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徐霽的志願填好托徐父交給班主任,等到班主任打來電話的時候,她才知道自己的第一志願被改了。
她填的那所學校不是雙一流,但是理工科還是不錯的,她的分數處在一個有點尷尬的線上,被人改成了另一所211文科類院校的中文系,歷年分數線差不多,但是學校的名頭更響亮。
徐父淡淡地告訴她,是徐霽的外婆改的,徐霽外婆總結了歷年的一些分數線學校評比之類的資料,認為以徐霽的分數,填這所學校更合適,學中文,以後出來可以考教師證或者考公務員,都是她認為非常「體面」的工作。
徐父也覺得女孩子更適合做這類工作,便沒有反對,等到徐霽收到消息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徐霽那天剛剛出院,實在沒忍住,歇斯底里地大鬧一場,徐父徐母這才知道,自己缺失的十二年裡,女兒到底是過的什麼日子。
但話雖如此,徐霽外婆為徐霽付出的精力不是假的,作為不合格的父母,徐父徐母並沒有立場責怪什麼。
木已成舟,徐霽發泄過後也就只能作罷。
「那天夜裡,我凌晨兩點鐘跑出去,翻牆進了學校,在教學樓里待到了天亮。」
她太不甘心了,但又什麼都改變不了,她不想復讀一年,也不想去學中文,不想當老師,也不想考公務員。
教學樓的巨大陰影把她籠罩著,她把自己藏在黑暗之中,恨不得時間就此停止。
盧霖一個急剎,徐霽怔怔看去,卻發現他眼睛泛紅。
「怎麼了?」
盧霖深深地看她一眼,半晌才道:「沒事。」
重新發動車子,好一會兒,他又道:「等下辦完事,我們去趟學校好不好?」
徐霽不明所以,但想起上次盧霖就約過她逛學校,可惜自己當時已經上了高鐵,於是毫不猶豫答應了。
老劉還在老地方,手裡拿著個玉米在啃,一邊啃一邊拿玉米粒逗那隻土狗,一人一狗自得其樂。
盧霖翻出手機相冊去問,徐霽的手機適時響起。
——師姐,我找到那個人了。
——【圖片】
——他姓胡,並不是律師,是我們之前的方向錯了。
插pter 52
祁嵐發來的照片和徐霽查到的人是同一個,再加上老劉的指認,沒有任何巧合的可能性。
祁嵐說其實之前查錯了方向,她一直以為應該是同行在背後搞鬼,所以一直把目標放在以前有過交集的同行身上。
但排查了所有跟徐霽和祁嵐有過利益衝突的同行之後,只有五個姓胡的,但哪個都對不上號,他們跟羅美林和邊靖的案子沒有半點交集,也沒有任何間接證據證明他們和那些營銷號有關。
轉機出現在祁嵐的母親身上,她是做媒體行業的,目光更多的放在網際網路上,她提出乾脆從營銷號那邊下手,但是單純地針對參與過這些事的營銷號沒有任何意義,就算是起訴他們,最終也只是罰點錢,祁母提出可以查下這些營銷號背後的MCN機構。
這家MCN機構並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公司是找機構代理註冊的,營業執照上的地址是個虛擬地址,根本沒有人,MCN下的營銷號們常用IP分布在全國各地,顯然只是簽約代理。
羅美林案和邊靖案的時候,網上那些轟轟烈烈的扒皮帖子早被刪了個乾淨,除了祁嵐那邊刻意保存下來的圖片證據之外查不出什麼,不少甚至已經改了,追查很難。
突破口在於最近一次的事件上,不論是吹捧徐霽還是所謂的揭露徐霽真面目,這些號都做得太急躁了,甚至有一篇閉著眼睛硬吹徐霽是在草人設,目的是為了建立自己的營銷號體系,而那個時候徐霽已經銷號了,導致發布文章的大V號被人一番群嘲。
總的來說,這一波渾水攪得十分到位,帶節奏的號多了之後就容易出紕漏,很不幸,就被祁嵐給抓住了。
順藤摸瓜,幾番試探,甚至還靠著祁母的人脈找了幾個大的品牌商以商務合作的名義前去試探,這個一直藏在網際網路里依靠炒作新聞和搬運內容的mcn背後的所有者終於浮出了水面。
胡榮之,X大法學系10屆畢業生。
祁嵐回學校查了他的履歷,他曾是金教授的學生,在校期間專業成績突出,但是畢業卻並沒有選擇進入法律行業,反而開始從事媒體行業。
那時候社交網絡初成氣候,金教授發表了那篇廣為人知的《如何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導公共輿論》,據金教授回憶,胡榮之就是那年畢業的,畢業前,他曾經和金教授有過一次深聊,他非常認可金教授的觀點,認為在未來,「民主法治」「輿論法治」必然會成為社會熱點,而當下的司法環境並不理想,或許在未來,媒體輿論會成為促進法制進步的一大動力。
胡榮之其貌不揚,性格靦腆,也就跟金教授還說得上幾句話,金教授是個非常開明的老師,並不要求自己的學生一定要從事法律事業,對於胡榮之眼裡放光的暢想,他表達了讚賞,此後多年,胡榮之輾轉各大媒體機構,用各種化名筆名追蹤社會案件,卻始終反響平平。
2014年,自媒體平台大火,胡榮之敏銳地嗅到了機遇,他辭了職,憑藉自己多年積累下來的素材和文筆功底,開始運營自己的營銷號。
與此同時,他開始在社交網絡上尋找大量合適的大小V營銷號,收編、提供選題、操縱熱點,2014年年底,他註冊了自己的公司。
