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回去吧,織兒。」頭頂的聲音充滿疲憊,一隻帶著微微涼意的手撫摸他的發頂,他早就脫去冠帽,坐等獲罪,卻不想迎來的不是刀斧,而是母親的安撫。
諸葛織猛地抬起頭,看著他憔悴的母親。@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劉玥溫柔地笑著,就像全天下所有的母親那樣,甚至還帶著一些心疼與愧疚:「織兒,你別怕,是阿母的不是,你別怪阿母剛才這般說。」
她不能向賊首服軟,不然非但會挫敗己方的軍心,更會害了她小兒子的性命。只有讓綁匪知道自己的人質毫無意義,才有下手的機會。
「你侄兒在宮中,你帶著朕的小孫兒一起去,張將軍自會保護汝等。」他的母親和陛下說道:「朕……還有一些東西要收拾。」
#
等到太子和丞相匆忙趕回來的時候,皇城已經被血洗過好幾遍了,人人自危,噤聲寒顫,甚至有人看到太子還鬆了一口氣,至少陛下看到繼承人,不會再如此歇斯底里了。
劉玥素來仁厚豪爽,這麼問也不問直接砍人的手段,倒是頭一次。哪怕上次徹查貪腐案,也是經過有司審理後再定罪的,如何像這一次,手起刀落,不給分毫辯解機會,也不知道枉死多少人。
不過,若非如此,這場叛亂也不會如此輕易迅速地結束。
年邁的賈詡跟著劉維,他有些憂心家中,但又不好扔著劉玥不管,只能老老實實跟著太子進宮拜見。看著陛下的臉色不像重病,雖然蒼白了一些,卻氣勢驚人,然而看著看著,賈詡心都涼了一半。
若不是油盡燈枯,陛下何至於如此咄咄逼人?這是要在死前為太子殿下鋪路啊!
「文和。」看到老臣,劉玥的臉色溫和了一瞬,語氣也柔軟了下來,安撫道:「想必是擔心家中安危,朕這邊無事,讓太子屬臣都回家看看,維兒一個人陪著朕便是。」
陛下開口,沒人敢有反對意見,何況他們確實歸心似箭,於是眾人行禮告退。賈詡儘快回到了家裡,果然自己幾個兒子都是乖覺的人,自己離家之前,再三囑咐發生任何事情,只管閉門不出,閒事莫管。他那些兒子沒有過人的智慧,卻足夠聽自己話,這一趟叛亂竟是絲毫沒有捲入進去。
賈詡安心下來,這才有心思去想劉玥母子的事情。陛下眼看大限將至,將來太子能否繼承大統,卻還不一定。要知道清河公主也收到信,正帶著大軍往京城趕來,太子手上這些許護衛軍,如何是公主的對手?
更何況,哪怕太子繼位,有諸葛丞相在朝堂之上,到時候聽誰的還不一定呢。諸葛亮什麼都好,就是有事必躬親的毛病,到時候萬一約束著新君太過,難免君臣父子之間要起矛盾,便又是一場你死我活。
皇權之上,沒有父子之義,也沒有君臣之恩……和夫妻之情。若是陛下心狠,真心為太子鋪路,必要除去或者轄制丞相,而諸葛氏叛逆,就是再好不過的一個理由。
到時候,他又該如何運作,才能確保自己和家人的長遠平安呢?@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且不論賈文和如何謀算,諸葛亮也終於帶著益州軍趕來,發現陛下已經平息叛亂後,將軍隊停在城外駐紮,隻身帶著幾名官員僕從入宮覲見。
因諸葛氏叛亂,眾人看他的眼神有些古怪複雜,不過陛下還是允了他見面。諸葛亮走進寢宮時,正好看到太子劉維領著小皇孫劉晟往外走,見到他便停下行禮。
「見過阿翁。」「翁翁。」太子有些欲言又止,諸葛亮憂心陛下,哪怕猜到什麼,也沒去過問,只回了一禮,點頭示意父子兩先回去吧。
劉維皺了皺眉,他不再是前兩年什麼都不懂的太子,賈詡這老狐狸慣愛自保,卻也著實教了他一些東西,看母皇的臉色,怕是有些疑心父親了,這可如何是好?
