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方柄笑了:“陳國公,事兒還沒完呢,這裡還有一封您家的信。”

  陳國公懵了:“我家?我與安王可沒聯繫!”

  “您有沒有不知道,不過您家的姑娘、如今的陳妃娘娘,卻同安王交情匪淺。您家中有隻白鴿,正是安王與陳妃娘娘通信之用。”

  這事兒說起來還跟王從武有關。

  自從從小艾口中得知了那隻白鴿的事,他便一直讓人在府中守著這隻白鴿回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安王回京之前,還真讓人守到了。

  “這封信是安王寄回來的,說是立刻回京,讓陳妃在宮中多盯著些。”方柄說完,又將信傳給眾人看了一遍。

  “除此之外,咱們這位陳妃娘娘這些日子還派人多番打聽襄陽城內的那位世子爺。想是有些忌諱安王有妻有子一事,甚至還派人暗中動手,準備取世子爺性命。”

  “不可能!”

  陳國公跟蕭元渙異口同聲。

  蕭瑾一錘定音:“是與不是,先抓來審一審再說。來人,將這四人帶入天牢,大理寺即刻帶人去三家並宮中搜查!如有違抗,格殺勿論!”

  陳國公直到被拉下去的時候還一臉茫然。

  他是冤枉的!他才是那個真的被冤枉的!聖上,您信我啊!

  作者有話說:

  明天就要上班了,感覺很難受……

  (之前有人問起夾子的事情。是這樣的,我挑了一個好日子,大年初一入V,想要紅紅火火。結果那天入V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等到初四那天上夾子,好傢夥,直接70多本_(:з」∠)_於是我又撲了,一點水花都沒有。)

  第35章 斬首 ◇

  ◎將蕭元渙斬首示眾◎

  李廷芳被捉拿並不代表這件事就這麼結束了。

  他下去之後, 仍有許多人以信未寄出,便不能以此定罪為由,替李廷芳求情。尤其是李廷芳的那些同鄉同僚。

  這麼多年, 李廷芳這丞相可不是白做的。他交好的人不在少數。

  這些人說來說去也就只有一個論調:沒有動過刀, 如何能殺人?沒有寄出去的信,如何能說明李大人有反意?至於李家與安王交好,那也得歸咎於安王的故意拉攏。

  總而言之, 李丞相肯定是無辜的。

  這話可就得罪了安王的支持者了。安王犯的是謀反的大罪,這可是要誅九族的, 他們今兒表面上不敢說話,不敢摻合到這謀反的事件中來,但這不代表他們能眼睜睜看著安王被污衊!既然李廷芳都能是無辜的, 那麼安王為何不能?

  說起來那封信還是李廷芳挑唆安王謀反的呢!野心最大的那個,分明是李廷芳!

  於是, 兩撥本該站在一條船上的人,就此翻臉。都說自己護著的人是冤枉的,唯一一個真冤枉的陳國公,反正沒有一個人替他說話。

  慘還是陳國公慘。他一心想把女兒嫁到皇家當國丈, 結果冷不丁的就碰上這麼一個滅頂之災!

  不過鬧的人還是少數, 更多的人是悶不吭聲, 譬如韓仲文。他跟李廷芳關係一向親厚,但是眼下也一句話未說。

  擱以前他說不定還會站出來說上兩句。可今時不同往日了, 張崇明今日雖未說話, 可韓仲文也知道他是什麼態度。張、馮、王三人往蕭瑾後頭一站, 這朝中是誰說了算, 也就清晰明了了。

  對外, 蕭瑾能籠絡軍心、籠絡民心;對內, 他也能掌控張崇明一派大臣,這樣的皇帝,他們怎麼敢再作亂?

  韓仲文等不摻合,是因為他們知道形勢已經變了,蕭瑾已經不是從前那個任人拿捏的新皇了。但遺憾的是,那些替李廷芳跟蕭元渙爭辯的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仍然吵得不可開交。

  蕭瑾看得津津有味,並且把這些人都給記下來了,記在了小本本上。

  如若給他一把瓜子,他能當眾嗑起來。

  吵吧吵吧,反正謀反這個罪名是鐵定,他說的!

  以前他是沒人支持,打不過襄陽那些士兵,也不敢在齊國進攻之前攪得自己不安穩,說一下唯唯諾諾,投鼠忌器。可是現在不一樣了,齊國已經投降了,短時間內鬧不出什麼水花,他該趁著這個時機將蕭元渙這個禍患一舉拿下。

  一個早朝就這麼烏煙瘴氣地結束了。

  下朝之後,馮慨之一直守在張崇明身後,對他使勁兒拍馬屁。

  可拍了半天也不見反應,仔細一看,卻發現張崇明壓根不想走:“丞相,您看什麼呢?”

  張崇明對著殿外跪的那群人,抬了抬下巴:“李廷芳那廝總說咱們結黨營私,實則他自己才是真正的拉幫結派。但凡是要跟他老家沾親帶故,都是他的都是他的同鄉;但凡是從眉山書院出來的,都是他的同窗;即便都扯不上關係,只要瞧著順眼,那也是他的同僚。偏偏那些人還就吃他假仁假義的那一套,覺得他虛懷若谷,忠君愛國,真是可笑!”

  馮慨之滿臉不屑:“世人多是糊塗透頂,哪能看明白這些?”

  他們之前確實是貪,但是貪的里外如一。不像李廷芳,分明是個偽君子,非得裝出一副胸懷天下的模樣,十分可惡!

  “所幸他這回是徹底翻不了身了。這還多虧了您。從前只聽您說李廷芳有不軌之心,我還以為是您隨便說的呢,沒想到真有證據。這回要不是您那一封信,咱們還就真的拿他們沒轍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