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頁
其四:佛在修行上要超脫生死輪迴的途徑:小乘認為必須自己切實修行,甚至要出家過乞討度日的生活;而大乘主張信徒可以作為居士,照常過家庭生活、經營,布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誠心念佛,就可以超脫輪迴。
以上四點作為一個對比,相信很多人都會出現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小乘佛教似乎與中國最初的原始道教非常接近。但聰明人也同樣發現,與大乘佛教相比,小乘佛教在傳道上又具有先天性的劣勢。
因為從教義上坎,小乘佛教主張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脫,並主張不回頭過來救度其他的眾生,所以稱為小乘。這並不是小乘佛教自私,而是佛認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領悟佛法中的那些高深法理的。修行這個東西,靠的是自己去「悟」,而不是靠聽,一切隨緣,不能強求。那麼信佛這件事,就註定是屬於少數人的,他們在過去就都是神職人員。
而大乘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同離生死苦海,所以稱為大乘。它認為佛是具有包容性的,不管你是否讀過書,什麼年紀,什麼職業,有沒有做過惡,只要你信我,我佛都會接納,並且指引你去完成自我輪迴的實現。所以,它認為佛並不是屬於某些權貴和高級階層專屬的,而是普世的。
也既是說大乘、小乘,乃是一種比喻。大乘喻能渡無量眾生,小乘喻渡少數眾生。
說白了,原始的佛教是因為有一個人通過自己的經歷總結出來了一堆理論,於是他就做了一些和別人都不一樣的事情,起初大家都覺得這個人很異類,但一聽他所說的那些話好像又很有道理。於是,有些人開始模仿他做的那些事兒,試圖去重新體會這個世界,當然,每個人總會得出的結論或許是不同的,但他們的最終目的是達到一種天人渾合,與無邊無相的虛空合一的境界,也被叫做:阿羅漢境界。
這是不是又與道教得道成仙的境界一樣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我與這個世界終於融為一體了,也就不存在所謂的肉體滅亡了。死不死的,我根本不在乎了,因為我就是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到處都有我。既:道是無處不存在的!
至於這兩種模式,誰更合適,誰又更接近,那自然也是眾說紛紜。但從現狀看,大乘佛教至少在國內屬於絕對成功了,但還是有像無明大師這樣的修行者在遵守著小乘的修行之道。
查文斌即是明白了這些,便也就不再與那老僧客套,只道:「我相信無明師兄對這副未解之圖也有參悟,可否能指教一二?」
無明老僧卻道:「無明自是不知,哪敢談指教,只不過我想先問一下查師弟,你悟這圖的目的是什麼?」
查文斌回答:「尋道!」
老僧又問:「尋道的目的又是什麼?是為了得道長生,還是為了得道傳授世人,讓道法常存?」
查文斌沒有遲疑,只道:「年輕時,不知道何為道,只想著世間多混亂,行道者可替天行道。想著若人人依道法自然行事,心存善念,則天下太平,道也可無道。現今,我才發現,世間種種,都有因果,人心複雜,不可一統,尋道只為解開自己的魔念,讓自己莫要禍害了世間便是最大的道了。」
「阿彌陀佛」無明老僧點頭道:「渡己便是渡人,查師弟已然明了,便就明白,這天道變化之複雜,並非我這般的普通和尚能夠參得,老僧自然也就無話可回了。」
「那天道到底可不可參透呢?」
老僧頓了頓道:「我想,它是能的。」他指著那兩幅畫道:「這便是證明,有人參透了它,並將它畫了下來。可老僧又覺得,若是這兩幅畫分開看,這張天圖便是題目,而地圖則是答案,只不過老僧愚鈍,實在是想不出這答案到底該怎麼解出才是對的。」
查文斌的腦海中猛地像是炸開了一般,忽然起身道:「我明白了,我終於明白為何樓言只解出了一半的圖,因為另一半的圖根本沒有標準答案!天圖便是天道,而在地圖在人間,便是無道!無道既是天道,天道就是無道!」
第九百六十一章 全新的道
道德經里有句叫,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不是給自己找個山門拜師,也不是每日念經打坐點香燭,更不是換上一身衣服,搞個髮型,穿一雙鞋子,掛上幾串珠子。
換言之,道什麼都不能,也什麼都不是。也正因為什麼都不是才能什麼都是什麼都能。這就是無道。
萬物從哪裡來的?道德經里說的很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理!
