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只要他能好起來,別說神童,就算是要了我這條老命我也心甘情願啊……」

  出了那院門,超子就說道:「我猜那口池塘里肯定是有一座大墓,只是可惜了那個神童,遭了這些罪。」

  查文斌笑道:「你真相信這個世上有神童嘛?」

  超子道:「那可不就是嘛,他兒子,典型啊,早些年我是聽人說過安縣出了個神童,沒想到就是他。」

  查文斌道:「《傷仲永》這個故事你聽說過吧?傳統的書里都說方仲永是奇才,五歲可以作詩,但不知是否有人想過,『未嘗識書卷』怎麼會憑空有了知識呢?人的聰明可以表現為一學就會、舉一反三,但不會聰明到不學就會吧。」

  他接著說道:「其實很簡單,方仲永身上是被一種妖邪附了體,它原先所附的應該是一位文人,然後又附到了幼年的方仲永身上,但卻把原先那位文人的學識給帶了過來。這也就解釋了方仲永長大後不再神奇,這是因為長大後的他,只保留著原有的知識,他並非是天生聰慧,當其它普通人逐漸追趕上他原有的那些知識時,這種先天帶來的差距就被扯平了。

  長大後的方仲永自然是神奇不再,和普通的讀書人沒什麼區別,甚至還不如普通人。

  你們只注意到新聞上老說誰誰哪裡出了個神童的報導,但是如果跟蹤下去就會發現有多少神童最後都又變成了普通人,又有多少神童精神失常,還有一些神童甚至夭亡。」

  所以,當查文斌看到那些院子裡曬得獸皮時心裡已經有底了,這個孩子八成就是被妖邪附體了,因為他的父親常年從事野獸買賣。

  其實如《道德經》所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動物與人一樣同等地享有這個條件和權力。它們也與人遵循同一法則,可以達到元神出殼的境界。一些有靈性的動物,比如北方的狐狸、貓,東北的黃鼠狼,南方的蟒蛇、烏龜等等都曾經在民間被視為各種「仙」拿來膜拜。

  而一旦成妖邪後,它們就會馬上明白,這不是修煉的終點。初修成的妖邪道行淺,敵不過陷阱、獵槍甚至是更大型的捕食者,它們就必須要提升自己的道行。

  而和人修道一樣,妖邪想要提升道行的辦法大致有三條:其一為靜心苦修,就和查文斌現在走的這條路是一樣的。

  第二種則是接受人間香火,潛居寺觀、廟宇,依附神像祀食人間香火,它們接受了祭司同時便也要去幫信徒們辦點事,這樣香火越盛它們的道行提升的也就越快。

  第三種便是附人身體,尤其是男性,以取人陽氣增長道行,此法最為快捷,也同時最不被容忍,在查文斌看來,那小湯就是屬於這第三種,之所以會走進那座富麗堂皇的房子迷路,便是因為他的陽氣已經被吸取的十分薄弱,這才看到了自己本來看不到的東西……

  第九十四章 鬼魂之分

  這裡要說一下,很多妖邪為達到增加道行的目的,就會假託神靈,成群結黨,製造靈應事件,欺騙人們是神靈顯靈,從而換得人們一片虔誠。

  《道教靈驗記》中就有王道柯誦天蓬咒與白馬寺的記載,說一直狐狸寄居在白馬寺搞得百姓信奉非常,香火鼎盛。王道柯誦咒,狐狸死屍現跡,白馬寺從此再也不靈驗了。

  其實作為宗教信徒我們平日裡難免要去上個香,但是請切忌,「香」只是用來作為和神靈溝通的工具,而並非是一種祭司的「貢品」!

  一個真正道德高尚的人,不會因為收了某人的賄賂而給偏心某人,而神也好佛也罷,都是道德極其高尚的人修煉成的,他們更不會貪圖人間的香火供奉等賄賂而徇私枉法。

  比如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大門上貼著的那對門神,門神它的職責是負責保護主人家不受妖邪魔鬼的侵害,無論你平日裡有沒有拜過門神,他都照樣默默保護著大門裡的人,而且永遠不會搞「顯靈」把戲,彰顯他的保佑功勞。

  人若心地善良,積德行善,就可積累造化,造化大的人,在危難關頭,自然可逢凶化吉,這是天道規律;反之,人若作惡多端,即使每天上香求神,神也不會包庇他的罪行,該降災時依然降災,對惡人更會加重處罰,那些企圖通過燒香拜神來減輕自己的罪孽的人簡直是在痴心妄想,試問神為何要保護一個罪行累累的壞人,那這樣對那些受了傷害的好人而言還能有公平可言嘛?

  這也就是為什麼查文斌替人辦事從來分文不取的原因,正神就是這樣大公無私又默默無聞,是天地間正義和和正氣的化身。若是為了金錢去做一些事情,那麼你的本質就和妖邪是一樣的,做人要正,修道也要正,拿人錢財替人消災者是永遠不會成大道的。

  其實在很早以前的神職人員是為皇家服務的,負責統治者與上蒼之間的溝通,所以最初的時候神職人員是由國家負責養著的,他們根本不需要為生活而發愁。

  而到了後期開始慢慢有了宗教,這個時期的宗教其實是有自己的產業的,當時的統治者會專門劃撥一塊土地給他們,有的甚至是整條街的商鋪以供收取租金。

  當宗教開始逐漸普及的時候,統治者除了對個別皇家的道場進行撥款外,其它的就要靠自力更生了,他們靠什麼呢?就是靠信徒捐贈,其實和我寫小說一樣,靠大家付費點擊,靠大家打賞。但是這裡又要強調一點,神職人員可以接受捐贈,但絕不會因為某件事而主動索要,甚至是明碼標價,畢竟神職人員要吃飯,要修繕道場,甚至是在有富裕的時候接濟一下貧苦大眾。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