錢。」
夫妻倆靦腆的笑了笑,回答沈瑤華的話:「我們都沒讀過什麼書,不識得字,所以只能靠腦子記下來,怕一個人記不住,所以兩個人一起來了。」
另外竟還有兩人,並不是青州人,一直做些小生意,之前也有從沈氏商行拿貨,到其它地方去賣,賺取一個差價。
勉強合作過,對沈瑤華的為人還是很是信任多,聽說有這樣的學習機會。兩人也不想再奔波,想著若是學得一門手藝,以後就可以就在自己的家鄉盤下一個店鋪,靠著手藝養活一家人,再也不用一家人分離開了。
教學的宅子離沈宅不遠,沈瑤華每日有空便都過去溜達溜達,看看各位學員的學習進度。
這一學起來,學員們都感受到了是十分划算的,對沈瑤華對教學的師傅又尊敬上了幾分。
一開始學的時候是用同一個麵團練手,學習捏褶子等各種花樣,過了幾天等上手之後。開始正式學做,學習調上各種不同的餡料,包各種不同的包子。並且蒸出來之後,除了讓他們自己吃下的,以及各位師傅來嘗有什麼問題吃下的一部分以外。這些剩餘的沈瑤華也就沒有拿到工坊和書院,而是讓這些學員自己帶回家中。
因為各位學員的水平不一,而且麵粉和餡料都是定量的,除了他們自己消耗的之外,雖然有剩餘,但每日每人也就可以帶回家兩三個而已,量也不算太大。
這樣一個月學下來,實際上他們所花費比如麵粉各種餡料,以及灶上的所用的柴火,這些全部加起來的成本,就已經差不多到一兩銀子了。
當然這也是因為他們前期一直在摸索,教學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問題,導致了少量的浪費。
再加上廚具之類的用品,之後可以重複利用,想必再次開班時成本就可以再降一些下來了。
不久之後,這批學員全部學成畢業。
沈瑤華特地還給他們做了一期就業指導。
這一批學成之後有三十人,其中一對夫妻,也就是說如果開店的話可以開二十九家店。但這其中還有兩人是外地的,準備回自己的家鄉。
所以實際上青州本地這一批學出來的學員,能開二十七家店鋪,若是全部聚到一起去開店。結果可想而知。
好在青州是一個府城,面積大,人口多。
學員中除了少部分幾個村子,來學的有兩三家人。剩下的大多住在不同的方向,完全可以根據他們所住的地方,在不同的方向售賣。所以青州城內多這么二三十家包子店,還是不成什麼問題的。
況且這些人學成之後的定位也是不一樣的,雖然學了很多種類,但不可能什麼都賣。
有幾家之前有個店面的,自然是繼續開店。盤得起店鋪的,也可以開個包子鋪子。根據所在的位置,選擇售賣不同成本的包子。
有些盤不起店鋪的,也可以在趕集的點,擺上一個攤子。就比如一開始沈瑤華他們一開始擺攤賣飯糰的碼頭,就是一個很合適的地點。
還有各個城門口,都有相應的坊市。
所以沈瑤華讓他們可以私下裡自行溝通一番,不要因為湊到一起而影響生意。
學員們倒也實在,私下裡很快便商量好了。不久之後,有的擺攤,有的開店。
離得近的,主打的也不一樣,有的只專門做那灌湯包,也有隻做精緻的小籠包的,當然也有一些擺攤趕集的,做些便宜的素包。
但由於味道都是實打實的好,不管是開店的,還是擺攤的,各處生意都十分不錯。
城裡的謠言確實是不攻自破了,這段時間沈氏商行的名聲自然是更上一層樓。
「沒想到那培訓竟然是真的,當初我就說那沈氏商行都幹了多少件好事?那些高產的種子,直接無償就分享出來,讓大家一起種,怎麼可能是想要靠這賺我們的錢。」
「就是就是,沈氏商行家大業大的,人家哪看得上我們這三瓜兩棗的,人家這是做好事呢。我們家鄰居就去學了,說是那一兩銀子,其實是那些麵粉餡料的錢,說不定沈氏商行還倒貼了錢。」
「你們倆可別說了,前面你們倆不是說人家是想坑你們錢嗎?這下又改口了。」
「咳咳,我哪有說過,我可一直都很信任的,要不是家裡人攔著,我上次就報名了。唉!那些去培訓的,現在全都賺了大錢了,要是我去了,賺錢的就是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