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進來的人一身玲瓏閣統一的黑色皮毛大氅,看著厚實而略顯累贅,卻是大冬天出行必備。

  「屬下京城所屬齊行見過少主。」

  「出了何事。」

  「肖家被判全家抄斬,立刻行刑,朱正易賣國的佐證本還差了些火候,為了拖延時間靳掌柜只得先將所有東西一併送交皇上,皇上藉此拖延抄斬時間,朱正易為了自證清白也力保肖明凱,如此兩方使力才讓抄斬時間拖至節後。」

  幾句話將情況說得簡潔明了,祝長樂聽懂了,「所以一力要肖家抄斬的是何太尉。」

  「是。」

  「滿朝上下也只有他有理由這麼做。」祝長樂若有所思,「可他是不是太著急了些?肖明凱死了朱正易就百口莫辯,可他活著朱正易也很麻煩,他現在這麼做擺明了是要把朱正易往死里逼,他哪裡來的把握弄死了肖明凱,朱正易就一定翻不了身?現有的證據根本做不到這一點,不然我早趁著歇戰期回京城了,哪裡還會在這裡等消息。」

  「除非,他手裡有東西。」秋離用扇子敲擊掌心,「或者說只要肖明凱一死他就能做出對朱正易不利的證據坐實他通敵賣國,一旦坐實,他朱正易就算號稱半堂也要面臨滿族抄斬。」

  三皇子聽著兩人的對話身體都坐正了。

  「朱正易雖然不是東西,但現在還不能死。」抿了抿唇,祝長樂又道:「我很想他死,可不能是這麼死,兩派爭鬥互相消磨損耗才是最好的局面,一旦何慶博勢大,半堂變一堂,情況會更壞,君上連半堂都鬥不過,面對一堂完全沒有勝算。」

  三皇子雖然不想承認,可他早開始幫父皇理政,很清楚事實就是如此。在以前也只得一個御史大夫可以幫著穩住局面,其他關鍵位置上全被兩位半堂把持住,現在御史大夫空缺,失了領頭人,頹勢更顯。

  「你坐著說話。」祝長樂示意鳳姑給齊行搬了張凳子放到離火爐近的地方。

  齊行謝過,一路疾馳,確實也是累得腿都軟了。

  「你可有見到肖明凱?」

  「是,皇上為方便我等行事專門派了人留在布莊,出來之前靳掌柜帶屬下一起去見了肖明凱,肖明凱說如祝將軍所料,押解回京沒兩日就有何太尉的人去見他,告訴他只要他指認朱正易後認罪伏誅,他保肖家人活下來,他說需要時間考慮,對方只給了他兩天時間。兩天後再去見他,他還想拖延時間,請對方給出誠意讓他信任,對方直接走了。」

  齊行抬頭看了祝將軍一眼,繼續道:「肖明凱受了不少酷刑,但都扛住了,他托屬下告知祝將軍,他如今只信祝將軍,若此事沒了任何周旋的餘地,他請祝將軍能想辦法救出他兒子遠遠送走隱姓埋名,只求活下來。」

  祝長樂想說她會盡力實現對肖明凱的諾言,可現在這局勢何慶博得了先手,如今占盡上風,她一時都想不出來該從哪裡入手破局。

  「鄭庭。」秋離問,「他如今情況如何?」

  祝長樂眼前一亮,「對,鄭庭!他的重要性不低於肖明凱,何慶博不可能放過他。」

  「他下了刑部後沒多久就自盡了。」

  「可有留下什麼東西?」

  齊行搖頭,「至今不曾找到,是不是真的沒有……屬下不敢肯定。」

  祝長樂皺眉,鄭庭死了對朱正易極有利,等於是所有線索都斷在了鄭庭這裡,沒法關連到朱正易身上。可從另一方面來說鄭庭是朱正易的人又滿朝皆知,他死得不明不白,並且什麼遺言都沒有留下,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是不是被滅口。

  「我覺得有點不對,可是說不上來哪裡不對勁。」祝長樂撓撓頭,「你確定鄭庭死了?」

  「確定,屬下見到了他的屍體,並且檢查過。」

  趙堅在一邊問:「鄭庭的家人呢?」

  「鄭庭的家人不在京城,只得一房妾室相伴,如今他妾室也死了,留下遺言說是殉情。」

  「這不對,殺人滅口得太明顯了。」趙堅搖頭,「若真是朱正易動的手,鄭庭不應該什麼都沒留下,他留個遺言做成畏罪自盡才能真正助朱正易脫身,可他沒有,偏他妾室卻留了遺言。」

  有道理,祝長樂輕輕點頭,「所以鄭庭是何慶博殺的?」

  「無論是死在誰手裡,鄭庭死得都太刻意,除非別有隱情。」

  好一會沒有說話的秋離突然開口,「如果,鄭庭並非朱正易的人呢?」

  屋裡一靜。

  這個可能,他們沒有想過,若真是如此……

  第369章 損招?好招!

  「早年間我和鄭庭有過來往。」

  屈直打破沉默,「他在禮部呆過一年,年輕的官兒幾個沒被搓磨過,他那時受了不少氣,我雖不曾幫過他,卻也沒有落井下石過,大概因為如此,他離開禮部後反倒和我關係還過得去,私下也喝過幾趟酒。」

  屈直低頭看著手裡的酒盞,官場上來來去去的人太多,有的升遷了,有的外任了,有的最後消失了,誰也不敢說自己和誰是朋友,也沒有誰會天真的想在官場上交朋友,關係再好的兩人隨著際遇不同也會漸漸疏遠,便是在哪裡遇見了,多數也只剩點頭的交情。

  他見過太多,也不甚在意。

  「最後一次見面時他喝多了些,說他終於明白為什麼史書上但凡有一個好官都得大書特書了,同在墨池子裡呆著,染黑了才是同伴,才不被欺負,才能保家人平安。抓著一個染不黑的當然得狠狠表揚,盼著當朝能多幾個這樣的官。他說他如果青史留名,一定會是惡名。從那之後我們私底下再不曾見過,見面如不識,我只知他不久後納了妾,再之後投靠朱正易至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