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時,無論是伏壽曹操,還是楊彪等十多個世家字,甚至是始作俑者袁紹,都不約而同地屏住呼吸,不敢開口。

  陳行石反應最快,當即伏身跪地,其後便是蔡邕盧植、曹操。秦楚扶著少帝不動聲色,只是目光向下一掃,那五百人的金城軍便「嘩啦」一聲伏拜在地,乃至到最後,連袁紹的銀甲兵都跪了一地。

  劉辯搖搖欲墜地撐住身子,眼皮一垂,便沙啞著嗓音開了口:

  「封——」

  一口血痰卡在他喉中,劉辯幾乎沒辦法順暢的說出什麼來。只是跪倒在他跟前的都是精明政客,只一個字,他們就猜了個大概。

  楊彪還未說話,便聽見身後一個世家低聲喊道:「陛下!」

  然而此人還未來得及再說第二句話,曹操的目光便掃了過去,腰間佩劍已然出鞘,劍光在驕陽之下閃了兩下,那士族頓時噤了聲。

  劉辯根本注意不到身前,有氣無力地喘了一喘,竟連咳嗽都用不上力氣了。他只得按下痛苦,繼續道:

  「封,勤王救駕者,大將軍伏楚,為燕王……」

  「朕,時日……皇后伏壽,可與燕王一同,從宗室子嗣中,擇新帝任之……陳留王,謀逆不軌,此後不得入京……」

  「……」

  「陛下?」

  陳行石小心翼翼地喊了一聲。

  劉辯沉默了片刻,渙散的目光再一次聚焦起來,他這時已經很難說出連貫的話語了。最後,他極輕地對著陳行石點了一下頭。

  「朕……可能,」他虛弱地喘了一聲,「朕可能,生不……逢時。」

  話說到這裡,所有人都該意識到了。

  「大將軍救朕於水火,皇后,與朕同患難。」劉辯微微闔眼,不知怎地,氣息竟然順暢了一點。他緩了緩,才發現自己已經聽不到周遭的聲音與氣味了,眼中卻滾不出一滴淚水。

  「新帝交由皇后……與大將軍教養。」

  ——這便是劉辯最後的話了。

  與此同時,東明門前,孫策一聲高喝,玄甲軍破門而入,潮水般湧入都城雒陽。

  就在城門大敞、援軍進城的那個瞬間,雒陽空中的夏陽恰好不好地升至德陽殿正上方,日光明亮得灼人,似乎要將少帝冰冷的雙手烘至回溫。

  一聲悠長的鳥鳴掠過雒陽都城的上空。

  公元190年六月,袁紹叛亂,於雒陽北宮刺殺少帝。漢少帝劉辯深信大將軍伏楚,垂死之際,以皇后伏壽、校尉曹操、以及雒陽二十一位世家作為見證,封大將軍伏楚為燕王,與皇后共擇新帝。

  即使是兩千年後,漢少帝的這份口諭仍然謎團重重。這是一份極其荒謬的詔書,卻因為見證者身份貴重,燕王兵權在手,直到其後數十年,始終無人質疑。

  哪怕那位更名「秦楚」、終身不婚的燕王,在五年後受禪登基,推翻了漢朝,成為千年歷史中的第一位開國女帝,她手下的王朝依然四海波靜、千里同風,太平如無事發生。

  當然,新任的燕王秦楚,此時還未預測到後事的發生。

  她被飛馳而來、準備救援的荀治中抱了個滿懷。

  第140章

  秦楚被他一把攬進懷裡, 整個人都懵了。

  她餘光里看見袁紹黑著臉被援軍拿下,又看見曹操將少帝的屍身收拾妥當、世家被人再度扣下, 受傷的伏壽陳行石也被攙扶著上了馬……所有的善後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一時竟沒有人注意到這裡。

  鼻腔中的血腥味很快被覆蓋過去,秦楚聞到一股熟悉的香氣,仍舊是泛著苦意、尾調微甘的, 只是氣味比以往淺淡了不少。

  想來也是,這些天征戰勞苦, 荀彧暫管五萬軍士, 連休息的時間都少得可憐, 又怎麼顧得上薰香?

  秦楚眼睫微微一顫,思緒不自覺地飄向了眼前人身上。除了庭院裡的蟬鳴之外, 再聽不到其他聲音。

  荀彧不說話,她也不知如何應對, 只是聞著那淺淡的香味, 心中微動, 便鬼使神差地伸出手,慢慢地環住了他的腰。

  「清減了。」她默默地想。

  荀彧身體難以察覺地僵了一下,還沒來得及做出反應,耳邊便傳來「鏘啷」一聲清響,打破了沉寂。

  她這才發現自己右手脫力,已握不住劍柄, 銀劍砸到地面上了。

  只是還沒等她說話, 荀彧便已回過神,輕輕放開她, 一聲不吭地彎下腰, 單膝跪地, 替她撿起那把沾滿鮮血的銀劍,又輕輕地將上面的塵土緩緩拭去。

  秦楚:「文若。」

  荀彧擦拭劍柄的動作微微一頓,仍然是低著頭,很輕柔地答道:「殿下,我在。」

  秦楚垂下眼帘,忽然笑了一下,輕輕搖頭。

  她本來是想問的。在她讀過的歷史裡,荀彧到生命最後都是大漢的忠臣,甚至無法接受曹操進國公、加九錫,以為此舉「未秉忠貞之誠,未守退讓之實」。這麼一個沉靜守貞的人,看著少帝臨死前加封她為燕王、將擇取下任君主的權力交到她手上時,心中又是怎麼想的呢?

  然而在她聞到那清淡到快要消散的薰香氣味時,又覺得沒有必要了。

  人總是會不斷說服自己的,就像另一個時間線上,被董卓扶立的漢獻帝最後成為了「正統」一樣,只要她有足夠的耐心等待,這些漢臣總是能自我開解的。

  更何況,荀彧稱呼她的那聲「殿下」 ,於他而言,已含義已經相當明顯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