而具體到術上就成了: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
那麼根據以上兩個公式,很容易,我們就發現了道等於無極。
無極是什麼?一個沒有前後,沒有左右,沒有上下,沒有中心,沒有邊界的混沌狀態。那是一個沒有規則的世界,因為它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自然也就沒有規則了。
如果我們設定一個人能夠打破現有的世界,穿越到了一個沒有任何規則的世界中,那個世界的一切都由你來掌握。在那個世界裡,一切元素都為你所用,金木水火土,所有元素可以像積木一般,任憑你組合。
你可以設定你想要的山川河流,你想要的星辰大海,你想要的千百種動植物,甚至連人的模樣都可以讓你捏出自己喜歡的類型。
以上四點作為一個對比,相信很多人都會出現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小乘佛教似乎與中國最初的原始道教非常接近。但聰明人也同樣發現,與大乘佛教相比,小乘佛教在傳道上又具有先天性的劣勢。
因為從教義上坎,小乘佛教主張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脫,並主張不回頭過來救度其他的眾生,所以稱為小乘。這並不是小乘佛教自私,而是佛認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領悟佛法中的那些高深法理的。修行這個東西,靠的是自己去「悟」,而不是靠聽,一切隨緣,不能強求。那麼信佛這件事,就註定是屬於少數人的,他們在過去就都是神職人員。
而大乘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同離生死苦海,所以稱為大乘。它認為佛是具有包容性的,不管你是否讀過書,什麼年紀,什麼職業,有沒有做過惡,只要你信我,我佛都會接納,並且指引你去完成自我輪迴的實現。所以,它認為佛並不是屬於某些權貴和高級階層專屬的,而是普世的。
也既是說大乘、小乘,乃是一種比喻。大乘喻能渡無量眾生,小乘喻渡少數眾生。
說白了,原始的佛教是因為有一個人通過自己的經歷總結出來了一堆理論,於是他就做了一些和別人都不一樣的事情,起初大家都覺得這個人很異類,但一聽他所說的那些話好像又很有道理。於是,有些人開始模仿他做的那些事兒,試圖去重新體會這個世界,當然,每個人總會得出的結論或許是不同的,但他們的最終目的是達到一種天人渾合,與無邊無相的虛空合一的境界,也被叫做:阿羅漢境界。
這是不是又與道教得道成仙的境界一樣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我與這個世界終於融為一體了,也就不存在所謂的肉體滅亡了。死不死的,我根本不在乎了,因為我就是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到處都有我。既:道是無處不存在的!
至於這兩種模式,誰更合適,誰又更接近,那自然也是眾說紛紜。但從現狀看,大乘佛教至少在國內屬於絕對成功了,但還是有像無明大師這樣的修行者在遵守著小乘的修行之道。
查文斌即是明白了這些,便也就不再與那老僧客套,只道:「我相信無明師兄對這副未解之圖也有參悟,可否能指教一二?」
無明老僧卻道:「無明自是不知,哪敢談指教,只不過我想先問一下查師弟,你悟這圖的目的是什麼?」
查文斌回答:「尋道!」
老僧又問:「尋道的目的又是什麼?是為了得道長生,還是為了得道傳授世人,讓道法常存?」
查文斌沒有遲疑,只道:「年輕時,不知道何為道,只想著世間多混亂,行道者可替天行道。想著若人人依道法自然行事,心存善念,則天下太平,道也可無道。現今,我才發現,世間種種,都有因果,人心複雜,不可一統,尋道只為解開自己的魔念,讓自己莫要禍害了世間便是最大的道了。」
「阿彌陀佛」無明老僧點頭道:「渡己便是渡人,查師弟已然明了,便就明白,這天道變化之複雜,並非我這般的普通和尚能夠參得,老僧自然也就無話可回了。」
「那天道到底可不可參透呢?」
老僧頓了頓道:「我想,它是能的。」他指著那兩幅畫道:「這便是證明,有人參透了它,並將它畫了下來。可老僧又覺得,若是這兩幅畫分開看,這張天圖便是題目,而地圖則是答案,只不過老僧愚鈍,實在是想不出這答案到底該怎麼解出才是對的。」
查文斌的腦海中猛地像是炸開了一般,忽然起身道:「我明白了,我終於明白為何樓言只解出了一半的圖,因為另一半的圖根本沒有標準答案!天圖便是天道,而在地圖在人間,便是無道!無道既是天道,天道就是無道!」
第九百六十一章 全新的道
道德經里有句叫,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不是給自己找個山門拜師,也不是每日念經打坐點香燭,更不是換上一身衣服,搞個髮型,穿一雙鞋子,掛上幾串珠子。
換言之,道什麼都不能,也什麼都不是。也正因為什麼都不是才能什麼都是什麼都能。這就是無道。
萬物從哪裡來的?道德經里說的很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理!
而具體到術上就成了: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
那麼根據以上兩個公式,很容易,我們就發現了道等於無極。
無極是什麼?一個沒有前後,沒有左右,沒有上下,沒有中心,沒有邊界的混沌狀態。那是一個沒有規則的世界,因為它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自然也就沒有規則了。
如果我們設定一個人能夠打破現有的世界,穿越到了一個沒有任何規則的世界中,那個世界的一切都由你來掌握。在那個世界裡,一切元素都為你所用,金木水火土,所有元素可以像積木一般,任憑你組合。
你可以設定你想要的山川河流,你想要的星辰大海,你想要的千百種動植物,甚至連人的模樣都可以讓你捏出自己喜歡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