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人聽了這話臉色都扭曲了:“交代了。”

  季讓追問:“如何交代的?”

  “他說,這所謂的培訓不過是跟同年一起出門遊歷,不是去東家走親,就是去西家訪友,悠哉悠哉,輕鬆自在,他為官兩載之後還十分惦記,每每夢中想起都想念得涕泗橫流。”

  季讓露出了疑惑的目光。

  說話的人卻暗暗握拳,這鬼扯的話,可恨的是他竟然信了!如今想開,族兄那陰陽怪氣的語氣,根本就是拿他當猴子耍呢,只怕一開始就存著看好戲的心思,故意說的那麼尋常,讓他們有絲毫防備。

  也怪他實在是太蠢了,竟然沒有看透族兄那調侃傻子一樣的語調,如今後悔也實在太晚了。不過後悔也沒什麼用,難不成他還要為了避免這個所謂的培訓而放棄殿試?

  所以怎麼看,這個虧他們都必須得吃。

  一群人忙活了一整日,就連中飯都是在外頭用的。

  本來也有人想抱怨兩句。,待看到馮慨之跟他們一樣在外用膳後,所有的抱怨都化成了沉默。

  人家尚書大人都如此,他們又何必斤斤計較呢?

  連著修了三天的屋頂,直到把這周圍一片的所有塌掉的屋頂都給修完了,如此方才作罷。

  原先住進悲田院的百姓又再次回到了各自家中,為表感謝,他們還送了不少東西給這群過來幫忙的進士們。!

  餘子謙就被塞了一盒炸果子,他不想要,但對方實在是太過熱情,強塞到他懷中。

  老百姓的感激從來都是這樣樸實且炙熱,說起來,他們並非心甘情願來修屋頂,但就換來別人的感激涕零。這麼一想,餘子謙便覺得心中有愧。

  面對這份熱情,餘子謙並不知該如何回應,只能被動接受。他想著,執意不接反而壞了人家的美意,不妨收著就是了,反正也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

  可等馮慨之說,這都是他們在悲田院中省吃儉用節省下來想要留著過年吃的,餘子謙一時又覺得自己手上的盒子燙手了起來。

  他後悔接過來了,在他眼中不值得一提的小東西,卻是別人眼裡不可多得的寶貝。

  最終,餘子謙也沒有將東西還回去,只是默默地在那家人門後放了一串銅板。

  傍晚入宮稟事的時候,馮慨之還那些事兒笑話起來:“這群初出茅廬的進士們還真是天真有單純,微臣說什麼他們就姓什麼,說那一盒果子是別人省出來的,他們竟然還真信了。”

  馮慨之樂得不行。

  蕭瑾也忍俊不禁,他們更不會知道那些百姓過去送謝禮,也是事先安排好的。原本那些百姓還嫌他們多事,後來給了錢,才答應過來演戲的。

  這當然也是無奈之舉,不演戲,又怎麼能讓他們“幡然醒悟”呢?

  蕭瑾對如今的進展很是滿意,照這個情況下去要不了多長時間,這群進士便能蛻變成“苗根正紅”的官場接班人了。

  有才只是基礎,最重要的是要有操守,有仁心。

  蕭瑾又問:“這屋頂修好了,明日可是要他們施粥?”

  “正是,不過明兒微臣便不必領著他們去了,連著三日沒做事,戶部裡頭不知積了多少公文。施粥是小事兒,用不著微臣來壓他們也會願意做的。”

  蕭瑾點點頭。

  馮慨之的確沒那麼多空,他最近還得忙著自己交代的茶會一事。

  蕭瑾準備在穀城縣開一次轟轟烈烈的茶會,以茶代酒作宴,邀請各方前來人士前來品天下之茶,配以評書、品畫、論茗、焚香、彈琴、玩石等,這茶會若是辦成了,必定能名噪一時。

  最重要的是,蕭瑾想通過這種盛典讓南北兩地形成共通的文化——茶文化。

  有了認同感,屆時還會分夏國與齊國故地麼?大家可都是一國的。

  馮慨之答應是答應得好好的,可是轉頭就又拋出了一個問題:“此主意雖好,卻得費不少錢吧?”

  馮慨之可不想掏這筆錢。

  蕭瑾老神在在:“放心吧,陳疏才那兒有。”

  陳疏才最近臨安遼東兩頭跑,忙得昏天暗地,可路子卻被他忙出來了。

  高句麗那邊對夏國的茶跟胭脂水粉很是滿意,那青花瓷更是愛不釋手,遂訂了一大批貨,不日,蕭瑾他們便能得一筆橫財,何愁沒有錢花呢?

  蕭瑾甚至底氣十足地道:“此次品茶會一定要大辦,風風光光地辦,讓天下人都知道夏國的好。”

  第155章 請帖 ◇

  ◎一起請到夏國做客◎

  眼下陳疏才正因談了一場大生意, 自覺風光無限好,在那兒給眾人加油鼓勁兒呢:

  “沒了齊國,還有高句麗, 人家不比齊國差到哪兒去, 東邊還有個小國叫倭國,若是從高句麗坐船,沒多久便能抵達。等咱們把高句麗收入囊中, 再將生意也做到倭國。到時候,滿朝文武都要對咱們刮目相待。”

  陳疏才一心想要壓過戶部, 當朝中第一人,這次對高句麗的貿易旗開得勝,他整個人都膨脹起來了。他要賺錢, 要成為聖上的錢袋子,要讓馮慨之徹底成為手下敗將。

  高句麗只是第一步, 往後還有第二個,第三個高句麗。且高句麗給了陳疏才無窮的靈感,他們一開始目光只局限於中原地區,實在是太過於狹隘, 做生意去哪兒做不是做, 來日若有條件的話, 他大可以造幾條船去海外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