她填的那所學校不是雙一流,但是理工科還是不錯的,她的分數處在一個有點尷尬的線上,被人改成了另一所211文科類院校的中文系,歷年分數線差不多,但是學校的名頭更響亮。
徐父淡淡地告訴她,是徐霽的外婆改的,徐霽外婆總結了歷年的一些分數線學校評比之類的資料,認為以徐霽的分數,填這所學校更合適,學中文,以後出來可以考教師證或者考公務員,都是她認為非常「體面」的工作。
徐父也覺得女孩子更適合做這類工作,便沒有反對,等到徐霽收到消息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徐霽那天剛剛出院,實在沒忍住,歇斯底里地大鬧一場,徐父徐母這才知道,自己缺失的十二年裡,女兒到底是過的什麼日子。
但話雖如此,徐霽外婆為徐霽付出的精力不是假的,作為不合格的父母,徐父徐母並沒有立場責怪什麼。
木已成舟,徐霽發泄過後也就只能作罷。
「那天夜裡,我凌晨兩點鐘跑出去,翻牆進了學校,在教學樓里待到了天亮。」
她太不甘心了,但又什麼都改變不了,她不想復讀一年,也不想去學中文,不想當老師,也不想考公務員。
教學樓的巨大陰影把她籠罩著,她把自己藏在黑暗之中,恨不得時間就此停止。
盧霖一個急剎,徐霽怔怔看去,卻發現他眼睛泛紅。
「怎麼了?」
盧霖深深地看她一眼,半晌才道:「沒事。」
重新發動車子,好一會兒,他又道:「等下辦完事,我們去趟學校好不好?」
徐霽不明所以,但想起上次盧霖就約過她逛學校,可惜自己當時已經上了高鐵,於是毫不猶豫答應了。
老劉還在老地方,手裡拿著個玉米在啃,一邊啃一邊拿玉米粒逗那隻土狗,一人一狗自得其樂。
盧霖翻出手機相冊去問,徐霽的手機適時響起。
——師姐,我找到那個人了。
——【圖片】
——他姓胡,並不是律師,是我們之前的方向錯了。
插pter 52
祁嵐發來的照片和徐霽查到的人是同一個,再加上老劉的指認,沒有任何巧合的可能性。
祁嵐說其實之前查錯了方向,她一直以為應該是同行在背後搞鬼,所以一直把目標放在以前有過交集的同行身上。
但排查了所有跟徐霽和祁嵐有過利益衝突的同行之後,只有五個姓胡的,但哪個都對不上號,他們跟羅美林和邊靖的案子沒有半點交集,也沒有任何間接證據證明他們和那些營銷號有關。
轉機出現在祁嵐的母親身上,她是做媒體行業的,目光更多的放在網際網路上,她提出乾脆從營銷號那邊下手,但是單純地針對參與過這些事的營銷號沒有任何意義,就算是起訴他們,最終也只是罰點錢,祁母提出可以查下這些營銷號背後的MCN機構。
這家MCN機構並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公司是找機構代理註冊的,營業執照上的地址是個虛擬地址,根本沒有人,MCN下的營銷號們常用IP分布在全國各地,顯然只是簽約代理。
羅美林案和邊靖案的時候,網上那些轟轟烈烈的扒皮帖子早被刪了個乾淨,除了祁嵐那邊刻意保存下來的圖片證據之外查不出什麼,不少甚至已經改了,追查很難。
突破口在於最近一次的事件上,不論是吹捧徐霽還是所謂的揭露徐霽真面目,這些號都做得太急躁了,甚至有一篇閉著眼睛硬吹徐霽是在草人設,目的是為了建立自己的營銷號體系,而那個時候徐霽已經銷號了,導致發布文章的大V號被人一番群嘲。
總的來說,這一波渾水攪得十分到位,帶節奏的號多了之後就容易出紕漏,很不幸,就被祁嵐給抓住了。
順藤摸瓜,幾番試探,甚至還靠著祁母的人脈找了幾個大的品牌商以商務合作的名義前去試探,這個一直藏在網際網路里依靠炒作新聞和搬運內容的mcn背後的所有者終於浮出了水面。
胡榮之,X大法學系10屆畢業生。
祁嵐回學校查了他的履歷,他曾是金教授的學生,在校期間專業成績突出,但是畢業卻並沒有選擇進入法律行業,反而開始從事媒體行業。
那時候社交網絡初成氣候,金教授發表了那篇廣為人知的《如何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導公共輿論》,據金教授回憶,胡榮之就是那年畢業的,畢業前,他曾經和金教授有過一次深聊,他非常認可金教授的觀點,認為在未來,「民主法治」「輿論法治」必然會成為社會熱點,而當下的司法環境並不理想,或許在未來,媒體輿論會成為促進法制進步的一大動力。
胡榮之其貌不揚,性格靦腆,也就跟金教授還說得上幾句話,金教授是個非常開明的老師,並不要求自己的學生一定要從事法律事業,對於胡榮之眼裡放光的暢想,他表達了讚賞,此後多年,胡榮之輾轉各大媒體機構,用各種化名筆名追蹤社會案件,卻始終反響平平。
2014年,自媒體平台大火,胡榮之敏銳地嗅到了機遇,他辭了職,憑藉自己多年積累下來的素材和文筆功底,開始運營自己的營銷號。
與此同時,他開始在社交網絡上尋找大量合適的大小V營銷號,收編、提供選題、操縱熱點,2014年年底,他註冊了自己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