至於諸葛亮知不知道?只能說以丞相智謀,焉能不知此事的輕重。只不過諸葛氏謀反,他本就百口莫辯,只看陛下信不信他罷了。
他們相互扶持多年,這些情誼並不是假的,可有時候,情誼不是萬能的。
「臣見過陛下。」他恭恭敬敬行禮。
「丞相一路可好?」女皇含笑問道,揮手退下殿內服侍的宮人。
「臣救駕來遲,請陛下降罪。」諸葛亮沉聲道,他確實晚了,但他收到消息時便晚了,諸葛氏既然要謀反,就一定要阻攔他,所以才有了調開他,又攔住信使等等行徑。
就像劉玥相信諸葛氏一樣,他雖然不滿族人的野心,但終歸是自己家族,所以身邊也放了兩三個年輕人,想要提攜一二,誰曾想這些年輕人私下攔下陛下密旨。
他發現之後又驚又怒,差點沒氣出病來,服侍左右的姜維也是怒極,揮刀便斬了幾個叛逆。丞相能調用益州軍,但主將卻要留在當地,以防生變和曹魏偷襲,最終諸葛亮要了三萬軍隊。恰逢馬謖還在益州屯田,也被臨時起復,幫助姜維統領軍隊。
這些事情,若是劉玥用心打聽,不可能不知道,只在於她信不信。
劉玥幽幽嘆氣,看著自家丞相道:「朕想了又想,為何逆臣要擁立常寧王?僅是因為他姓諸葛,思來想去,若是佑義繼位,不也是他家的血統?」
諸葛亮淡然道:「殿下雖有臣的血脈,但終歸是陛下的親子。陛下與臣不願為諸葛氏謀利,殿下也不會,他們自然不甘心。」
諸葛織猛地抬起頭,看著他憔悴的母親。@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劉玥溫柔地笑著,就像全天下所有的母親那樣,甚至還帶著一些心疼與愧疚:「織兒,你別怕,是阿母的不是,你別怪阿母剛才這般說。」
她不能向賊首服軟,不然非但會挫敗己方的軍心,更會害了她小兒子的性命。只有讓綁匪知道自己的人質毫無意義,才有下手的機會。
「你侄兒在宮中,你帶著朕的小孫兒一起去,張將軍自會保護汝等。」他的母親和陛下說道:「朕……還有一些東西要收拾。」
#
等到太子和丞相匆忙趕回來的時候,皇城已經被血洗過好幾遍了,人人自危,噤聲寒顫,甚至有人看到太子還鬆了一口氣,至少陛下看到繼承人,不會再如此歇斯底里了。
劉玥素來仁厚豪爽,這麼問也不問直接砍人的手段,倒是頭一次。哪怕上次徹查貪腐案,也是經過有司審理後再定罪的,如何像這一次,手起刀落,不給分毫辯解機會,也不知道枉死多少人。
不過,若非如此,這場叛亂也不會如此輕易迅速地結束。
年邁的賈詡跟著劉維,他有些憂心家中,但又不好扔著劉玥不管,只能老老實實跟著太子進宮拜見。看著陛下的臉色不像重病,雖然蒼白了一些,卻氣勢驚人,然而看著看著,賈詡心都涼了一半。
若不是油盡燈枯,陛下何至於如此咄咄逼人?這是要在死前為太子殿下鋪路啊!
