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果真如流言蜚語所說一般,他是陛下與賤奴的兒子。

  安平候好歹也是鄭宣的岳丈,既是他說出口的話,比之流言蜚語總有幾分可信度。

  有關鄭宣身世的閒話便愈發甚囂塵上。

  大長公主聽了後倒是譏諷一笑道:「這趙泰又要置宣兒與死地,又不得不為他那個父皇編好話兜底,卻不忘踩我一腳,真真可笑。」

  皇帝自然也聽說了京里流傳的這般無羈之言,他便下令處死安平侯,判安平侯府其餘人奪爵不連座,以此來止住流言蜚語。

  沒成想這般風言風語非但沒有平息下來,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

  太后這幾日病的有些認不出人了,宮裡時不時便來人規勸大長公主,話里話外都是勸她去見太后最後一面的意思。

  誰知大長公主竟冷了心腸,只道:「我與母后,來世再相見罷。」

  宮裡派出來的人也無法強壓著大長公主進宮,便只得訕訕而歸。

  三日後,大長公主放出風聲要去大國寺為太后祈福,雖則不願親眼與她相見,可卻誠心祝願她能挨過此劫。

  鄭宣與蘇和靜也陪著大長公主一同前去。

  去時尚且還一路平安,回來時卻遇上了一群窮凶極惡的劫匪。

  大長公主此次出行未曾帶上暗衛,是以為了抵抗那群劫匪,馬車便墜入山崖不知所蹤。

  消息傳回到京城時,鄭國公正欲出門,聞言險些從台階上跌落下來。

  來報信的是這一回跟車出去唯一活下來的小廝,滿身的鮮血與傷痕,哭著與鄭燁說道:「大長公主、世子爺和世子妃都沒了。」

  鄭燁不相信,一把將那小廝推開後,親自駕馬去了大國寺附近的山崖,他派人在懸崖底部反覆搜尋了無數遍,卻只能瞧見奔涌的河流和馬車的殘垣。

  京里人皆說,那群土匪兇悍無比,大長公主三人定是屍骨無存了,便是還存著一口氣,只怕也恨不得身死了才好。

  鄭燁很快就病了,歪在床上起不了身,心裡念的都是大長公主的音容笑貌和往日裡鄭宣待自己孝順尊敬的回憶。

  生養大過養恩,鄭宣到底做了他二十年的兒子。

  回想起他與大長公主最後一回獨處時的爭吵,他的心裡又漫上了一陣悔恨之意。

  若是知曉晴兒會有今日一難,那日他絕不會說出那樣難聽的話來。

  皇帝知曉了這事後,輟朝了兩日,讓暗衛去大國寺的山崖處找尋大長公主的蹤影,皆是無果。

  他只將太子叫到了金鑾殿,再不復從前的慈父模樣,上去就是一巴掌,扇得太子右側臉又麻又紅。

  「你滿意了?」

  太子捂住了自己紅腫的右臉,戲謔一笑道:「父皇在說什麼?兒臣怎得聽不明白?」

  皇帝陰鷙的眸子落在出落的與年輕時的自己一般無二的太子身上,見他喜怒不形於色,便是心裡再痛心與嫡姐的死亡,也只得壓下怒火道:「父皇是年邁了,可朕不是死了。」

  太子依舊不為所動,只恭敬道:「父皇萬歲,兒子不敢有如此大逆不道的念頭。」

  皇帝低頭瞧了瞧自己有些發抖的右手,以及兒子身強力壯的體魄,他忽而嘆了口氣,只怏怏道:「你走罷。」

  嫡姐和宣兒已死,他還能怎麼辦?

  已是折損了個兒子,總不能再為了死了的那個去怪活著的那個。

  裴景誠聽聞蘇和靜身死的消息後,本正在小劉氏房裡飲茶說話,忽而聽聞了此事,手中握著的茶盞倉皇砸於地上。

  他立時起身,揪著那小廝的衣領問道:「你可是聽錯了?」

  那小廝忙道:「鄭國公府已報了喪信,再不會有錯。」

  裴景誠鬆開了那小廝,失落落魄地坐在團凳之上,放在身側的手略微有些顫抖。

  小劉氏知曉裴景誠是把自己當成了他前頭那位的替身,如今那位出了事,往後自己這替身的地位便也會水漲船高,一時便忍不住偷偷笑了起來。

  裴景誠未曾發現小劉氏的動作,只專心沉浸在悲傷之中。

  他想,興許這一切都是天註定好的結局,為了穩住父親在朝堂里的地位,他不得不與蘇和靜和離,和離後她嫁給了那聲名狼藉的鄭宣,便出了這樣的事兒。

  興許都是天註定。

  作者有話說:

  有點卡文,還有一更摸不出來了。

  馬上開始西北的劇情了。

  不過我好像寫不到35萬字了。

  第54章 西北生活

  鄭國公府辦完大長公主、鄭宣、蘇和靜的喪事後, 便一下子沉寂了下來。

  鄭燁稱病不出,整日喝酒買醉,並不讓丫鬟小廝們伺候, 只在外書房內捧著大長公主的畫像痴看。

  他頭一回在御花園撞見容色妍麗的趙晴時,便心悅上了她, 誰成想那金枝玉葉的大長公主竟對自己也那般熱絡溫柔。

  後來更是在書信中屢次暗示自己去陛下跟前提親。

  自己也未曾深想,便去陛下跟前求娶了大長公主,誰知當時的陛下只是抬著似怒火似審視的目光盯了自己許久, 而後才口喉嚨口擠出了一句:「愛卿可想清楚了?」

  自己憑著一股銳氣說道:「陛下明鑑,臣必會將大長公主奉在掌心百般疼愛。」

  陛下果真應下了他與大長公主的婚事, 新婚燕爾之時,他與大長公主郎情妾意、舉案齊眉,他每日每夜都與大長公主待在一處, 果真將她奉在手心裡疼愛。




章節目錄