「文和。」看到老臣,劉玥的臉色溫和了一瞬,語氣也柔軟了下來,安撫道:「想必是擔心家中安危,朕這邊無事,讓太子屬臣都回家看看,維兒一個人陪著朕便是。」
陛下開口,沒人敢有反對意見,何況他們確實歸心似箭,於是眾人行禮告退。賈詡儘快回到了家裡,果然自己幾個兒子都是乖覺的人,自己離家之前,再三囑咐發生任何事情,只管閉門不出,閒事莫管。他那些兒子沒有過人的智慧,卻足夠聽自己話,這一趟叛亂竟是絲毫沒有捲入進去。
賈詡安心下來,這才有心思去想劉玥母子的事情。陛下眼看大限將至,將來太子能否繼承大統,卻還不一定。要知道清河公主也收到信,正帶著大軍往京城趕來,太子手上這些許護衛軍,如何是公主的對手?
更何況,哪怕太子繼位,有諸葛丞相在朝堂之上,到時候聽誰的還不一定呢。諸葛亮什麼都好,就是有事必躬親的毛病,到時候萬一約束著新君太過,難免君臣父子之間要起矛盾,便又是一場你死我活。
皇權之上,沒有父子之義,也沒有君臣之恩……和夫妻之情。若是陛下心狠,真心為太子鋪路,必要除去或者轄制丞相,而諸葛氏叛逆,就是再好不過的一個理由。
到時候,他又該如何運作,才能確保自己和家人的長遠平安呢?@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且不論賈文和如何謀算,諸葛亮也終於帶著益州軍趕來,發現陛下已經平息叛亂後,將軍隊停在城外駐紮,隻身帶著幾名官員僕從入宮覲見。
因諸葛氏叛亂,眾人看他的眼神有些古怪複雜,不過陛下還是允了他見面。諸葛亮走進寢宮時,正好看到太子劉維領著小皇孫劉晟往外走,見到他便停下行禮。
「見過阿翁。」「翁翁。」太子有些欲言又止,諸葛亮憂心陛下,哪怕猜到什麼,也沒去過問,只回了一禮,點頭示意父子兩先回去吧。
劉維皺了皺眉,他不再是前兩年什麼都不懂的太子,賈詡這老狐狸慣愛自保,卻也著實教了他一些東西,看母皇的臉色,怕是有些疑心父親了,這可如何是好?
至於諸葛亮知不知道?只能說以丞相智謀,焉能不知此事的輕重。只不過諸葛氏謀反,他本就百口莫辯,只看陛下信不信他罷了。
他們相互扶持多年,這些情誼並不是假的,可有時候,情誼不是萬能的。
「臣見過陛下。」他恭恭敬敬行禮。
「丞相一路可好?」女皇含笑問道,揮手退下殿內服侍的宮人。
「臣救駕來遲,請陛下降罪。」諸葛亮沉聲道,他確實晚了,但他收到消息時便晚了,諸葛氏既然要謀反,就一定要阻攔他,所以才有了調開他,又攔住信使等等行徑。
就像劉玥相信諸葛氏一樣,他雖然不滿族人的野心,但終歸是自己家族,所以身邊也放了兩三個年輕人,想要提攜一二,誰曾想這些年輕人私下攔下陛下密旨。
他發現之後又驚又怒,差點沒氣出病來,服侍左右的姜維也是怒極,揮刀便斬了幾個叛逆。丞相能調用益州軍,但主將卻要留在當地,以防生變和曹魏偷襲,最終諸葛亮要了三萬軍隊。恰逢馬謖還在益州屯田,也被臨時起復,幫助姜維統領軍隊。
這些事情,若是劉玥用心打聽,不可能不知道,只在於她信不信。
劉玥幽幽嘆氣,看著自家丞相道:「朕想了又想,為何逆臣要擁立常寧王?僅是因為他姓諸葛,思來想去,若是佑義繼位,不也是他家的血統?」
諸葛亮淡然道:「殿下雖有臣的血脈,但終歸是陛下的親子。陛下與臣不願為諸葛氏謀利,殿下也不會,他們自然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